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12)
萧国生
  萧国生(1916~1939)萧国生,原名让江,洲阳县淳口圾杨柳冲人,1916年6月生。5岁人进善初小,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得进步教师萧伦吹资助人束氏高小。萧伦吹喜其聪明好学,常将他带在身边,辅以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师生情谊甚笃。1930年7月红军攻占长沙,浏阳革命形势好转,萧伦吹全力投入农会斗争,教师一职委萧国生代理。他一面教学,一面参加共青团活动。几个月后,何键部大举进攻浏北苏区,疯狂-共产党人
(19161939) 新四军第1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
龚选登
  龚选登(1899—1939)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76师参谋长字阳甫,别号泰春。1899年8月9日他出生于广东琼州乐会县九曲乡沙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艰难困苦的生活,造就其刚毅和吃苦耐劳的性格。他6岁开始读私塾,1916年他考入乐会县高等小学,仅读两年因家境穷困而辍学,但因勤奋、敏慧、好学,后受聘为村学教员,数年后任沙美小学校长。1925年时,中国社会正处在第一次国共
(1899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76师参谋长
董少白
  董少白(1896—1939)临沂大岭村人。1936年在张学良部任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到延安抗大学习,翌年10月返回家乡。1938年11月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十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翌年3月任山纵二支队参谋长。6月在梁邱战斗中牺牲。
(18961939)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参谋长
董秋农
  董秋农(1910—1939)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原名董万丰。出生于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二十里堡韩家村。少年时曾在二十里堡私立小学读书。1928年在旅顺二中读书时,为反对日本统治、随便开除中国学生等暴行,组织领导学生-,拒不返校复课。1929年转入北平(今北京)一所中学学习。1933年考入日本神户商业大学经济系。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有了理性认识。1
(19101939)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
雷炎
  雷炎(1911—1939),东北抗日联军龙南指挥部第四支队长。原名李辉,又名李树、李勇。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县。全家靠其父在县城出租二十多间房子为生。8岁入私塾,1928年考入黑龙江省第二交通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雷炎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投笔从戎,毅然参军,被编在黑龙江省暂编第一旅学生团担任排长。因缺乏战斗经验和武器使用常识,学生团在拜泉赖马沟与日军交战时,被打散。学生
(19111939) 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西北临时指挥部第4支队支队长
于克恭
  于克恭(1907—1940)曾用名王志恒、李保山。牟平县南地口村(今属乳山市)人。曾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胶东区东海特委书记。出身于书香门第。高小毕业后,回村利用教书的机会向学生和村民宣传孙中山的“-”和俄国十月革命,并组织平民百姓同地方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创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曾与人夜行90余里,沿路张贴数千张标语。
(19071940) 八路军东海指挥部指挥兼政治委员
马玉仁
  马玉仁(1875—1940),字伯良 。江苏盐城人。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早年投身军旅,历任团长、旅长、镇守使、护军使、军长、参议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义军,后被改编为苏鲁战区第一路抗日游击军,任该军司令,在盐城、阜宁一线与日军作战。1940年1月3日,率部攻下日伪军占领的阜宁县城。但在激战中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陆军中将,是位传奇人物,既做过“盐匪”,闹过“马党”,也剿过土
(1875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鲁苏战区第1路游击司令
王丰庆
  王丰庆(1907~1940),江西弋阳人。家庭贫困,做过皮匠。民国17年(1928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皖、浙、赣苏区工作。民国23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任挺进师(后为独立师)政委,奉命与皖赣特委书记柳吾真、师长匡龙海率部留守根据地,在反清剿中损失惨重,兵力锐减至300人,与闽浙赣省委失去联系。翌年春,突围后转移到婺源地区,开展游击战争。6月任中共江南(一说江边)特委书记
(19071940)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独立1团团长
王友德
  王友德(1906—1940)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3团队政治委员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061940)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3团队政治委员
王伟民
  王伟民(1918年~1941年) 原名王金声,濮阳县城内东新街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考入大名第七师范。在校读书时,王伟民先后受到中共地下党员刘宴春、晁哲甫的教育和帮助,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王伟民由晁哲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伟民离校返回濮阳县。为扩大抗日救亡力量,王伟民在濮阳七宝寨、大韩等村,积极
