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7年出生的名人介绍(3)
21、吉亮工
  吉亮工(1857~1915),字柱臣,一字住岑,别署莽书生。清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扬州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他因愤于清政府昏庸腐败,痛心疾首之余撰写了《风先生传》,云:“先生姓风氏,名风,字风风喜风,遇风辄狂笑,笑不止,即大哭。人见其哭笑无由也,怪之,以为有癫病。先生亦不辩也。”实为自身之写照,遂自号“风先生”,时人以其号称之。工诗文书画,诗潇洒自然,曾入冶春后社。画承“扬
(18571915)
22、谢灵顿
  谢灵顿(1857~1952)英国生理学家。1857年11月27日生于伊斯灵顿,1952年3月4日卒于伊斯特本。个人履历1876年起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习;1880年前往剑桥,成为凯厄斯学院的成员;1885年取得医学士学位,翌年获医师资格,然后回到圣托马斯医院任讲师;1891年任伦敦大学兽医院布朗研究所的教授和所长;1895年起任利物浦大学教授、牛津大学教授;1920~1925年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8571952)
23、梁怀文
  梁怀文(1857-1942),王郭村人。19岁入日升昌票号做生意,以勤谨能干,深得郝可久、王启元两任大掌柜器重。光绪十八年(1892),京师分号老帮(经理)张兴邦回平遥总号任大掌柜,梁怀文出任京师分号老帮。在京十数年,巩固并拓展了票号业务,在商界中极有声望。 光绪末年,梁怀文回总号任二掌柜之职,经常奔走于全国各地日升昌票号各分庄之间。每到一地,详察号章号规,细检逐项业务。对违犯号规者严惩不贷
(18571942)
24、方桂东
  方桂东(1857~1907),号纬星,酉头都秀水里(今前詹镇秀水里村)人。光绪五年(1879)考中武举人。后为方耀部属。先后驻广州、潮州、惠州等地。光绪九年(1883)随方耀调至钦州,驻石城县(今廉江)。治军严明,深得上司器重。后升至游击,尽先补用参将。他生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驻石城期间,帮助民众修路造桥,兴教育,奖生产,功绩卓著。当地民众为他建生祠,以怀念其功德。曾在广州黄沙创办述善堂,在汕头办
(18571907)
25、吴之英
  吴之英(1857—1918)字伯竭,号西蒙愚者,出生于四川省名山县(今雅安名山县)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文哲、父亲铭钟都是积学未显之士。5岁时,吴之英即随祖父课读。由于他天资敏慧,学习勤奋,8岁便会文辞,16岁夺得雅州府试文魁,17岁以茂才选进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受到当时的经学大师、书院山长王闿运的培养,学问日进。他参加过一次乡试,首卷录取了,但因不慎污染试卷而被淘汰,一气之下,发誓再也不去应
(18571918)
26、葛毓芝
  清•誉满桑梓的翰林—葛毓芝(1857~1942)葛毓芝,字养田,乐亭城西葛庄村人。自幼好学,敏捷多才,下笔成章,颇受人钦佩。师孙辅臣(光绪癸未进士),被称为门中高才。孙辅臣认为毓芝有大才, 可大造就。因之,倍加教海,助长加强,然而毓芝参-、县应试却均被贬退,原因是监考-疑其文章有假,认为童年人不可能做出如此佳妙文章。后经阚子温裁 抑澄清事实,补为弟子员。光绪十一年(1885)乡试中举,
(18571942)
27、冯汝骙
  冯汝骙(1857~1911)字星岩,一字惺庵,祖籍安徽,祖父来汴经商,落籍祥符。父经营钱庄,家遂富裕。冯汝骙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员外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察一等,授四川顺庆府知府,丁母忧去职。服除,授山东青州府知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直隶大名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湖北盐法道,次年任安徽徽宁池太道,迁甘肃按察使,未
(18571911)
28、朱长安
  朱长安 (1857年~1937年) 字静斋,原籍山东寿张县张秋镇人。幼年家贫。1882年年底,家中断炊,年关难度,朱长安一气离开了家乡,投入镇军王镇起部当了兵。光绪九年(1883年),山东黄河中下游堤防逐渐修成,山东巡抚陈世杰奏请清廷调王镇起军5个营驻守黄河河防。朱长安随军由胶东来到黄河岸边,由镇军士兵转为河营汛兵,逐步擢升,历任汛长、河防营长、段长、前黄河水利委员会视察等职。 光绪年间
(18571937)
29、王德森
  昆山清末民初的耆宿中,以对桑梓文化事业的贡献论,王德森便是一位翘楚。王德森(1857.1.8-1943.3.21),字宝书,号玉堂,又号严士,晚号岁寒老人。清末民国昆山县城(今玉山镇)人。其先世本河南安阳人,迁昆始祖王安贞于元延祐元年(1314)冬就任昆山州知州,其子孙遂世代定居并占籍于昆。德森幼承庭训,攻读儒书,光绪元年(1875)20岁时以第一名考入昆山县学,29岁补廪膳生员,32岁成为例贡生
(18571943)
30、许邦彦
  许邦彦(1857.6~1947.7),字硕甫,号耿介,郊区定和村人。少年家道衰微,性好学,无力聘师,从其姐姐接受启蒙教育。稍长外出就读,奔走于武陟河朔书院与怀庆府学院之间,为赶每月初一、十五两次月课,不避风雨寒暑,往返200余里,从不间断。因其勤奋苦读,博览诸子百家,又得山长名师指点,文采渐露。宣统元年(1909年),名列岁贡生,悬金匾明经于门额。许邦彦一生不求仕进,矢志教育事业。初执教于清化镇,
(1857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