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21、孟思学
  孟思学(1864.8—1938.12) 字讷斋,别号苦山,石头乡西寨头村人。凡村邻有涉讼,经他排解,即相安无事,乡民称他为“和事老”、“孟老先生”。 思学为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宁,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民国初年(1911—1912),土匪啸聚人稀地广的黄龙山,劫人抢物,他提倡修城筑寨,民得宁居。民国4年(1915)冬,县民团千余人剿匪东山神底村,伤其数人,土匪串通教民,百端要挟(天主教堂诬
(18641938)
122、范廷兰
  范廷兰(1903—1938),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游击第四总队少将总队长。字雅轩。1903年2月20日出生于河南温县。3岁丧父,由双目失明的母亲艰难养大。为谋生活出路,早年投入镇嵩军当兵。镇嵩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地方军阀武装,在辛亥革命之前,是豫西一带民间自发的武装组织。1912年,经袁世凯批准,由民军改为镇嵩军,成为北洋统治时期官办的地方部队。1927年,冯玉祥将其改编为第八方面军,镇嵩军旗号从此
(19031938)
123、李凤善
  李凤善,“八女投江”烈士之一。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
革命烈士(19181938)
124、吴景才
  吴景才(?—1938),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山东义州府人,家中世代为石匠。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来到东北,曾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乌吉密住过饭铺;在乌吉密、三股流一带给地主耪青;在三股流常万屯沟里开小烧锅烧酒。1933年,日伪军进山“讨伐”赵尚志领导的珠河游击队,遭到重创,败退时路经烧锅沟,实行疯狂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吴景才家的房子和全部家当被一把火焚烧殆尽。10月,吴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125、雷在阳
   雷在阳(1900—1938) 字子乾,武石乡贝郊村人。家境富裕,数代书香,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三弟向阳毕业于西安工学、北京朝阳大学,经历了共产党领导的-,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反帝救国大同盟”并掩护共产党员刘有余进行地下工作。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雷在阳既接触当时社会上的上层人物,交往甚广,又接触共产党人的进步思想,倾向革命。民国22年(1933)屈季农下台,在阳接任民团团总。时隔不久,红26军2
(19001938)
126、叶道志
  叶道志,1910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今新县)陡山河乡槐树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没钱上学,在家帮助父母劳动。1928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到光山开辟创建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革命根据地时,叶道志参加了革命军。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后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他被编入一团(即一大队,党代表王树声)当班长。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在当地农民武装和农民群众的配合下,他所在的部队奉命于鄂豫交界的要隘
(19101938)
127、刘髯公
  刘髯公(1895—1938) 字仲儒,直隶(今河北)武清(今属天津市)人。回族。曾充当清新军士兵,法国驻华使馆文书,和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侦探长。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以平民化”、敢说话为标榜。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试行“评书上报”,以整版篇幅连载《三侠剑》等长篇评书小说,扩大报纸销路,行销远及东北、西北各地。此后还陆续发行了《新天津晚报》、《新天津晓报》、《文艺报》 (三日
(18951938)
128、林水芸
  林水芸,民国7年(1918)生于安溪县龙门乡龙山村埔顶。父林何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水芸有两个姐姐,都因家贫,小时就给人抚养。7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一天,村中土豪林育会到家催收钱粮,母子把姐家送给的一瓶陈年老酒敬奉,而林育会不但不领情,反而催迫更凶。年小水芸,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母亲望子成龙,勤劳俭省,送水芸入学。23年,水芸就读龙门高小,他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新任校长林师柴与教师陈琼瑶
(19181938)
129、孙介卿
  孙介卿(-1938),蒲江县城东门外孙坝人,生年不详。早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邓锡侯第三十师军事教育团,投身军旅,任排长、连长、营长。1931年,任四川陆军李家钰四川边防军第六混成旅第十八团团长,驻防安岳。1935年,任第四绥靖区第一零四师第二旅第四团团长。1936年,率部进入越西,驻防礼州,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第一七八师第一零六三团团长,辖三个营,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担架队,一个消毒排。是年,被国民
130、经亨颐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别署听秋,上虞五驿乡(今驿亭镇)驿亭村人。自幼入塾读书,18岁寄住上海伯父经元善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经元善为首的上海绅商士民1231人联名电奏,反对慈禧废光绪另立新君,遭通缉,避居澳门。二十九年初,赴日本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攻教育与数理。与孙中山、廖仲恺相识,加入同盟会。三十四年起,曾三次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代主校务和校
(1877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