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71、满广志
  满广志,1974年3月出生于山东临沂,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际战略专业研究生毕业,大校军衔。曾任第38集团军某红军团团长。满广志通晓信息化,通晓外军,通晓联合作战,是全军优秀指挥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92年9月参军入伍后,满广志全程参与了解放军第一支信息化营、团、师建设试点,参加了“和平使命2014”、“跨越2012”及“北剑”、“砺兵”、“铸盾”系列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
72、姚雨平
  姚雨平(1882—1974),原名士云,法名妙云。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曾参与策划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出师北伐并取得胜利,为辛亥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姚雨平,1882年生于广东平远县大柘镇丰光村,1905年考入广州黄埔陆军中学,1907年加入同盟会,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香港策划黄冈起义。失败后由港返乡,与谢逸桥、温靖侯等集资创办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体育会”,培养军事人才。“
(18821974)
73、田镇南
  田镇南(1889—1974),字柱峰,河南项城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曾在北洋陆军第2师服役,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著名抗日英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抗日战争时期,田镇南率部在台儿庄与日寇血战。1949年赴台湾,1974年12月2日因病去世。1935年任甘青宁陕四省禁烟总办。抗日战争时期曾率部参加徐州、武汉会战,曾任第2集团军30军军长、副总司令兼豫南挺进军总指挥。1937年7月11日,3
(18891974)
74、张蛮
  张蛮(1920——1974),原名国铨,今会宫镇小方庄人。民国9年(1920年),张蛮生于北京父亲的寓所。少长,就读于北平市立第四中学,参加“一·二九”运动,芦沟桥事起,随父南归。民国29年,毕业于桐城黄甲铺第二临时中学,成绩第一,被保送中央政治学校就读。因日军侵犯,该校于民国31年移到重庆,后在该校经济系肄业。民国30年秋,日军进犯贵州独山,重庆震动,当时国民党政府组织“知识青年救-”,张蛮遂投
(19201974)
75、李子培
  李子培(1892.12.9~1974.9.25),名厚基,字子培,后以字行,开封市人。先祖精歧黄术,医儒传家,至其祖父时,家道中落。李子培幼年聪慧过人,明达事理,志存高远。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奠定传统文化坚实基础,能诗能文,擅长书法。1910年4月至1922年8月,在焦作保护煤矿部队任司书生。1922年9月至1926年8月,在开封印刷石印馆任缮写。1926年9月至1927年1
(18921974)
76、李述中
  李述中(1907~1974年)李述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字子新,螺城镇北门李厝人。童年在家塾启蒙,14岁进惠安中学,16岁转学福州省立一中,同年夏天考进厦门大学预科,4年后升入本科法学院。民国18年(1929年),转广州中山大学。在校时与同学章振乾等组织中山大学福建同学会,出版《闽钟》旬刊,对福建政局提出意见和批评。此间李述中思想急剧转变,他曾和友人合办《摆轮》刊物,研究各种思潮,阐
(19071974)
77、陈浴新
  陈浴新(1890~1974),名世梅,字积发,号志壮,蓝田光明街人。不足12岁,设馆教蒙童。光绪廿九年(1903)秋,赴长沙入湖南游学预备科习德文、数学。光绪三十年,加入谭人凤等组织的会党——岳麓山道义堂。宣统元年(1909)湖南陆军小学毕业,考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翌年冬,受焦达峰指示,深入新军四十九标第二、三营策变,为辛亥革命光复长沙作了重大贡献。长沙光复后,陈任湖南都督府参谋。民国2年(191
(18901974)
78、胡继宗
  胡继宗 (1920-1974) 中共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甘肃省委书记。河北省肃宁县人,1920年生于肃宁县。初中毕业后在河北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卫生实验处技正、处长、县青救会主任、县武装部部长、冀东迁湾丰县委书记、县武装部部长、丰玉尊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十五地委组织部长、地委书记。1949年春夏,随军南下湖南工作。1949年10月起任零陵地委副书记、书记。1
(19201974)
79、封至模
  封至模(1893~1974)祖籍陕西咸宁柏坊树,生于咸宁景龙池(今属西安市碑林区)。1921年毕业于西安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专攻美术。在艺专期间,与剧作家李健吾等排演《幽兰女士》《一元钱》《夜未央》「亲》《是人吗》等多种话剧,他以男饰女,名噪燕京。与此同时,封还参加齐如山、余叔岩、梅兰芳、曹心泉的国剧社,结识了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徐碧云、筱翠花、刘仲秋、郭建英等著名演员。
(18931974)
80、黄颐
  黄颐,字松龄,号鹤年,福建闽侯桐口乡渡坞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黄颐自小习农,好学勤奋,半耕半读完成中学课业,后出洋到北婆罗洲、沙涝越等地办学。民国18年(1929)回国,考取中山大学师范专修科,在校期间深受林植夫先生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毕业后,曾在霞浦、福安、建瓯、南平、晋江等地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福建省抗敌会干事,福建、江西等地建设人员训练
(1904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