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
1、莫之翰
  莫之翰(1639~1707),字紫来,号嵩皋,清,潜江(今后湖莫岭)人。清康熙八年(1669)举人,康熙十年(1670)进士。他是入本书的潜江莫氏家族第四位名人;还是潜江古时有史记载的朝廷高官之一。史志找不到传记的名宦据康熙《潜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莫之翰的曾祖父莫汝嘉是明隆庆年间被称“儒行之宗”的潜江名人;祖父莫若玉是清顺治年间为报恩师知遇之恩,破产为其建功德祠堂的著名乡贤;父亲莫与
(16391707)
2、让·拉辛
  让·拉辛(法语:Jean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代表作品有《昂朵马格》(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伊菲莱涅亚》(1675)和《费德尔》(1677)等。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
法国剧作家(16391699)
3、帅治谟
  帅治谟(1639~1681),铜鼓排埠人。西晋年间,太原帅姓鉴公支系族众,避乱南迁至此,落户定居。后嗣繁衍成为世居旺族。迨至明朝末叶,政乱捐苛,兵连祸结,游骑散勇,时出剽掠。因应护卫身家安全需要,帅姓居民,练拳术,习骑射,蔚成崇尚武勇风气。帅治谟,出身武艺门阀,幼读经书史籍,苦学少林。及至年长,双手十指犹似铁钩,砖墙泥壁,竟能轻快攀缘腾跃;脚着鸡毛草鞋,穿堂入室,行走如飞,毫无声息;身站高屋飞檐,
(16391681)
4、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
(16391712)
5、陈允锡
  陈允锡(1639~1722年),字子帅,号□斋,泉州人,鲁旗陈氏后裔,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生。父亲陈鸣銮在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先后任广东大埔、海阳(治所在今潮安县)知县。陈允锡少年时进晋江县学读书就“名噪文坛”,顺治十二年(1655年)应试中选一等,授德化县教谕。督学孔某考核教职时,最先选拔陈允锡,赞他“才华焕发,品行端方,笔有□螭,守如冰玉”。不久,陈允锡改任陕西扶风(在宝鸡
(16391722)
6、郑端
  郑端(1639-1692),字司直,清初名臣,顺治十六年殿试金榜三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江南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居正二品。著有《政学录》、《日知堂文集》、《朱子学归》、《孙子汇徵》,均收入《四库全书》并传于世。人物生平顺治顺治己亥科,殿试金榜三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康熙6-7年任工部员外郎,奉命视三楚,清查弊政,使得当地吏治大振。康熙7-9年任户部郎中,江西乡试主考官;康熙9-
清初名臣(16391692)
7、董讷
  董讷(公元1639——1689年),字兹重,自表字默庵、柳林。山东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丁未科举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丙午科举人,丁未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康熙十一年为云南乡试主考官,十二年为纂修官,十五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十六年为日讲起居注官,十八年为侍讲,十九年加侍读学士衔。后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顺天府学正、额外侍读学士、礼
(16391689)
8、林孺
  林孺(1639~1710年),字世德,号风山,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安溪来苏里(今湖头竹山)人。早岁失父母,也无服内堂亲。时值明清易代,地方不靖。他彷徨山海之间,备历艰辛。林孺状貌魁梧,膂力过人,豪迈精干有大志,弱冠即习知兵法,被承恩伯周全彬募为部属。清康熙三年(1664),任千总职,初驻延平,康熙七年(1668),移驻湖广。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反,林孺随大军进讨,攻克岳州七里山,立下战功
(16391710)
9、尚之孝
  尚之孝(1639.2.15~1696.2.17) 尚可喜之次子。初为平南王藩下都统,康熙十三年(永历二十八年,岁甲寅,1674)四月,清平南王尚可喜令子之孝率兵征讨刘进忠,调南海卫军及乡勇随征,五月十六日碣石苗之秀统兵至惠来西郊飞鹅山待命,六月尚可喜、尚之孝父子统铁骑数千驻惠来县西双山,后经盐岭推进抵潮州。秋七月,尚可喜令子之孝与都统聂包、总镇王国栋率粤兵抵潮州驻扎西南山阜。七月,尚之孝列营于揭阳
(16391696)
10、蒋兴俦
  蒋兴俦(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隐,别号东皋、鹫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岁在苏州报恩寺剃度出家。13岁起即漫游江浙间,寻师访道,参究禅法,后归隐杭州永福寺。清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应避乱于日本的高僧澄一之邀,乘商船东渡,于十二月抵九州,次年正月到长崎,谒澄一于兴福寺。于说法之余,吟诗作画皆臻神妙。日本道俗闻风与之交往,求教古琴及绘画、治印之艺。同年,为长崎延命
(1639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