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4年出生的名人介绍(5)
41、唐经
  唐经(1854~1925),名魁,号文裕,笔名野叟。龙溪都隆江新寨社(今隆江镇区内)人。天资聪敏,自幼酷爱书画,闾里咸赞。是惠来民间有名书画家。他九岁人塾,师李贡生学诗文。二十多岁时,曾先后两次考府学不就,便往上海画院拜任伯年为师学画。苦练三年,有所成就。嗣后遍游山川寺庙,也曾远涉重洋到槟城寻师学艺。光绪十九年(1893)40岁,考得庠生。回家后则闭门潜心书画,自撰联日:“功名虽是生前事,书画能为
(18541925)
42、李锡恩
  李锡恩(1854~1939),字晋三,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家住胭脂河街北头路西。自幼受严父李培元(同治七年进士)儒学家风的熏陶,苦读四书五经,同时又随父研习书法(主要是隶书、楷书)。光绪五年(1879)在开封府考中秀才。光绪十九年(1893)参加河南乡试中举人。此后一直在开封设馆教书,直至清末。中举后不久,一位好友,拿着别人赠送的一幅八仙图,请李锡恩书配一副赞颂的对联。他经一番思考设计一副奇联
(18541939)
43、蒋敬时
  蒋敬时(1854—1926),字耐溪,富阳新关村人。出身书香门第。7岁丧父,更因战乱频仍,至11岁始人塾读书。天资聪颖,学习勤奋,不数年读完“四书”、“五经”。18岁考中秀才后,师从同邑儒夏寿嵩。夏深为器重,以女妻之。时瞿鸿机(字子久,湖南善化人,同治进士)任浙江学政,为培养科举人才,特选拔蒋敬时等20人,送人由著名学者俞樾主讲之杭州诂经精舍,因得与章太炎等知名之士同窗攻读,互相切磋,学业日进。光
(18541926)
44、张东白
   张东白(1854~1923)名维寅,字东白,号二知园主人。陕西蒲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次年参与康有为公车上 书,后任汉中府学教官。赴任数月,愤而辞官,携一猴、一琵琶而归。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将关中书院改为第一师范学堂,张即受聘在省一师任教。是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居家,日与书、画、琴、棋为伴。朋友赠钱送物,概辞不收。1917年被督军陈树藩羁留府中,为陈教授书画
(18541923)
45、宋安枢
  宋安枢(1854~1938),字星垣,江城乡六新村公所西坡村人。光绪七年(1882)考取廉州府学生员,十一年补增广生员,十六年报捐贡生。光绪二十四年,他创办了进诚书院。同年.报捐同知。10月加捐三班,分广西试用。光绪二十七年,他在广东账捐局报捐蓝翎,随后赏换花翎。同年因“剿匪”有功被奏保以知府留用广西。翌年,他统领振新八营,随令剿办廉州土匪,在大成、白石水、张黄、马栏、六罗水一带围剿,擒提匪首翁光
(18541938)
46、李成虎
  李成虎(1854—1922),萧山衙前西曹村(今凤凰村)人。少年时曾随母乞讨为生,家境贫苦。陈晋生(1878—1922),萧山衙前项家村人。向以务农谋生。1921年4月,沈定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回乡发动农-动,倡导组织农民协会。李成虎积极响应,并动员农户团结起来,同地主、奸商斗争。李率领农民捣毁坎山、瓜沥一带哄抬粮价的米店,迫使米商降至原价。9月27日,在衙前东岳庙召开农民大会,成立“衙前农
(18541922)
47、高熙喆
  高熙喆(1854—1938)字仲 ,另字亦愚。滕县(今滕州市)城关镇人。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贵州湖广两道监察御史等职。出身于破落士绅家庭,自幼精读经史,虽老不辍,尤精于文辞。著有《周易注》《毛诗注》《春秋左氏传注》《四书说》《高太史文集》12卷。1883年(光绪九年),中二甲进士。1887年,授翰林院编修,后继任国史馆协修。又任甲午科山西正考官、甲午科会试同考官,河南道、贵州湖广两道监察御史。1
(18541938)
48、徐海澜
  徐海澜(1854~1932) 原名进福,涧池镇人。清末秀才,后应试进士未第而从医。从医之余喜好戏剧,对汉调二黄尤感兴趣。他常与同辈组织业余清唱,虎音宏亮,边音甜脆,道白吐字清晰,每唱均博喝采。某年端午节,涧池土地庙唱二黄,徐海澜和戏友也到场组织清唱,结果台上大戏没人看,观众都被徐海澜的清唱表演所吸引。人们称他是“戏状元”、“戏母子”。紫阳艺人杨安荣慕名拜师学艺,得到他严格指教。他注重汲取名艺人规范
(18541932)
49、林祥玉
  林祥玉(1854~1923年),字荆壁,厦门人,少时随厦门南曲著名乐师林征祥(绰号吐目祥)学艺,在严师精心培育下,未及成年已在南曲艺坛显露头角。清同治年间,弃商改业曲师,先后在东阳阁、集安堂等南曲馆任乐师,招生授艺。他自编教材,对生徒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清末民国初,蜚声海内外南曲界的许启章、林霁秋、黄韫山、陈江渠、陈万舍等名师都出其门下。民国6年(1917年)秋,台湾台北茶行公会会长陈朝俊礼聘集安
(18541923)
50、孔沛然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诜墩乡人,清副贡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设“医学经诂”科取士。孔考取后,遂闻于世。旋习西医为“博济医学堂”学士,再读“两粤医学校”以至毕业。孔沛然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榨粉街61号。他以中医药为主提倡中、西医结合。不仅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且用西医的视、触、扣、听,取长补短,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孔沛然治病以药味少、药量轻而效果显见长,认为药能
(1854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