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名人录
施琅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施琅,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施琅画像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
[] 康熙王朝 (16211696)
杨道宾
  杨道宾曾科举落第,听说兄弟欠人家的钱,流落于南京,急忙前往,为兄偿还所有债务,偕兄而归。科举中第授职编修后,妻子却又去世了。有一位正得宠的太监,他的弟弟官锦衣卫,想把女儿送给杨道宾做妾,且以十万金为嫁妆。杨道宾说,我乃一贫寒之士,刚刚登第,怎么敢收你的金子和女子做侧室呢。遂态度坚决地辞掉了这门婚事。对方不死心,往返五次说情,终不见杨道宾心动,这门婚事才吹。不久,这位太监和当锦衣卫的弟弟俱败。杨道宾得中榜眼后,授翰林编修,进国子监司业,累迁庶子,充东宫讲读。“妖书”事起,内阁沈一贯欲借此陷害郭正域,杨道宾与状元唐文献等一起找沈一贯理论,加上光宗在东宫,多次对近侍说:“何为欲杀我好讲官?”李廷机也
[]
史继偕
  史继偕万历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荣登鼎甲,授翰林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充正史纂修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修《六曹章奏》。与同僚上疏,请神宗尽早册立东宫,请太子出阁讲学,神宗不听。后奉诏赴广西免除军兴诸赋税,历擢至南京吏部侍郎,署尚书事,兼户、礼、工三部,着力清除积弊。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读的身份与林尧俞一同出任武举主考官。万历三十七年(1609)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三十九年(1611),京官大考,史继偕负责南京-的考察工作,与孙丕扬的北京考察相反,凡助李三才、王元翰者悉斥之。怡神殿灾,史继偕与诸臣共同上疏时事,又单独上疏言京
[]
欧阳珣
  欧阳珣(1081-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汉族,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徽宗大观四年(1110),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授徙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被荐政和元年(1111)为仁颖书院山长。政和元年(1111)受荐诏任河南开封即京都汴州主事,未几晋秘书郎,迁大司成军司录、湖广知州、中书侍郎,将作监丞,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
[] (10811127)
欧阳澥
  欧阳澥,字沙章,号潘湖。福建晋江人,唐朝会昌四年进士,欧阳詹孙。欧阳澥者,四门之孙也。薄善词赋,出入场中,近二十年。善和韦中令在阁下,澥则行卷及门。凡十余载,未尝一面,而澥庆吊不亏。韦公虽不言,而意甚怜之。中和初,公随驾至西川,命相。时澥寓居汉南,公访知行止,以私书令襄帅刘巨容,俾澥计偕。巨容得书大喜,待以厚礼,首荐之外,资以千余缗,复大宴于府幕。既而撰日遵路。无何,一夕心病而卒。巨容因籍澥答书,呈于公。公览之抚然。因曰:“十年不见,灼然不错。”(出《摭言》) 欧阳澥 《-离家十四年》。斋离家已是梦松年。主落日望乡处,何人知客情?(见《纪事》)欧阳澥是福建晋江潘湖欧阳四门詹的孙子。少稍稍见长于
[]
苏缄
  苏缄(1016 —1076),字宣甫。福建晋江人。宋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出任广州南海主簿,曾当面怒杖勾结知州、傲视下官的蕃舶豪商,继调武阳(今河南原阳)县尉,亲自追杀无人能捕的巨盗,人称“精明耿介,胆识过人”。宋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挥兵进围广州,时任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的苏缄招募壮勇数千人,委州印给提点刑狱鲍轲,驰援广州,在广州城外击侬军,擒斩依军主要谋主黄师宓之父,并与番禺县令萧注、东莞县主簿等募集的壮丁同解广州之围。但由于没有乘胜追击,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司马,后调越州(今浙江绍兴)监税,10余年后才复原职级。先后任廉州(今合浦)知州、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监、鼎州(今
[] (10161076)
曾从龙
  曾从龙(1175~1236年)初名一龙,由于廷对时其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宁宗甚喜,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中状元后,为签书奉-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等管理之弊,提出多设二三大臣以备补缺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开禧年间(1205~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镃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请朝廷释放囚徒,又被采纳。嘉定七年,知贡举,针对考生文风不正,
[] (11751236)
蒋德璟
  蒋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明泉州晋江福全人,其父蒋彦,进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有武功政绩,因忤当事,弃职宦场,返乡归养。蒋德璟从小受到书香教育,受到父亲耿直性格的陶染,这对其以后成为明朝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无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生当明末,历事天启、崇祯、福王、唐王,最后眼见没法挽回大势而不得志还里归家。蒋德璟以《古之贤人》、《仁远乎哉》、《子之武城》、《周有八士》、《知天地之化育》、《贤者而后乐》、《得道者多助》等文章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登进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改庶吉士,授编修。那时正当魏党权势显赫,蒋德璟因不愿依附魏忠贤,即与文震孟
