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名人录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明仪封县(今兰考县境)人。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部给事中,后遭宦官破孩被贬。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发布《督学四川条约》,后任山东提学副使,继续提倡文教,改变十风,改革教育和科学制度,主张“学者读书当以经国济世为务”。教师应“以身作则,正己安人”。治学
[] 明朝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14741544)
张伯行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有一子张师载。人物生平步入仕途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后来,张伯行遇父丧归乡,建立请见书院
[] 清朝大臣,理学家 (16511725)
丁儒
  丁儒(647~710),字学道,又字维贤。先祖淄州济阳(今属河南省兰考县)人,后移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少年举进士不第,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随诸卫将军曾溥镇守龙溪,入赘曾府。其妻三娘。总章二年(669年),泉潮之间“蛮獠啸乱”,曾溥年老告退,朝廷遂派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龙溪屯守,引用丁懦,擢为军咨祭酒,凡事倾心与谋。唐军远戌炎方,疲病交加,而敌军啸聚山林,出没无常,使唐军穷于应付,困守在柳营江畔,双方隔江对峙,相持不下。自六朝以来,戌军和土著的战守情况,往往如此。丁儒令士兵编扎竹筏,运到北溪上游香洲缓流处搭成浮梁,暗渡军士过江,疾趋间道袭破敌寨,遂得进军梁山盘陀岭,一时
[] (647710)
张从正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性豪放,善诗文,广交博识,平易近人。张从正生于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岁月,不少医者不加分析滥用温补之法,以为补法才能使患者得到康复。张氏洞察时弊独树一帜,认为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则正安”,人的疾病主要是邪气侵入所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所以他治病“重在驱邪”,驱邪的方法,总结为“攻”。因此,他被后世推崇为攻邪派的宗师,攻邪派又称“攻下派”。攻的方法可概括为:汗、吐、下三法,三法的临床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凡在表者皆可汗”、“凡在上者皆可吐”、“凡在下者皆可
[]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11561228)
江为
  约公元95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文蔚族子,避乱家建阳。(《文献通考》作建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隐帝乾祐末前后在世。游卢山,师陈贶为诗,居二十年。南唐后主南迁,见其题白鹿寺诗,曰:“此人大是富贵家。”。一说乃中主李璟见其题白鹿寺之“吟登萧寺旃檀阁,醉倚王家玳瑁筵”一句而称善久之(见《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及《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时刘洞、夏宝松就传诗法。为益傲肆,自谓可俯拾青紫。乃诣金陵求举,累试不第。怏怏不得志,欲束书亡越,为同谋者告发,因伏罪(直斋书录解题作“为王氏所诛,当汉乾佑中。”此从《唐才子传》)。一说会福州乱,有故人欲投南唐,间道谒为,为代草降书,其人
江总
  江总(519~594),南朝陈诗人。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江总是陈代-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
[] (519594)
李哲玄
  李哲玄(847~959)字静修,号守中子。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兰考)人。15岁场试中选,接着中进士。因淡泊名利,喜读道经,而舍弃仕途,云游四方,访求名师,虽多年未遇,不改初衷。后入罗浮山,遇道人罗浮,跟随潜修多年,得其妙传。天祐元年(904),东游至崂山,对这里山海奇观留连忘返,决定留居修行布道,在建“三皇庵”茅庐(今太清宫处),供奉三皇神像。后周广顺三年(953)赴京,被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后周显德六年八月卒于崂山,葬在太清宫后东山之阳。太清宫拜斗台上至今留有“本宫始祖李真人哲玄号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济真人于唐天祐元年甲子至本宫拜北斗于此”刻石。
