邵武名人录
李纲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福建邵武人。宋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十二日生。父李夔,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幼怀大志,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14岁时,随父居延安任所,正值西夏军入侵,围城甚急,李纲乘骑绕行城上,毫不畏惧。崇宁三年(1104年),李纲补国子监生,名列第一。政和二年(1112年),上舍及第,授镇江教授。不久,调朝廷任国子正,又转任尚书考功郎,升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任职才一个月,即因论事切直忤权贵,改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当时,徽宗重用蔡京、王黼、童贯等人,政治腐败,民怨沸腾,但无人敢揭露时弊。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借京城水灾,疏请朝
[] 宋朝宰相,南宋四名臣 (10831140)
黄中
  黄中 (1096-1180)字通老,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绍兴五年榜眼,除起居郎,累官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封江夏郡开国公。中公为南宋主战派大臣,进见辄言边事,决策用兵,防御方略。当江边失守,敌骑南侵时,大臣争遣家逃匿,独中公家留京城,极力反对秦桧投降行径,-陈十要道:用人而不自用,公议进退人员,察邪正,广言路,核事实,节使度,择监司,惩贪吏,陈方略,考兵籍。岳飞遇害,中公当众质问秦桧:岳飞何罪?后因桧追捕,徙外二十多年,桧死召用,任礼部尚书,兼国子司业,朱熹极敬慕中公人品才华。卒赠太师,谥简肃,朱熹为公作墓志铭。《宋史·黄中传》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
[] (10961180)
上官均
  上官均(1038~1115),字彦衡,邵武人。宋熙宁三年(1070)举进士,授大理评事,任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元丰年间(1078~1085)授监察御史里行。适逢法官窦莘等审判相州(河北临漳)富人之子杀人免于死刑一案,莘等因受贿流言而下狱。当时尚书右仆射蔡确使用险吏,对莘等滥施酷刑,没人敢替莘伸张正义。上官均虽由蔡确推荐为御史,但仍上 书朝廷反对蔡确做法,为莘鸣冤,竟被贬知光泽(福建)。以后莘等冤案大白,“天下服其(指上官均)持平”。上官均到光泽后,便焚神像、驱淫巫,创建义社,政绩斐然。元祐初(约1086),再任监察御史。有人提出以诗赋取士,废除经义,上官均认为这是舍本求末,经他力争没有废除
[] (10381115)
黄潜善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宋朝大臣、0相,主和派代表人物,官至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黄潜善把持国政,陷害忠良,后遭-,贬置英州。不久,黄潜善在梅州去世。宋高宗末年,追复其原来官职。人物生平获罪遭贬元符三年(1100年),黄潜善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宋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为河间知府 ,兼任高阳关路安抚使。诋杀同僚靖康初年(1126年),金人攻打宋朝,康王赵构设大元帅府,用文书召黄潜善率
[] 宋朝宰相 (10781130)
黄履
  黄履字安中,邵武故县人。出生时间不详。青年入太学攻读。宋嘉祐元年(1056年)中进士,授南京(今河南商丘)法曹。又为高密、广平王二宫教授,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即位,黄履擢升为监察御史,不久改任崇政殿说书兼知谏院。熙宁年间(1068~1077年),福建一些保守士绅纷纷上章,反对王安石变法,要求终止施行新法。神宗以黄履是福建人,派他前往处理。黄履主张改革朝政,认为变法条款业已颁布,不宜朝令夕改,遭到非议。不久,迁任御史中丞。时北宋因循旧制,凡官吏触犯刑律,不论巨细,悉以罚金赎罪。黄履引用贾谊“遇之以礼,则群臣自喜”,上 书阐明要根据事实严明赏罚,对有严重犯罪行为的大臣应
[] (?~1101)
黄公绍
  黄公绍,生卒年不详。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中进士,受职架阁官。邵武人李南叔收录严羽的诗和评辑为《沧浪吟》,黄公绍为这本书撰写序言,极力推荐,使这部名著特别是《沧浪诗话》得以广泛流传,蜚声中外。宋亡,他弃官返籍,筑室于今邵武市西樵岚溪畔,并以宋代名儒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为格言,把书室命名为“在轩”,以表明他专心致志于治学的志向。黄公绍博洽古今,潜心著作。他精通“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约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前,以《说文解字》为本,参考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撰《古今韵会》,成为字书训诂集大成的著作。另与熊忠合编《古今韵会举要》。黄公绍生前著作很多
[] 宋朝词人
朱震
