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5年出生的名人介绍
1、慈禧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妃嫔,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 、那拉太后、老佛爷、孝钦显皇后,辛酉政变后夺权听政,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王朝进入同治中兴时期。光绪皇帝登基后再度垂帘听政,之后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独揽大权。溥仪继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孝
中国古代三大女性统治者(18351908)
2、李金镛
  李金镛(1835-1890年),字秋亭,号丽卿。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人。清末大臣。少时务农,膂力过人。家乡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他热心地方公益,于咸丰五年(1855年)发起集资整修杨家圩、界溪圩堤岸。不久赴沪经商,与人合资开设招商客栈,与-巨商交往,结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他将经商所得常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咸丰十年带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光绪十二年(1886年)
清末大臣(18351890)
3、李昭庆
  李昭庆(1835~1872),李文安六子,李鸿章幼弟,合肥东乡人。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时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国学生。候选同知,候选员外郎,盐运使,光禄大夫,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身端正,以员外郎从戎,随瀚章,鸿章在曾国藩幕中讲求兵法,曾国藩称昭庆胆识均优,堪膺大任。时人谓其“沉毅英练不亚诸兄,海内人才萃一门”。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
(18351872)
4、陶模
  陶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秀水(今嘉兴)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调两广总督。陶模祖籍江西浔阳,先世以武职自汴京(今河南开封)扈从宋高宗南渡,屯守秀州(今嘉兴),遂定居嘉兴北郊金桥。宋亡,迁
(18351902)
5、张敦杞
  张敦杞(1835~1880)、张忠乾(1864~1929)张敦杞,浑号张三旺,原籍湖南湘乡县人。清咸丰十年(1860),同侄子张金忠迁徙砖坪厅乱石沟定居。初居时,住窝罩棚,除卖工度日外,每年秋冬时节,揀包谷糊口。年复一年,积储包谷数石,酿酒销售兴安。他酿的酒,质量上乘,购者叫口不绝,争相购买。一次,至兴安途中,脚夫用麦杆汲酒,汲后渗进凉水。谁知头釉酒渗入凉水,反成堆花酒,成走俏货。一时,名扬四方,
(18351880)
6、余思诒
   余思诒(1835年~1907年),原名斯沛,字雨亭,又字翼斋,号易斋,晚号草庐一翁。生于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一户官宦家庭。清外交官、洋务派。父余光倬曾任刑部提调。他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思想开放,主张学习外国的科学文化,走洋务之路,增强国力。曾为清廷拟订过开办洋务报告,在国内较早地提出“开铁路,以通转运;请制造,以辟利源;移游民,以实边荒;禁缠足,以尊国制”的设想,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得北
(18351907)
7、龚易图
  龚易图(1835~1894年)字蔼仁,号含晶,闽县人,家住南街通贤境。清咸丰八年(1858年)进士,由庶吉士改任云南知县。时捻军兴起,留在山东,跟随僧格林沁作战,攻克金楼等地有功,以知府任用。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张总愚与太平军赖文光会师,攻入山东,易图随巡抚扼守东平,因筑土禹防御有功,实授东昌府。李鸿章率淮军来援,划张秋以西至濮阳归易图负责。同治七年(1868年),知济南府。次年正月,捕杀
(18351894)
8、萧穆
  萧穆(1835——1904),字敬甫,一字敬孚,今横埠镇人。家世务农,少时父督耕甚严,无暇求学,可萧穆常常潜入私塾听课,询章问句。稍长,遇名流学者必求教。太平军占领安庆及桐城时,大家藏书多散出,萧穆因之搜集一些图籍。他常借乡先辈遗书浏览,曾借得刘大櫆评选之《唐宋八大家文选》,即手录副本以归,读之愈久,愈见刘评点的能开人神思。萧穆初受业于朱道文(字鲁岑)。青年时除读经史,致力于古文外,即留心朝章国故
(18351904)
9、郑思齐
  郑思齐(1835—1892)字正思,号济东。郑文瑞长子,郑观应兄,出嗣伯父郑文经。例贡生,江苏候补道。名香山买办。娶平岚容氏为正室,蔡氏、叶氏、劳氏、华氏、陈氏、林氏、李氏为继室。清咸丰二年(1852)与香山名买办徐润、许兴隆三人同在上海英商宝顺洋行师从郑观应姻亲,曾寄圃学经营蚕丝和茶叶生意,当买办学徒。咸丰十一年(1861)后在宝顺洋行九江办房任事。同治六年(1867),宝顺洋行关闭后直接转入旗
(18351892)
10、张行简
  张行简(1835-1906),字敬亭,号儒三,湖北省汉阳县柏泉(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张如榜七代孙。15岁入县学,17岁为廪生,24岁列副榜,32岁中举。初任水部郎官,不久改任知县,又改选为蕲水县学官,候选国子监学正。后弃官退居,以著书立说和教子孙读书为事。著述有《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春秋分合纂》等。清同治六年(1867),汉阳县编修县志,被聘为分纂,后因赴京而未
(1835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