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0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2)
111、叶适今
  叶适今(1880—1959),字联芳,别名识荆,自号雁荡山人。灵溪镇人。从小志向恢宏,以“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之句自勉。清末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就读于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归国后,历任省都督府秘书,省教育会副会长,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教务长,杭州甲种蚕桑学堂、省立第六中学(今台州中学)等校教员。当时军阀混战,教育界也乌烟瘴气,叶适今遂于民国17年(1
(18801959)
112、周维桢
  周维桢(1880─1911),字干丞,宋埠上周人,16岁入武昌经心书院,专攻经史。后官费留学日本。留学期间,与黄兴、吴禄贞等交往密切。光绪二十六年(1900),参加“自立军”大同起义。失败后,复去日本,参加创办《湖北学生界》,倡导新思想,驳保皇派言论。1911年4月,周维桢应吴禄贞电召,赴滦州共商起义大事,与新军将领策划,拟会师丰台,直逼北京。因机密泄露,未果。辛亥革命爆发后,周维桢推动吴禄桢东联
(18801911)
113、彭程万
  彭程万(1880一1978)字凌霄,号克亮,贵溪县金沙乡流岭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取秀才,二十九年进江西武备学校,学习步炮兵科。次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后改人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留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人同盟会,从此投身民主革命。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成功,九江新军于10月23日响应起义并宣布独立。清廷江西巡抚冯汝骏等妄图负隅顽抗,彭程万会同同盟会
(18801978)
114、蔡丰
  蔡丰(1880~1948),字登武,吴旗县宁塞堡人。年幼家境贫寒,未读过书,18岁继父任,历任宁塞堡、马连城“排头”(地方武装的小头目)5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民国3年(1914)任绅士7年。民国10年(1921)任宁塞区区长。民国23年(1934)任地方团总。蔡丰在国民党地方任职期间,曾施行不少仁政。民国16年(1927),粮台站长宗丕涣,勾结军队邢营长,向老百姓多摊派600大洋的军饷,
(18801948)
115、陈干
  陈干(1880—1927)字明侯。昌邑县白塔村人。16岁随乡亲去东北谋生。1901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他义愤填膺,毅然前往北京投笔从戎。后因给《京话日报》撰文,揭露清军的种种弊病,-离营。1905年,他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同时,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1906年,他东渡日本,往东京访章太炎。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民报》一周年纪念活动。不久,受孙中山委派到
(18801927)
116、杨悌
  杨悌(1880—1951),又名慕侗,字子恺,晚年号“结一阁”主人。张家堡(现为龙港镇平等办事处张东村)人。历史学家,书法家。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业儒,自幼从父为文,具得指授,善古文辞和书法。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东括底村(在今括山乡)郑汝璋等去日本留学。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同年归国后,经部试得法政科举人,民政部七品京官卫生司行走。民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高等检察厅首席检
(18801951)
117、许漱玉
  许漱玉(1880—1967),名云章,以字行,瑞安人。出身贫寒,清光绪十八年(1892)到温州益大布店充学徒,时年13岁。二十三年,在县城殿巷(今公园路)自开小布店,4年后稍有积蓄,在曹仙巷租房开许云章绸布店,规模稍大,开始雇用店员、学徒、司账等三四人。货真价实,顾客盈门,积21年之久,资财益富,遂于1917年买下五马街平屋店面七间,独出心裁,拆建成温州第一座3层楼店面,当即轰动全城。开业之日,热
(18801967)
118、唐之道
   唐之道 (1880年~1931年) 字润甫,南乐县东唐王庄人。自幼随父唐际泰读习诗书,20岁列为庠生,以聪明机敏闻名乡里。后遵父命投笔从戎,与其兄廷选双双考入保定武备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毕业,立志继续深造,又东渡日本留学,与孙中山、陈英士、李协和结为友好。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唐之道加入中国同盟会。 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肄业归国后,唐之道经同学介绍,受蔡锷聘请,与蔡锷一起创
(18801931)
119、余德
  余德(1880~1966),别名宗禧,广东四会县人。从小酷爱工艺美术,12岁到广州西关学刺绣,曾师从四代相传的刺绣能手黄洪师傅,专门刺绣进贡清帝的精细绣品。余德学艺心坚,颇受师傅器重。由于勤学苦练,专心钻研,很快便掌握了刺绣的技巧。平时细心观察古建筑的砖雕、木雕等雕画和戏服的刺绣工艺,还到当时广绣名师云集的香山(中山)县,认真观看各路名师的精湛工艺,研究绣件的针法、纹路,特别是精工刺绣的罗伞等神功
(18801966)
120、黄葆钺
  黄葆钺(1880~1968)黄葆钺,字蔼农,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青山下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葆钺小时体弱多病,8岁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依赖母亲抚养成人,青年时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遂无心仕途,而对书法、碑刻、绘画等艺术感兴趣。他云游名山大川,对碑碣法帖、鼎彝玺印、汉砖石刻及名家真迹悉心揣摩,自学书画篆刻,潜心研习,技艺精进。民国成立后,葆钺
(188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