  朱震(1072~1138),字子发,宋邵武人。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在任职知州、知县期间,以为政清廉而闻名。由中书舍人胡安国向高宗推荐召为司勋员外郎,朱震借病没有赴任。绍兴初(约1131~1137)宰相赵鼎,认为朱震学识渊博,廉政守道,又向朝廷推荐。宋高宗赵构当即召见朱震,并问其《易》、《春秋》之旨,他以所学答对。宋高宗听后,便提升他为礼部员外郎,兼(四)川、陕(西)、荆(州)、襄(阳)都督府评议官。朱震到任后,针对南宋时弊,上 书朝廷,指出从荆州至襄樊,方圆七百余里,土地肥沃,有利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宋金战争,人口外流,良田荒芜,因此他要求朝廷选派贤能将领前往镇守,招抚流散百姓,务农种
[] (10721138)
陈泰
  陈泰(?~1470),字吉亨,号拙庵,邵武人。早年从外祖父姓曹,入仕后复姓陈。永乐二十一年(1423),乡试第一;宣德二年(1427)中进士,任安庆(今安徽安庆市)府学训导。他严于律己,勤勤恳恳,深得生员敬仰。正统初年,由廷臣们推荐,陈泰被升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时,他了解到官军在征伐麓川(在今云南瑞丽县)时,每年都要征用士兵2000人作向导。如果打败仗,就把这些士兵杀掉以冒功,陈泰立即向朝廷报告,制止这种作法。巡按山西时,看到百官俸禄微薄,折钞不能及时兑现,陈泰又建议朝廷适当增加俸禄,以便养廉,然后惩治那些贪赃枉法者,使-之风自息。但是,他的建议未被朝廷采纳。正统六年(1441),大江南
[] (?~1470)
杜西书
  海军北海舰队原副政治委员。杜西书是福建邵武人,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班长、副政治指导员、团政委、支队政委、师政委、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政委、海军航空兵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他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革命战争年代,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鲁中地区反扫荡斗争,鲁南战役和辽沈、平津大决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他为部队的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杜西书同志,因病于1994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91994)
严仁
  严仁(约公元1200年前后在世)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好古旅景。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惎而杀之,仁为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仁工词,有《清江欸乃集》不传,《文献通考》行于世。存词30首。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载其词三十首,并云:词集名《清江欸乃集》杜月渚为之序。其词极能道闺阁之趣。杨慎《词品》卷四称他“长于庆寿 、赠行,洒然脱俗”。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其《醉桃源》词“描写芳春景物,极娟妍鲜翠之致,微特如画而已。政恐刺绣妙手,未必能到”。
[]
黄峭
  黄峭(871~953),讳嶽,字仁静,号青冈,又叫峭山。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是紫云黄氏的开山祖。黄峭聪颖、有胆略。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应召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乾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升管-两广军务。次年,叛军再次进扰,黄峭又率兵讨平。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数日,弃官归隐。次年,他返回故里并创办和平书院,教谕后人矢志求学。
[] (871953)
吴言信
  吴言信(?~?),字号不详。福建邵武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黄观榜进士第三人。吴言信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乡试中举。第二年就夺得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召诸王入宫受敕,亲自口占训练军队之令,命修撰练子宁、黄观、编修吴言信执笔记录在案,请皇长孙朱允炆亲自过目,并说“今后使那些奸邪之人,不得以口舌蛊惑视听。”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了政权。在这场争夺政权的残酷撕杀之中,探花吴言信不知所终,有记载说他举家死难。
[]
黄伯思
  黄伯思(1078~1118),字长睿,自号云林子,宋邵武故县人,是黄履的孙子。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时期入太学,成绩屡占上等。黄履原要以恩例上奏为其授官,而遭伯思固辞。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法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期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黄伯思好古文奇字,对商、周、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很有研究,对古字画体制,均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扬名。淳化年间(约914),朝廷广征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书法,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黄伯思认为该书乖伪庞杂,作刊误2卷,把《正法帖》疏忽、混杂之处,一一作了刊误