江湛
  江湛,字徽渊,济阳考城人,南北朝汉族士子。生于晋安帝义熙四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四十六岁。爱好文学,喜弹棋,鼓琴,兼明算术,初为著作佐郎。元嘉中,仕至吏部尚书。江湛因皇帝受命具诏草废太子,太子怒而弑湛,湛据窗受害,意色不挠。湛家极贫,不营财利,无兼衣余食。尝被召,遇汗衣,称疾经日,衣成然后赴。孝建初,追谥忠简。湛著有文集四卷,《隋书经籍志注》行于世。《宋书·江湛传》江湛,字徽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子也。居丧以孝闻。爱好文义,喜弹棋鼓琴,兼明算术。初为著作佐郎,迁彭城王义康司徒行参军,南谯王义宣左军功曹。复为义康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司空檀道济为子求湛妹婚,不许。义康有命,又不从。时人
虞延
  虞延(生卒年代不详)字子大,汉代陈留东昏(今兰考县境)人。年轻时,身高八尺六寸,腰带数围,力能扛鼎。初为户牖亭长,性敦朴,不拘小节。王莽末年(23年),天下大乱,延挺身常婴甲胄,保护一方。东汉建武初年(25年),任西阳令,岁课合理,众人感其德。建武二十四年(48年)调迁洛阳令。此时阴氏客马成犯奸盗,延绳之以法时外戚从中作梗,三年而诉讼平,升迁南阳太守。永平初年(58年),因新野功曹邓衍行为表里不一,亦不敬父,即斥之不用。后以政绩升为太尉,累官至司徒。
[]
王阑西
  王阑西(1912.1~1996.5),原名王之坎,曾用名兰溪,出生于河南省兰考县城北街。少聪慧好学,1920年就读于明新小学,1927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接受进步思想。1930年考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部预科,9月参加革命,从事-,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1932年,经同学周正宇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次年东渡日本,1935年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其间,经中共上海特支领导,进行进步文化与左翼文学活动,参加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同林焕平、林基路、陈辛人等人办《东流》文艺杂志,并组织新兴自然科学者同盟。1936年与任白戈组织新文化运
(19121996)
王伯当
  王伯当(?-618),外号勇三郎,隋末瓦岗军将领,初于济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率众起义,曾推荐李密与翟让。瓦岗寨的神射手,隋唐演义排名17,曾一箭射死隋唐第九条好汉魏文通。对李密忠心耿耿,一直陪伴其左右,最后和李密一起被唐军射死于断密涧。王伯当是隋唐时期起义军瓦岗寨中的一员大将,是瓦岗寨领袖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寨。人物生平王伯当是隋唐时期起义军瓦岗寨中的一员大将,是瓦岗寨领袖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 投奔瓦岗寨。大业十三年二月,王伯当等人在洛口推举李密为魏公。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王世充兵变。李密与王世充在偃师(今河南偃师东)决战,命王伯当守后方基地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北)。不久
[南北朝] (?~618)
王梦兰
  王梦兰(1886~1911),原名梦伦,字华亭,河南省考城(今兰考县)马目村人。兄弟7人,排行第二。少时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后就学于开封。暨长,尤慕朱家、郭解的侠义行为,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他性格端庄,耿直豪放,每与人议论,见解高超,往往有所独创。有人说到清嘉定、扬州屠城事,先是泪涔涔下,继之愤然发誓: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每读《民报》,更喜形于色:有方法,有导师,今后光复旧物,惟恃我们努力啊!宣统三年(1911)和南阳刘莪青等在考城县创立仁义会,他对胞弟梦祥说:男儿须知报国,生死何足考虑?弟遂参加。后又动员舅父崔某加入了该会。不久,集众近五千人,暗设堂于乡村间,谆谆恳恳,授以民主革命大义。同年
[] (18861911)
傅铜
