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6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9)
181、张振兴
  张振兴(1926—1969),又名刘康娃,原籍丹凤县棣华村人,民国十八年(1929),随父母逃荒落户本县翎峪口村,8岁丧父,随母到毛沟村张运隆家,改姓张。他20岁(1946)就读桃林乡中心国民学校,受教师王尚普(共产党员)革命思想影响,被接收为中-员。后被派去中共马栏关中工委干部训练班学习。1949年5月29日,随军解放潼关,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潼关县委副书记。 解放初,残匪盘踞山麓,负隅顽抗
(19261969)
182、李成俊
  李成俊 (1926~2015.12.30)笔名惜珍、方菲。广东新会人。大学肄业。1944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东江纵队路西督导处《新大众报》采 编,星光书店和中国文教用品公司经理,《澳门日报》经理、副总、总、社长。现任《澳门日报》董事长,永乐戏院董事长,澳门文化广场董事长,澳门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澳门笔会名誉会长,第一、二届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名誉委
(19262015)
183、张谦
  张谦(1926—2003),山东省沂南县人,初中文化程度。1944年3月参加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3月后,在鲁中边联葛区任通讯员、干事。1945年10月北上,先后在东北地区任奎山区工作队队长、林口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49年8月,从东北地区南下广州,先后任西村区、芳村区、东山区区委书记、区长。1964年3月后,先后任广州市环卫局与市卫生局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局长。1972年
(19262003)
184、徐亩元
  徐亩元(1926-1981),原名淼源,蕉城镇黄田村人。他7岁入本村乐群小学读书,13岁入县立中学,未及初中毕业,即因家贫而停学。民国31年(1942)秋,他受聘担任乐群小学的代课老师。同年12月,在大哥徐森源的带动下,在惠阳横沥参加抗日救亡团体--东区服务队,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日趋进步。民国33年3月,在博罗县联和乡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东江纵队,担任东江纵队北上先遣队政工干部。8月,加
(19261981)
185、黄编
  黄编(1926~1948年),原名碧汉,本县坪上镇员埔西门村人。自小家庭贫苦,只上过两年小学。年青时,受雇为船工,练就强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47年10月,黄编参加潮汕人民抗征队,当上机枪射手,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在第一次机枪实弹射击比赛中,弹无虚发,荣获第一名,围观者无不赞叹叫好。1948年,黄编参加袭击河婆警察所后,于3月5日(清明节)与三位抗征队员一起扮装成扫墓群众,混入五经富坡头圩打
(19261948)
186、肖寒
  肖寒(1926.12—),男,汉族,河北馆陶人工作经历1940年加入中共并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初中文化。1942—1948县委宣传部干事,地委民运部干事1948—1953地委青委、团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青委副书记、书记1953—1955.10团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5.10—1957.01邯郸市委副书记1957.01|—1963.10邯郸市委书记,邯郸钢铁厂厂长、副经理、党委副书记、书记
187、卫良
  卫良(1926~1986年),曾用名卫占魁,河南省宜阳县东营村人。出身贫苦,12岁时,随父逃荒至山西省平陆县给地主放羊;14岁时,他帮助母亲卖馍度生,后因国民党军队冒充土匪,吊打其父,并把挣到的700多元钱抢走,全家抱头大哭,无奈又返回家乡。 1944年10月,他怀着对旧社会的愤恨,毅然参加了洛宁县贺崇隍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坚决跟党闹革命。1945年1月,到豫西公学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渑池县
(19261986)
188、黎先耀
  黎先耀 (1926~2009.11.5)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系。曾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后任香港《文汇报》,《北京日报》、记者,北京自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大自然》杂志主编,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副社长、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文化艺术顾问,《经济日报》高级。北京作协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
(19262009)
189、苏念慈
  苏念慈 (1926—1966),又名苏颖,汉中市人,回族。毕业于陕南公学。1951年参加工作。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褒城一中教师,西乡师范学校副教导主任,勉县初级中学(今县一中)教导主任、副校长、中共勉县一中支部委员。在勉县初级中学工作期间,动员师生整顿校容、平整校园、植树栽花、修筑道路,历时3年,一改旧貌。同时整顿学校秩序,严谨治校,身先士卒。要求教师作学生表率,坚持在职进修,认真备课、
(19261966)
190、王一明
  王一明 男,编导。浙江宁波人,1926年11月出生。高中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49年冬,为配合人民政府的大生产号召,编写了小戏曲《大生产》,被《甬江日报》发表,随即由宁波全市职业剧团及一百多个农村业余剧团演出。1950年弃教从文,加入宁波市佩卿越剧团。1954年去上海,先后参加“和平”、“文华“、“青年”、“少壮”等越剧团担任编导。八十年代又应嘉兴越剧团之邀任导演。历年来,创作演出的剧目有《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