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0年出生的名人介绍(6)
51、刘学询
  刘学询(1860—1936) 字问刍,号耦耕,三乡古鹤人。富商。祖上经商起家,居住在广州西关的柳波涌与荔枝湾之间的“刘庄”。清光绪十二年(1886)考中进士。除读书外,还拜武当名师习武。中日战争期间,不顾广州囤积居奇米商的恐吓,筹巨款从芜湖运回大米平粜,使人心安定,对地方有功,清廷以道员即选,赏戴花翎,二品顶戴。是广州最早从事慈善业者之一,除办理赈务,还独资在黄沙如意坊口创办医院。在广州承办官督民
(18601936)
52、张鸿南
  张鸿南(1860-1921),字耀轩,又名阿辉,广东省梅县松南乡圳头村人。近代著名华侨商人、银行家。光绪五年(1879),18岁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航行,次年抵达北苏门答腊首府棉兰。在其兄张煜南(1850-1911)的企业任总管,负责管理帐目。因其工作勤奋,并赢得当地华侨社会的信任,数年后被委任为华人雷珍兰(华侨社会的官员)。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弼士应清政府之邀请回国筹办中
(18601921)
53、伍毓崧
  伍毓崧,名开桂,号香珊,县楚良村(今青实乡实竹村)人。清咸丰十年(1860)生。光绪十四年(1888)晋京就读。光绪十七年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旋任兵部车驾司主事。光绪二十四年考取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戊戍政变后返原籍。光绪三十三年后,历任云南省邱北、建水、太和等县知县及镇南州知州。辛亥革命时回籍。民国3年(1914)再次出山,任广东昌江县知事。民国7年因公外出,土匪乘机劫城,其第四子伍思庄奋起抵
(1860~?)
54、胡子春
  胡子春(1860~1921),一名国廉,下洋镇中川村人。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十三岁,随乡人远渡马来亚谋生。先在吡叻当商店学徒,近十年,稍有积蓄,便在督亚冷买了一片矿山经营锡业。由于引进欧洲新技术,获利甚丰,业务日益兴旺,最后拥有矿业机构30余处,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锡矿企业家,人称“锡矿大王”。此外还开辟了数千英亩的橡胶园和规模巨大的种植丁香豆蔻的“春园”。鉴于子春对开发马来亚贡献巨大,影响
(18601921)
55、钟文南
  钟文南(1860—1920),家名宝僖,新铺镇霭岭村人,清花翎布政史衔,直隶补用道(从二品)。其父钟孟鸿清咸丰进士,以廉直饮誉于时;其长兄子华,清同治廪生,以写《苍梧怨》驰誉京华;三弟宝兰,清光绪举人,曾任湖北枣阳县县令;四弟应同,光绪举人,曾任安徽太和县县令。钟文南长期担任清驻外使节,历任巴西公使馆参赞、美纽约正领事、美旧金山总领事。任旧金山总领事期间,190j4月18日凌晨,美加州地区(含旧
(18601920)
56、黄景南
  黄景南(1860—1923),又名黄祥,原名启祥,字景南,新会县棠下中心村忠勋里(今属蓬江区)人。兄弟8人,居长。少时肩负家庭生活重担,以贩卖风炉(即炉灶)为生。年长,携两弟往越南堤氨生。其间,结识孙中山,孙曾在其铺店内住宿。继后,加入孙中山在堤岸组织的兴中分会,负责财务,并捐资1000大洋作开办费。此后,拟组织“铁血团”回国刺杀清廷官吏;又在堤岸吧逼街12号设立“萃武精庐”,帮助孙中山摆脱暗探
(18601923)
57、谢宝山
  谢宝山(1860—1939) 五桂山桂南马溪村人。清光绪十年(1884)赴秘鲁国经商,才干出众,1885年创立宝隆公司,任宝隆田寮(田庄)股东、总经理。除经营土产批发、进口欧美货品以及中国丝绸外,在利马附近租大田庄4个,雇请工人1400人,主要种蔗榨糖、种棉花,产品除满足秘鲁国需用外,还大批出口国外,特别是向欧洲交战国输出当时紧缺的大量食糖,使宝隆公司成为当时秘鲁著名的八大商庄之首,1918年公司
(18601939)
58、龙泽厚
   龙泽厚(1860~1946年),字积之。两江镇信果村头村人。出生书香世族,父龙朝言为翰林院庶吉士。他被推选为优贡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到四川任知县,不久代理广东翁源县知县。看到腐败的清王朝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内心十分愤慨。光绪十八年(1892年)辞官回乡,途经广州与康有为结识,倾向新学和变法维新。次年,受康有为邀请到上海居住,共同策划变法事宜,并与章太炎、梁启超、程大璋、
(18601946)
59、王春晖
  王春晖(1860—1939) ,江西省吉安县人。由于家贫,念私塾3年即辍读为人放牛。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旱,随众逃荒到桂林,帮父亲沿街卖凉粉为生。同治十三年,父亡。同乡怜其孤贫,推荐到经纪行做学徒,由于刻苦学艺,勤奋向上,第二年即升为掌柜。光绪三年(1877),王春晖借得资金2000银元,在南宁石巷口开设“广源利”店,自营土特产购销并兼营经纪。光绪三年至光绪二十三年,在南宁、桂林、梧州、江西
(18601939)
60、王绍经
   王绍经(1860~1939),海南省琼海县温泉镇石角边沟村人。少时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便中途辍学。清光绪十年(1884年),告别妻儿老小,身带4块大洋和一瓶辣椒酱,步行一百多公里到海口,乘船到英属马来亚(今属新加坡一带)。最初靠挑篓叶贩卖给当地人为生,走遍了新加坡的“山芭”。有了积蓄后,以200元与人合伙经营布伞生意,继而在马来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山区等地开设土杂货店,随后又代理煤油业务
(186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