[] 明朝首辅 (15931646)
吕惠卿
  吕惠卿,字吉甫,宋明道元年(1032年)生于晋江县开建乡仁孝里西垵村(今属安海镇),幼随父居泉州相公巷。父吕□,精明廉能,不畏权贵,历官光禄寺卿。嘉祐二年(1057年),惠卿登进士第,授真州推官。秩满入京,枢密院使曾公亮荐为集贤殿校勘,时王安石直集贤院,两人经常研讨经义,遂为莫逆之交。熙宁二年( 年),王安石当权,极力举荐惠卿。他对神宗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之者,独惠卿而已。”是年,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以惠卿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王安石都与惠卿商量计议,有所建请,章奏都请惠卿起草。不久,升太子中允,历任崇政殿说书、集贤殿校理、判司农寺等职。惠卿主管
(10321111)
张瑞图
  张瑞图(1575~1644),字长公,一字元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等。福建晋江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黄士俊榜进士第三人。张瑞图幼有奇气,不为俗学所拘。五经、子史皆能手写熟读。为县学生时,每天夜里“拈戴经赵”弹指立就,第二天即传遍郡邑,由此经义盛行,文声大噪。万历三十一年(1603),张瑞图乡试中举。四年后会试第十六名,殿试第三名,授翰林编修。与第二名施凤来同积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同以礼部尚书入阁,又同晋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在会试卷中曾言:“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仲尼。”因此遭到士大夫的指责,认为是“悖论”,有负文名。张瑞图工书,也正
[] 明代官员、书画家 (15701640)
林外
  林外(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的科场之路很曲折,屡试不第,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已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留在杭州有他豪于酒,曾于杭州西湖酒肆饮酒斗余,复题诗壁间一首七绝。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皆惊异以为神,他笔锋直刺当时偷安一隅的赵家小王朝,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同时,警告赵家君臣:不要再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了,汴京沦陷之前,也是这样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就是《
[] (11061170)
丁拱辰
  丁拱辰(1800~1875年)丁拱辰,又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晋江二十七都岸兜(今属陈埭镇)人。回族。清嘉庆五年(1800年)生于商人家庭。幼入村塾读书。11岁因家境贫困,只好停学从事耕牧,仍坚持自学。家道稍有好转,父亲便为他捐买一个“监生”虚衔。拱辰17岁,随父亲到浙江经商。20岁时父亲病逝,他随堂叔丁杜贤到广东经商。在留心商务的同时,仍坚持自学,挣到一点钱便选购书籍,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读。他曾自述:“会计之暇,颇涉群书,尤喜天文、算学,间有所得,便欣然忘食。”为了研究天文,观测星象,拱辰对古代的天文仪器——璇玑玉衡进行改造,制成“象限全周仪”(即量角器),用以测量星座度数,推算运行时
[] 清代机械工程专家 (18001875)
徐晦
  徐晦(760-838),字大章,号登瀛。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系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中书舍-德舆。试题《风动万年枝诗》等。徐晦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晋州刺史、又入朝拜中书舍人。宝历元年(825)又出任福建观察使,第二年又回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四年(830)拜兵部侍郎,次年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因嗜酒过度而失明,于礼部尚书职辞官归居晋江湾海徐状元巷,其后泉郡徐仓徐晦以老致仕,因感砚台之恩,徐晦耋年寻得砚之地——山东沂南徐公店。后徐潘(徐晦长子承父命,遂举家迁往得砚之地),后泉郡徐仓长房聚众成村(即徐公店古称徐垅、徐村、
[] (760838)
何乔远
  何乔远,字穉孝,福建晋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父何炯,是泉州著名学者,著有《清源文献》。何乔远自幼颖异不凡,8岁时,其父以“乍雨乍晴天未定”为上联,命属对,何乔远即以“有麟有凤国将兴”答之。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擢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升仪制司郎中。其时,神宗欲封皇长子为王,何乔远上疏力争。同官陈泰来等因言事被谪,何乔远又抗疏救之。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军队进攻朝鲜,陷其王京。次年,提督李如松率兵援朝,先胜后败,形势紧急。兵部尚书石星懦弱无能,反为日本请封贡,使日本侵略气焰更炽。朝鲜使臣金晬进京泣诉:李如松等贻误战机,致使朝鲜军民万余人死于战
[] (15581631)
张读
  张读,字圣行。宋治平三年(1066),生于晋江-,后移居安溪县永安里埔□乡(现城厢员宅村)。童年入泮,后进太学。绍圣四年(1097)32岁,以太学上舍生参加考试,登进士第,为安溪建县后的第一个进士。张读初任福州教授,后调任河南颍昌府法曹参军,深得知府范纯礼的赏识与器重,声誉日隆。不久,选调入朝编修《国朝会典》。他记挂着家中年逾90的老父,为便于养亲,申请调动,遂改任泉州通判。未几,调诸王府任直讲。但仍以奉养老父为由,再次申请,改知兴化军。靖康元年(1126),国家动荡不安,士兵骄恣。一天,士兵闹哄哄的齐集庭下,要求额外补贴。张读沉着应付,严词训斥,指出利害关系,众皆感服,并供出首乱分子。张读严
[] (1066~?)