(19181941)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王汝起
  王汝起(1905—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又名王坚。出生于山东省黄县王家茧坡。因家境贫困未能读书,从小帮助家里种地,13岁时给地主家放猪、放牛贴补家用。父亲失业后,1923年全家背井离乡,逃荒到黑龙江省宁安县长岭子落户谋生。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宁安县,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王汝起的父亲惨死在日军的车轮下,国难家仇,激起了他对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这年秋,王汝起在宁安
(1905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2支队支队长
王邦秀
  王邦秀(1895—1940)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8951940) 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韦灿
  韦灿(1899—1940.2),国民党军少将。容县松山乡松山村人。青年时参加国民党军。历任勤务兵、排、连、营、团长。1930年秋后, 韦灿驻军田阳等地。1940年2月16日起,日军18师团沿邕钦路南下,由钦州湾登船撤回广东,其另一个旅团由吴圩出发,向绥源(今东门镇)、上思疯狂扫荡。韦灿率领第三十一军一三一师三九二团在苏圩一带掩护主力部队向四方岭南部转移。先后在苏圩、那白、叫梧、叫林等地,对日军展开
(1899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1军131师392团团长
尹国赤
  尹国赤(1907-1940),男,汉族,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江西省永新县烟阁乡横路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排长、连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任红一方面军一师一团三营营长。长征中,尹国赤曾经率全营官兵全歼嵩明县城守敌。尹国赤在红军到达陕北的直罗镇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调到陕甘宁独立师任师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警
(19071940) 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7团团长
孔昭同
  孔昭同(1880—1940)字从吾。滕县(今滕州市)界河镇西柳泉庄人。1900年入江北陆军学校学习。1913年到军阀孙传芳部任营长,后升师长。1927年初离闽回鲁,在滕县开药房并兴办义学。 1938年1月底组建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任副司令。他利用同石友三的旧关系,使自卫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第一纵队,并任司令。不久, 所部又改编为第十集团军暂编第六师, 任师长,率部转战于抱犊崮山区。1940年
(18801940) 八路军第115师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队司令
卢启明
  卢启明(?—1940)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史钦琛
  史钦琛(1912—1940)八路军第129师新编8旅22团政治委员。原名史序书。河北成安县亦村人。兄弟5人,他最年幼。家境富裕,幼时在本村读私塾,后到成安县高级小学学习。1932年秋,考入保定民生中学初中部。积极参加-,曾为校刊《晨霞》创刊写序,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号召国人-,抗击侵略。1934年到北平读高中,改名史钦琛。1935年,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二·九”-的参加者。他经常去
(19121940) 八路军第129师新编8旅22团政治委员
冯治纲
  冯治纲(1908—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龙西北指挥部指挥。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幼年全家迁至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耿贵屯。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太平川和汤原镇读书。小学毕业后,被汤原县司法科录用为雇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失业回家务农。1932年,在格金河金矿局做文书、会计工作。下半年,数十股大小不同的抗日义勇军在松花江两岸风起云涌,冯治纲加入护矿队,汇入了抗日斗争的洪流。1933年冬,
(1908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
朱启杰
  朱启杰(1912-1940.5.28),女,又名朱启哲、朱比莎,江苏省涟水县成集乡朱南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排行第七,人称七姑娘。曾就读于县立女子小学、淮阴师范学校、金陵女大附中高中班、省立树强中学。1937年加入抗日同盟会。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弃学回乡,随兄启宇、启勋参加涟水抗日同盟会,后又加入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等抗日武装的文艺宣传队,
(19121940) 泗县妇救会主任
朱爱周
   朱爱周(1902—1940),名秉莲,字爱周,赣榆县罗阳人。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历任国民党灌云、盐城县公安局长,赣榆县常备大队长,江苏省第三水警区区长,赣榆县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他号召全县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日,共赴国难。他聘请师资筹建赣榆中学,号召青年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朱爱周领导
(19021940) 赣榆常备旅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