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2)
111、钟泯
  钟泯 (1921—1987) 男,编导。原名孙以钟。籍贯安徽省寿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大学肄业,学生时代爱好文艺。后在中华歌舞剧团、大中话剧团等艺术团体从事编、导、演工作。1943年7月,进入大来剧场参与袁雪芬从事的新越剧改革工作,后为雪声剧团剧务部基本编导。1944年第一次独立编导了《貂蝉》。嗣后又导演了《梅妃》、《珍妃》、《魂断蓝桥》等剧目。1946年2月,加入尹桂芳、竺水招领衔的芳华越剧团
(19211987)
112、彭乃瑶
  彭乃瑶(1921~1999)江西省安福县严田镇老屋村人。生于1921年5月6日。系彭学沛先生之子。自幼随父母流寓于全国各地。1938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0年毕业,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工业学院机械系。该校是全国唯一采用德国教育制度的大学,教学全部用德语。因此,除以往读过英语外又读了5年德文。1945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恰逢抗日战争胜利,回到南京。1946年,受聘于上海申新纺织总公司。1947年
(19211999)
113、杨迪
  杨 迪(1921- )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参谋长。湖南省湘潭县人,1921年出生于湘潭县河口镇中湾材。少时好学,关心国事,考入长沙广益中学(今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受湖南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学生活动。其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鼓励他奔赴陕北参加革命。1938年到延安,入-任校长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第四期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尚未结业,即被-一局选用,任一局参谋。从此开
114、哈森
  哈森同志生平(1921-2006)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基建工程兵副参谋长,总政白石桥干管处第三干休所副兵团职离休干部哈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0月15日13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亨年85岁。哈森同志1921年5月出生,11岁投身革命,1935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萨克族人。红军时期历任司号员、班长、排长、保卫员、中央第一秘书处
(19212006)
115、罗汝澄
   罗汝澄(1921~1971年), 原名罗观松。香港新界人, 民国10 年(1921年)出生在香港新界沙头角南涌罗尾村。祖父是巴拿马华侨工人, 父亲是华侨商人。罗汝澄曾在香港大申中学读书至高中毕业。民国27~28 年(1938~1939 年), 他在深圳南头中学就读期间, 受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影响和指引,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参加了抗日爱国群众组织的惠阳青年会, 担任九龙旺角新填地街夜校义务教师,
(19211971)
116、李广年
  李广年,1921年4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194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他早期从事理论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曾对射干、玉米须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和全合成,以及对金霉素等抗生素的合成进行了研究,为发展祖国的医药事业和有机合成化学作出了贡献。1960年他于苏联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7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活化小分子,如
(19211998)
117、陈铭金
  陈铭金(1921—1977) ,又名陈荣正,合浦县白沙乡两合水村人,是1945年2月灵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灵山县委领导人,是中共灵山县委员会第一任书记。陈铭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是清末冯子材部一个武官,父亲也在国民党军队的陈铭枢部当过官,家境富有。小时体弱多病,脚部留下残疾,行走不便。1927年开始读私塾,1936年夏到合浦五中附小插班读小
(19211977)
118、聂元梓
  聂元梓(1921年4月5日-),女,河南滑县人。“文革”时期北京大学的造反派领袖,因张贴《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大字报,发动冲击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宋硕和北大领导陆平、彭佩云而声名大噪。后曾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首都大专院校-代表大会核心组组长,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候补中央委员。聂元梓和清华大学的蒯大富、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以及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统称
北京大学校长(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
119、韩夏存
  韩夏存(1921~1955)又名韩晋、韩阳晋,化名唐磊、胡友儒。陕西礼泉人。1936年1月考入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简师班。西师是当时西安有名的进步学校之一,又是中共地下组织领导西安-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熏陶下,韩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懂得了救亡图存的道理,积极参加到-之中,于西安事变后不久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1月,韩被选送到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举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后曾
(19211955)
120、冷长海
  冷长海,1921年5月生于辽宁省新金县太平乡姚家村大王屯的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16岁的冷长海为了谋生到小平岛当了修船徒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还无故遭受日本鬼子的打骂和-。为了摆脱这个生活苦境,爷爷托人让他到大连青泥洼桥交通株式会社当了电车剪票员。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在电车上,但天天吃的仍是橡子面和豆饼坯,就这还吃不饱。在生活的逼迫下,出于无奈,他私自出卖几张废票,为赚点钱养家糊口。这
(1921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