庄安世
  庄安世(?~?),字号不详,福建晋江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人。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神宗命大理寺卿郑继之知武举。九月,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林尧俞、史继偕(万历二十年文举殿试第二人)任武举考试官。庄安世正史无传。查《晋江县志》、《福建通志》,也只记有:庄安世,万历丙午科乡试武举人,前所舍人。该榜福建一乡中举28人。万历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名,民生。庄安世与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同为晋江人。俞大猷为嘉靖十四年(1535)武会试第五名,为大明帝国江山的完整立下过汗马功劳,与另一个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值得注意的是,庄安世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明代的武状元大多都出身于
[]
释木庵
  释木庵(1611~1684年)释木庵,俗姓吴,名性瑫,晋江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初三日生。幼失父母,由祖母苏氏抚养。13岁入泉州开元寺礼佛拜塔,遂萌出尘之志。16岁入开元寺拜印明和尚为师。19岁经印明师剃度,成为正式僧人,法名木庵。崇祯三年(1630年),木庵上碧芝岩就樵云大师受十戒,并阅读藏经。翌年拜谒修雅法师,听讲《弥陀疏钞》、《法华》、《金刚》等经。崇祯五年,印明圆寂,木庵回开元寺本房任事,与寺僧丰俭同乐。崇祯八年,为本寺监院。同年,受具足戒。崇祯九年,木庵为参禅求法,不畏乱世路途艰险,前往浙江诸山参拜名僧。两年间先后参谒过接待寺雪关禅师、龙居寺古德禅师、龙树寺雪松法师、天
[] (16111684)
庄奇显
  庄奇显19岁便乡试中举,考取第九名。26岁夺得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为其家乡六位考取鼎甲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第二年,他奉慈圣太后遗诏往河间诸路宣读。三年任满,恰逢父亲去世,他便辞官回乡守丧。到家后,他走遍大小山麓,为父亲求一方理想的墓地而不得,以至身体大损。万历四十八年(1620),守丧期满回朝。天启二年(1622)正月,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不久即因病去世。临死前,庄奇显写了一首绝命词:“非求生,求见0一日;非憾死,憾虚父母此生。求者空求,憾者永憾。不忠不孝,谁结吾局。”读之人人流泪。重病期间,恰闻征辽事败。庄奇显抚床扼腕恨自己不能“马革为殉,空毙牖下,不胜恨恨”。就连内阁首辅周延
[]
林宗臣
  林宗臣(?~?),字景何,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南宋孝宗赵詄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武举第一人。该科共录取武进士33人.据《八闽通志》记载:林宗臣夺得武状元后,曾担任过襄阳帅府权宜官,不久即升迁为詃门宣赞舍人。朝廷轮对时,林宗臣进言,指出泉、漳、汀三州存在的弊政,他言辞愤激,饱含着深深的忧虑,直指朝中奸臣,得到了宋代名臣朱熹的称赞。出知钦州后,林宗臣又对宋朝的边防状况进行详细考查,几经论证,写成条陈上奏给朝廷,为宋朝廷加强边备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林宗臣最后病逝于任所。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同时期有两个叫林宗臣的人,且均在《八闽通志》中,二人中一个是武状元,一个为文进士。文进士林
[]
全部晋江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