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4)
131、朱祖培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水泥工业著名专家、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朱祖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5月8日15时4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朱祖培同志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09年5月14日上午9:00在南京市安德园殡仪馆举行。2005年,中国水泥网CEO邵俊曾专程拜访过朱祖培先生,朱祖培为中国水泥网写下“中国水泥网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提供了多种信息,实在令人兴奋”的
(19212009)
132、江森
  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妇产科主任江森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2日7时35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江森(字治林)教授,1921年5月23日出生于江苏南通市。1948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前身),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江阴吴兴福音医院工作。1949年10月赴山东济南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国际
(19212011)
133、顾月珍
  顾月珍(1921~1970年) 顾月珍,女,在上海出生后即为弃婴,被苏州河边棚户区一位姓顾的穷苦竹匠抱回收养。14岁时,为了分挑家庭重担,养父母送她拜唱申曲的顾泉笙为师,艺名顾月珍。 拜师一年后,顾搭班进了“福英社”当三牌演员。不久,在新戏《空谷兰》中反串童子生良彦,演唱的“良彦哭灵”一曲在上海滩不胫而走,风靡一时。民国27年(1938年)顾加盟文滨剧团,成功地扮演《姐妹
(19211970)
134、林子东
  林子东,原名林玉偶,1921年10月生于北京市,原籍福建省福州市。林子东的家庭是爱国的仕宦世家,书香门第。高祖父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一个奋起抗击外国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生父林步随,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作为“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的督学,在美国工作生活了9年。以后,在北洋政府著名外交家颜惠庆任总理时,曾任国务院秘书长。嗣父林轼垣(林子东的伯父,无子女,林子东过继给他),在北洋水师学堂
135、李景昭
  李景昭(1921年~1990年) 南乐县近德固乡李村人。幼年就读于本村小学。1937年1月,随姨表兄焦昆(南乐县元村镇韩留村人)到南京永利硫酸氩厂做工。在这里学到一些简单的化工技术。 1937年8月,上海失守,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一片混乱,永利硫酸氩厂随之自行解散。李景昭与焦昆找到当时在南京中央工业职业学校执教的舅父赵一峰(南乐县东吉七村人),与同乡王保华、吉合群等搭乘中央工业职业学校的船溯江
(19211990)
136、杨瑞玉
  杨瑞玉(1921~1947年)杨瑞玉,女,祖籍晋江石狮,民国10年(1921年)生于福州台江利发埕的商人家里。瑞玉7岁就读文山小学。民国22年考入文山女子中学。民国25年,瑞玉读初中毕业班时,抗日救亡浪潮冲向社会各个角落,瑞玉和挚友张聪敏、郑君玉等组织读书会,在课余时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写读书笔记,抨击时弊。民国26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瑞玉与读书会成员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她经常通宵达旦地写稿
(19211947)
137、王天林
  王天林,男,祖籍范县濮城镇南关村,1921年出生。1947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他荣立三等功,受到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亲自嘉奖。在解放大西南中,他又多次立功受奖,相继被提升为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1956年复员转业,担任云南省国营陇川农场场长(正县级),1981年离休至今。王天林还曾经是一位全国民兵英雄。1958年3月2日晚,逃窜于缅甸的李密国
138、黄旭
  黄旭(1921—1996) 原名黄华旭,民国10年(1921)10月出生于香港,原籍三乡雍陌村。1938年,在五区(今三乡镇乌石)中学读书,受校长、中共党员孙一之影响,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经黄友涯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山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任第一战士队队长。1939年7—9月,日军先后2次进犯中山横门,其带领抗先队,与来自全县各地抗先队员、妇女协会会员共1000多人,
(19211996)
139、涂锡鹏
  涂锡鹏(1921-1986),原名锡朋,化名徐乃光、余风,生于广东翁源县六里镇华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秋,涂锡鹏考入翁源第一中学。在学期间,与何俊才、林名勋等同学一起,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发起的“读书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接受党的教育,并组织学生经常到街镇、农村,以演戏、教歌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2月,涂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清远、佛冈、英德从事地下活动
(19211986)
140、郭凤英
  郭凤英,女,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艺名“十一生”,晋剧小生行当“郭派”艺术创始人。1921年生于山西榆次郭家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受家乡浓厚戏曲文化的熏陶,酷爱晋剧艺术,常随父母亲走村串乡赶庙会、看大戏。9岁时曾向乞讨艺人“四杆旗”学唱,11岁正式拜老艺人王应锦(艺名万盏灯,亦称四保旦)为师学戏,初学旦角,后改小生。因身材矮小,嗓音欠佳,不予器重,一度被戏称为“混场相公”。她不悲不弃,刻苦学艺,练
(192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