  傅铜(1888~1970),字佩青,河南省兰封县城关东大街(现兰考县城关镇东街)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3岁中秀才,其后在开封中学堂读书。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东京巢鸭宏文学院、早稻田大学及东京帝国大学哲学伦理学系,并入东京帝大研究科。1913年回国,后又入英国牛津大学及伯明翰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18年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去英国邀请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请傅铜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罗素在华讲学时,由傅铜陪伴并担任翻译。1924年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1926年任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1929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师范大学教授。1932年任
(18881970)
张卤
  张卤(1523~1598)字召和,号浒东。明兰阳县(今兰考县境)人。明嘉靖已末(1559年)进士,先后任婺源,高平县令,以政绩拜礼科给事中。值穆宗登基,疏请视朝、莅经筵、广顾问以兴新政,被采纳。庚年(1570年)晋升太常少卿,命未下,而内江相请更制兵营,卤草疏,极言不可。人劝他说“已迁官,言少巽何如?”卤说:“未受前,还是谰官哪!”疏入,兵营如故。辛未(1571年)升右通政,9月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巡抚浙江。戊寅(1578年)诏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倒马等关,加副右都御史。卤自通政、擢中丞,三领节钺,在操江平叛卒马应祥,在河道捕妖人王溪,在保定修三关险厄,百里保障。后迁南京太常侍卿。后
[] (15231598)
张绍儒
  张绍儒(1907~1970.12),河南省兰考县张君墓镇人。他性情豪放,为人正直。1938年日军侵占豫东,他出于民族正义感,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军。不久,被兰封县县长傅贞甫委任为兰封县抗日副司令,居张公安砦一带。随后和考城抗日民主县政府徐锡鹏取得联系,队伍不断壮大,多次打击日军,引起驻民权县日军的恐慌,多次对绍儒围剿。根据考城抗日民主县政府指示,绍儒假降日军,被任命为兰封三区联保主任、自卫团三团团长。1940年1月,八路军鲁西南军分区徐茂礼率一个团到兰封三区,约张绍儒在大黄庄会谈,商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任命绍儒为抗日陇海支队长,并交绍儒扒铁路、割电线、搜集日伪情报3项任务。至2月中旬,张绍儒
(19071970)
张子和
  张子和(1156~1228年),名从飞,号戴人,字子和,睢州考城(现兰考县)人。自幼刻苦好学,熟读《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悉心实践。他精通内、外、妇、幼各科,在金宣宗兴定(1217~1221年)年间,被诏为御用太医。他与刘宋真、李东垣、宋丹溪齐名,被后人誉为金元四大家。张子和一生著:述很多,如《儒门事亲》一书为其代表作。他是金代最著名的太医。
[] (11561228)
张师载
  张师载(?—1763)字又渠,河南仪封人,清朝官吏。张伯行之子。康熙五十六年举人。以父荫补户部员外郎。雍正初,授扬州知府。岁饥,高邮湖西民以县吏报灾轻,不得赈。师载行部,见饥民满道,不待报而赈之。江都芒稻闸为淮、黄,高、宝诸河入江要津,夏潦盛涨。闸官利商人饵,谓非运使令不得启。师载询盐艘须水六七尺,今过半,乃身往督役启闸。其后芒稻闸属府启闭,遂以为例。累迁江苏按察使,内擢右通政。再迁,授仓场侍郎,命协办江南河务。授安徽巡抚,仍命赴南河协同防护。会河溢,夺官。上命诛疏防同知李焞、守备张宾,使师载视行刑,毕,释之。再起为兵部侍郎,迁漕运总督。复授河东河道总督。师载长於治河。少读父书,研性理之学,高
[] 清朝官吏 (?~1763)
李村人
  李村人(1898.9~1979.4),字世静,河南省兰考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考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4年毕业后,继读私塾,博览群书,从而奠定了传统文化深厚的功底。1918年任教于考城高等小学。1929年,应聘于抗日英雄吉鸿昌所创办的扶沟中山小学校,先后任教师、校长。1930年10月,李村人与吉鸿昌、吉鸿昌之父及中山小学校长(此时校长为郝子固,后为李村人)、教师的一张合影,今存于其女李竹泉处(河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后任扶沟吕潭中学校长。1935年,李村人在考城第二完小任教。1938年6月,日军侵占考城,他不满军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居家潜心研学。抗战胜利后,迁居开封西棚板街,在河南
(18981979)
王巽
  王巽(生卒年代不详)字曵端,明兰阳(今兰考县境)人,生于医卜世家,幼年即致力于家学,且兼精通经史子集。洪武末,由仪封县医学训科荐为钦天监司历,后升保章正五官灵台郎,复升春官正阶承德郎。历事五朝,处事慎密,屡蒙褒封,在官50余年无一过失。曾上 书六事,皆切事务,后又言便宜十二事,皆有益大政,多被采纳施行。王巽一生勤于学问,著述甚富,有《内科奥诀》、《外科须知》、《伤寒运气撮要》、《阴阳本源》、《小葬正诀》、《大葬发明》、《遁甲直指》、《六壬见知》、《大统历秘法》、《钦天监职掌算法问答》及算书《秦台志》传世。
[]
全部兰考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