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2)
11、王昙
  王昙(1760—1817),又名良士,字仲瞿,秀水(今嘉兴)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为学博通经史百家,才华横溢,不拘一格,尤工诗与骈体文,其所作《西楚霸王庙碑》被时人誉为“二千年来无此手笔”。王昙身处封建社会末期,独立特行,好游侠,习兵法,能骑射,人目为狂放。少时曾从喇嘛学法术,半涉游戏,传说能作“掌心雷”。嘉庆元年(1796),长江流域白莲教起事,左都御史吴省钦向和珅举荐王昙,谓王昙
江左三君(17591816)
12、郑光策
  郑光策(1759~1804年)初名天策,字宪光、琼河、苏年。闽县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名列第二。次年,成进士。归闽,主讲泉州。喜读“经世有用之书”,除《通鉴》、《通考》外,对唐宋名臣陆贽、李纲、真德秀以及明清间著名学者顾炎武等人著作,皆熟读精思,“靡不贯串,如数家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奉命前往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途经泉州,召光策入其幕府。光策条陈十二议,均
(17591804)
13、张乃孚
  张乃孚(1758~1825),字西村,号闲宾,又号南津,别署小白华山人,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三次赴京考取进士不中,后以母老多病,决意不求仕进。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例授六品职衔,不仕。嘉庆三年(1798)部檄铨次县令,以亲老改教职。道光三年(1823)选授蓬州学正,不久告归终养。道光五年(1825)卒于家,年六十七岁。礼部侍郎王炳瀛为纪传略。张乃孚能文
合州四子(17591825)
14、晋昌
  晋昌(1759—1828),字戬斋,号红梨主人,宗室,正蓝旗满洲人。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生,道光八年八月初二日卒。嘉庆五年出任盛京将军,八年八月因事革职。后以宗人府主事调乌什办事大臣,历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盛京将军等。
(17591828)
15、朱材哲
  朱材哲(1759~1869),字梓良,号丹园,荆州市监利县人,道光八年(1828年)渡海至台湾任噶玛兰厅通判。任职期间,大兴教育,改造水利,辟荒造田,从家乡将辣椒、棉花引种到当地。又任台湾淡水县同知,后升任台湾府知府。化解当地闽、粤两地移民的大规模械斗,万民安居。清咸丰九年(1859年),因老母病逝,去官还乡。台湾父老以他在当地给百姓造福30余年,特为其“立生祠”以致旌表。
(17591869)
16、刘桐
  刘桐(1759—1803),字舜辉,号疏雨,归安(今湖州)南浔人。例贡生。家境殷富,淡于功名,曾游历楚地10多年,著有《楚游草》、《楚游续草》。乾隆壬子、癸丑间(1792—1793),筑眠琴山馆,大量收购各种书籍,藏书最多时达10余万册,其中不乏精品。
(17591803)
17、胡唐
  胡唐,又名长庚,字子西,号西甫(1759~约1826),号署城东老人,木雁居士,安徽歙县人。深于篆学,自秦、汉而下至程邃,无不逼肖入微。胡唐与巴慰祖齐名,印界称为“巴胡”。
清歙四子(17591826)
18、初尚龄
  初尚龄(1759—1841)字渭园。莱阳北黄村人。清乾嘉时古钱币学家。平生好金石之学,尤癖古钱,藏泉数千枚,皆加考释。著《古金所见录》16卷,辑古钱文字7万多字,录钱图1210种。有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 莱阳初氏古香书屋刻本。他研究古钱,注重出土资料,与共处物品相互参证,因而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学术论点。如把刀币、布币归断为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过去附会三皇五帝的舛说。另辑有《历代帝王统系》4
(17591841)
19、秦维岳
   秦维岳(1759——1839),字觐东,号晓峰,兰州人,清乾隆庚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改都察院江南道御史,迁兵科给事中。在任期间,上疏力陈漕运积弊。在两任湖北盐法道期间,修明政治,体察下情,使吏治刑狱,肃然一清,应用先教化后刑罚的手段,整理盐务、钱法,裁汰陋规,刹住了贩运私盐、盗铸制钱的歪风。他主张振兴教育,奖掖人才,并捐献养廉银数千两,创办江汉书院、勺庭书院,育才选贤。嘉庆二
(17591839)
20、肖凤来
  肖凤来 讳缙升,号梧栖(1759~1830),多祝镇皇思扬村人,武进士及第,诰授武显将军。十多岁时考得武生、武秀才功名;21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广东省乡试中式第二十八名武举人,成为皇思扬村有史以来的第二名武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参加全国甲辰科会试,又中式第三十三名武进士,时年25岁。中进士后即被分发贵州为官,旋即升为清江协都司。乾隆五十五年(1790)诰授武德骑尉(五品),嘉庆
(1759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