[] (10781118)
杜庶
  杜庶字康侯,宋邵武人,生卒年不详。自幼性格刚毅、勤奋学习,熟稔宋朝历史典故,善为文。青年时期,随父亲杜杲留守边关,学习军事,抵御金、元入侵。嘉熙元年(1237年),元兵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杜庶调度得力,协力御敌,击退元兵。次年,元将察罕率兵80万,南犯庐州(今安徽合肥),杜庶奉命和统制吕文德、聂斌领兵埋伏要隘,与元军激战,在朱皋、白冢痛歼元兵,迫使其撤兵北归。因此,杜庶升为将作监簿。随后,迁为和州(今安徽和县)通判;并代理真州(今江苏仪征)知州,因他屡立战功,朝廷命他为兴国(今湖北阳新)军知军,奉祀鸿禧观;后又任邕州(今广西南宁市)、潮州(今广东潮安)知州,将作监丞、司农丞、和州(今安徽和
[]
朱钦
  朱钦(1443~1520),字懋恭,明邵武人。青年时代,朱钦在建阳县考亭书院攻读理学;后至江西临川,受业于吴与弼门下。成化四年(1468)中举人,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授职宁波府推官。任职期间,严于律己,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宁波(今浙江宁波)农田常受潮卤之害,他亲自到海滩审视地势,观察海潮涨落规律,带领百姓修筑佗山堰,使农民大受其利。巡抚张公曾写诗称赞他“捍潮有力能回海,立政无私可问天”。由于朱钦政绩显著,被提升为御史。成化后期,黄河泛滥,沿河两岸村庄被大水冲毁,农田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此时,朱钦奉命出督漕运,开仓赈济灾民,掩埋尸骨;带领百姓修筑堤坝,疏通
[] (14431520)
赵善俊
  赵善俊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生,字俊臣,邵武人,宋太宗七世孙,父赵不衰任闽路兵马钤辖时,定居邵武。幼力学强记。16岁时,荐名南宫。后又中文科,先后任签书昭信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干办诸司审计司、提辖榷货物都茶场。办事明敏练达,孝宗很高兴地说:“宗室乃有斯人。”留为太府寺丞。后外放,任直秘阁知庐州。时岁旱,-饥民聚集,善俊竭力周恤。后又知襄阳、婺州、瓯宁,均有建树。宋淳熙六年(1179年),以丁外艰去职,服除,主管武夷山冲祐观。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鄂州,时武昌南市大火,焚万室。善俊一到任,就辟官舍,出仓粟,弛竹木税,以安置无所归的百姓。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为减少官府用度,凡燕游、
[] (11321195)
施宜生
  施宜生(1091年—1163年),原名施逵,字必达;后改名宜生,字明望,晚号三住老人,福建邵武人。北宋至金朝时期大臣。博闻强记,少时即由乡贡入太学。政和四年(1114年),擢上舍第,试学官,为颍州教授,从赵德麟游。金兵入汴,投顺刘豫,入金为翰林学士。从范汝为义军,后获罪愆,乃北上仕伪齐,复入金,官至翰林讲学士。正隆四年(1159年)出使宋朝,宋臣以“首丘”讽之,施宜生意动说:“今日北风甚劲”。又以笔扣桌道“笔来,笔来!”以隐语泄露军机,暗示宋朝开始警备。次年,除翰林学士。大定元年(1161年),得风疾。大定二年(1162年)致仕。大定三年(1163年)六月,施宜生去世,年七十三(传言误称其使宋
[] (10911163)
黄镇成
  黄镇成(1288~1362),字元镇,邵武人。自幼笃志力学,以先贤自励。曾参加延祐科再试,与有司不合落第。从此寄情山水,周游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元至正间(约1341)归故里,在城南构筑“南田耕舍”,隐居著书,无意仕途,自号存存子,学者称为存斋先生。部使者慕名曾多次推荐他出仕,均没有赴任。于至正廿一年(1362)逝世,终年75岁。黄镇成处在元代由盛到衰,-和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时代。他写了许多诗章,抒发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多忧时感事之语”。他的《城西纪事》、《从军行》、《五月调兵赴绥阳》等诗,秉笔直书
[] (12881362)
黄清老
  黄清老(1290~1348)字子肃,又称樵水先生,邵武人。生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自幼天资颖悟,5岁即能日记数千言,7岁会写文章。青年时期好学不倦,虚心向乡里先贤学习,曾受业于乡处士严斗岩门下,深得老师推重。黄清老笃志励学,不热中于做官。后由部使推荐为建阳学官,深受门生的爱戴。调三山书院任山长,他婉言辞退,携带大批书籍隐居邵武福山翠微阁刻苦攻读。泰定三年(1326年),黄清老在浙江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次年登进士。翰林直学士马祖常请他留居馆阁,任翰林院典籍官。不久,又调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修撰《英宗明宗实录》。当时朝廷诏令、祝册等文,多出自他手。元统初(约13
[] (12901348)
全部邵武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