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7年出生的名人介绍(3)
21、邓子新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2001-2003兼美国康乃尔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科学通报》、《Process Biochemistry》等数个国内外刊物特邀或编委会成员。2006年起任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
中国科学院院士
22、支志明
  支志明, 无机化学家 1957年9月7日生于香港。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Dr.Hui Wai Haan讲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材料、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和碳氢键氢氧化的金属催化有机氧化反
中国科学院院士
23、周其林
  周其林, 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1957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无为。1982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5年、1987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和美国Trinit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合成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
24、吴云东
  吴云东, 理论有机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57年生于江苏溧阳。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对钼-烷烯基催化物催化烯烃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和炔烃复分解聚合反应的机理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5、江桂斌
  江桂斌,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57年11月生于山东莱阳,籍贯山东莱阳。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环境化学》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6、韩布兴
  韩布兴,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7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籍贯河北遵化。1982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原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IUPAC绿色化学分会主席。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重点围绕一系列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27、段雪
  段雪, 应用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研究员。1957年1月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北京化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在“以产品性能导向的插层结构设计”和“以产品生产导向的插层过程控制”方面开展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了插层结构阻燃抑烟材料、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28、王恩哥
  王恩哥,物理学家。现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表面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利用掺杂来调制纯纳米管的结构和物性,首次制备出管状碳纳米锥和CN聚合纳米钟和BC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
29、金红光
  金红光,工程热物理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5月9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籍贯黑龙江延寿。1982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热力学和能源动力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多能源互补的能质理论,提出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阎锡蕴
  阎锡蕴,女 纳米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蛋白质与多肽重点实验室主任。1957年2月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籍贯河南开封。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1993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系统研究了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前景的肿瘤新靶点,实现了成果转化。在国际上提出了纳米酶新概念,第一次从酶学角度揭示了无机纳米材料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催化机制,并将其用于污水治理、肿瘤诊断和埃博拉等病毒的检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