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4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1)
101、王德林
  王德林(1873~1938.12),原名王林,字惠民。抗日爱国将领。沂南县后崖子村人。出生于贫寒农家。1895年逃荒东北,当过伐木工、窑工、农工。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期间,应募为筑路工人,担任领工。俄国监工凶残地-工人,一次竟把一个工人鞭挞致死,而当地政府却不敢据理处置。王德林便于1899年7月联络百余人入山,自制刻有“反俄救国被逼为寇”字样的大印一颗,在吉林和黑龙江一带打击俄国入侵者,10余年间,他
(18741938)
102、李景星
  李景星(1874—1939) 字紫垣,号阳平。世居宝鸡县阳平镇西街集贤村。宣统二年(1910)因水灾迁居红房村。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以廪生肄业于陕西高等学堂。历任本县高等学堂堂长、凤邠师范学校教员、宝鸡县议会议长、宝鸡县财政局正绅、陕西省议会后补议员、省公署谘议、省立第二中学教员等职。因捐资兴学,获民国教育部三等嘉奖章一枚,获省“功在桑梓”奖章一枚。民国18年(1929),奇旱致荒
(18741939)
103、张新
   张 新(1874-1916),字瑛如,上海市金山县吕巷镇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父母早丧,迁家廊下,致力于学问。画学南田,书法宗板桥,动、植物等科学则崇尚实践,于水彩、铅漆及油画、篆刻等均能极其工致。其作品,曾于巴拿马各赛会上展出。宣统三年(1911),迁返吕巷,时沈叔眉筹建养中学校,他竭力赞助。并说:“虹桥有座庙,巫祝蛊惑人心,以至乡里人得病不求医,如此陋俗不废,兴学又有何用?”于是
(18741916)
104、马锦春
  马锦春(1874~1939),字贡芳。镇江人。辛亥革命将领。父亲马益三,曾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幼年从举人鲍恩暄读书,后曾任镇江府中学堂教习。20多岁弃文习武,先后入南京武备学堂、炮兵学堂,期间结蔬映典、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后又到日本学习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新军第二标第二营管带,在第一标标统赵声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参加了宣统二年(1910年)和宣统三年的两次广州起义。曾被捕入狱,经革命党
(18741939)
105、孔祥桐
  孔祥桐(1874—1922)字润生。曲阜县(今曲阜市)城内考棚街人。他深受戊戌变法影响,主张维新应以教育为始基,教育必须注重物质学科。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应孔祥霖之邀,赴日本考察学务实业。回国后,尽焚旧存文稿,一意研求新学,崇尚实业救国。不久,考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再次赴日本攻读理化学科。回国后,目睹中国既贫且弱,深感兴办实业,必须教育先行,便致力山东的教育改造与建设。先后任齐
(18741922)
106、洪允祥
  洪允祥(1874~1933)原名兆麟,字樵龄,后改名允祥,别号佛矢,慈溪东安乡洪魏村人。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就读宁波储才学堂,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1902年毕业后与陈训正、钱保杭在上海创办通社,开设科学仪器馆,传播西方科学文化。1904年与钟观光、虞和钦等在上海创办〓波白话报》。同年7月,自费赴日本入清华学堂。1907年回国,后加入同盟会,任教温州、绍兴等地。1910年(宣
(18741933)
107、包识生
  包识生(1874~1933年),字德逮,名一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名医世家。其父包育华为本县名医、兄弟究生、仰山、德崇均为行医为业。识生幼承家学,潜心钻研医学,尤其对张仲景所创六经辩证论治的理论研究较深。经过10年临床实践,深得医治伤寒等症的精髓,写成《伤寒论章节》一书问世,纠正了以前一些医家的谬误,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后到潮州、汕头行医,名声渐著。民国元
(18741933)
108、宋以梅
  宋以梅(1874~1933),字伯芳,是江城乡六新村公所龙湾坪村人。幼读诗书,聪颖好学。光绪二十年(1894)他应廉州府考取廪生。宣统元年(1909)拨贡,钦授东三省盐知。孙中山革命之声兴起后,以梅东渡日本,进宏文书院攻读化学科,时与胡汉民、邹鲁诸先生结纳聚集同志创八属学会,并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回国后,民国初年(1912),被任广东省东莞平柜(征税机构),并被推举为省参议会议员、国会议员。同年12
(18741933)
109、张载阳
  张载阳(1874-1945),字春曦,号暄初,浙江省新昌县诚爱乡(今梅渚镇)张家店村人。民国浙江省长、陆军上将。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生,出身农家,幼年随父业农。及长,仪容修伟,臂力过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考入浙江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正科第二名毕业,历任浙江常备军及新军步队哨官、旗官、队官,浙江新军第三营管带,八十四标标统等职。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杭州光
(18741945)
110、袁履登
  袁履登(1874—1954),原名贤安,改名礼敦,字履登,以字行,鄞县人。早年就读宁波斐迪中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斐迪中学教务长,兼开明讲堂牧师及省立四中、益知中学英语教员。曾被宁波知府聘为外交顾问,协助办理“教案”,交涉收回宁波江北岸警察权。宁波光复后,任宁波军政分府外交次长兼交通次长,创办《方闻报》。1913年应聘任汉粤川铁路督办公署译员,半年后赴沪任商务印书馆
(1874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