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7年出生的名人介绍(4)
31、宋礼成
  宋礼成, 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7月生于山东济南,籍贯山东济南。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79-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在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方面,提出了合成铁硫硒碲原子簇化合物的多种新试剂、新反应及新合成方法,发现了双蝶状铁硫络盐的形成反应和双等瓣置换及环化等瓣置换反应,展示了合成桥连及大环四
中国科学院院士
32、陈洪渊
  陈洪渊,分析化学家 1937年12月24日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留学。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均作出了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33、霍裕平
  霍裕平, 物理学家 1937年8月16日出生,湖北黄冈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 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自1982年起,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
中国科学院院士
34、于渌
  于渌, 理论物理学家 1937年8月22日生于江苏镇江。1961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体系、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35、王德民
  王德民(1937.2.9-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同年参加松辽石油会战,曾任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独立推导出取代“赫诺法”的地层测压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大幅度提高了测试精度;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一整套偏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36、佟振合
  佟振合, 有机化学家 1937年9月1日生于山东梁山。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利用超分子体系作为微反
中国科学院院士
37、陈难先
   物理学家 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
中国科学院院士
38、陈定昌
  陈定昌, 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1937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镇江。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二院科技委顾问。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长、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
39、陈翰馥
  陈翰馥,自动控制理论专家。原籍浙江绍兴,1937年2月10日生于杭州。196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
中国科学院院士
40、王圩
  王圩, 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1937年12月25日生于河北文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无位错硅单晶和Ⅲ-Ⅴ族化合物异质结液相外延研究,为使我国砷化镓基激光器从液氮温度提高到室温工作做出了贡献。1979年开始从事长波长镓铟砷磷四元双异质结激光器和动态单频激光器研究,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应变层多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