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历史人物介绍11
祖晨
  祖 晨(1901-1933) 宣城人。1925年在日本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由党组织派遣,从日本回国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由武汉去南昌,参加南昌起义。1927年秋由中共安徽省临委派回宣城,进行建党工作。 中共宣城县独立支部成立后,任书记。不久宣城县中心县委成立,他为主要成员之一。先后在宣城西乡七里岗、团山、北乡庙埠、油扎沟和东乡等地,建立农民协会,筹建农民武装,开办平民夜校。不久受党组织调派到上海,参与领导过上海徐汇区的工人
(19011933)
王金林
  王金林(1903~1931),广德县黄金坝人。农民家庭。性聪慧,倔强。7 岁上私塾,后至广德誓节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安庆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读书。就读中,不断受到新思想熏陶,倾向革命。民国8 年(1919 年),他在誓节渡高小就读时,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上街-,反对“巴黎和约”,检查和-,被选为“誓节渡反日联合会”领导成员。民国16 年3 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北伐进驻广德,在第二军副-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的发动下,广德工
(19031931)
谭梓生
  谭梓生(1898~1930),原名德贵,学名谭栋,化名吴继先、-萍等。旌德下洋村人,中-员,革命烈士。谭梓生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谭韵南是晚清秀才,思想开明,疏财仗义。谭梓生童年就读于私塾、下洋日新小学和县城凫山书院,1918年其父应聘到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谭梓生也考入该校,旋即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参与发动进步师生“驱逐反动校长,要求革新教育”活动,触犯校方反动势力,险被开除。后恽代英来宣师任教务主任,团结教育青年,开展革命
(18981930)
夏雨初
  夏雨初(1903~1930),原名夏家科,安徽郎溪县毕桥乡蒋固村人。2 岁丧父,后随母迁至县城居住。民国9 年(1920 年)进芜湖萃文中学,被选为学生代表,组织领导-,受到当局的威胁与-。次年去北京,初入财政部举办的银行讲习所,后转入中国大学。不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5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寒假回乡,组织旅外学生联合会、郎溪青年体育会等组织,声援“五卅”惨案,-。民国16 年,北伐军第二军进军南京,3 月3 日经广德
(19031930)
梅大梁
  梅大梁 (1909-1928) 旌德三都梅村人。1921、1923年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休宁万安省立第二中学就学,因参与和组织-,先后被两校开除。回到家乡后,在三都补习学校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11月,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建立,梅大梁为支部成员。1926年春,补习学校被查封。梅大梁被派到仕川小学任教,与胞兄梅大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梅大梁被调往武昌大学读书,任该校共青团支部书记。次年
(19091928)
王廷甫
  王廷甫(1902-1927) 又名献发,旌德人。1926年春,由梅大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成员之一。同年7月,王廷甫被选为工人代表,入安徽省旅鄂党务干部训练班受训3个月。1927年春,王廷甫等共产党人返回旌德开展革命活动,任县农民自卫军-表。“四•一二”-政变后,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受敌通缉,化装离城,在旌德、宁国、绩溪三县交界的偏僻山区仕川村组织和训练农民自卫军。准备于5月
(19021927)
汪静之
  汪静之(1902—1996),绩溪上庄镇余川村人。幼年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22年,他和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创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合集《湖畔》。同年,他出版诗集《蕙的风》,在自序中说:“被封建礼教压迫了几千年的青年的心,被‘五四’运动唤醒了,我就像被-的人初解放出来一样,毫无拘束地、自由放肆地唱起来。”诗集的出版轰动文坛,鲁迅、胡适、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赞赏。鲁迅在给汪静之的回信中说到他对《
(19021996)
胡耐安
  胡耐安(1899—1977),原名有祉,字耐安,别署园,60岁后号叟,70岁后署乐翁,泾县溪头村人。胡耐安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勤奋好学。及长,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秋,回国探亲休学一年,后由湘入粤,任湘军总司令部秘书。一年后仍赴日本续学,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奉召回国服务。1927年他在上海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月底回武汉撰写了《回汉口来》一文,以亲眼目睹之事实,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上海工人
(18991977)
吴茂荪
  吴茂荪(1911-1984),泾县茂林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行政系,曾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官。1933年参加王昆仑主持的进步组织“南京读书会”,与主张抗日救国的进步人士开展团结抗日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茂荪任第七战区政治委员会秘书,率领一部分平津-学生组成工作队,在安徽歙县川军驻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时参加中苏文化协会的筹备工作,任资料组组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遵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王昆仑、王炳南等在重庆组织成立“中
(19111984)
胡家健
  胡家健(1903—2001),字建人,绩溪县人。5岁进父亲胡效颜和胡晋接等创办的私立胡氏小学读书,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1916年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1年,南京高师扩充为东南大学,胡家健考入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担任主任的南京高师教育专修科和东南大学教育学系。。东南大学毕业后,胡家健先后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1930年秋任省立四中(即今宣城中学前身)校长。当时省立四中是由原宣城、
(19032001)
胡道静
  胡道静(1913—2003),泾县溪头村人。其父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并都参加了同盟会革命报纸的工作。胡怀琛与柳亚子交谊甚笃,辛亥革命以后,世事沧桑,然亚子先生终不能忘情于这位“非常忠实的(南社)社员,”胡怀琛精国学、工诗文,他的旧诗为柳亚子所深赏,评之为“味在酸咸外,功能新旧中”。胡朴安精于文字、训诂及校勘之学,著述甚丰,更是学界盛名的国学大师。胡道静有这样的家学渊源,加上自幼好学,勤奋自砺,故
(19132003)
曹诚英
  曹诚英(1902—1973年),字珮声,绩溪旺川村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九三学社成员,曾为沈阳市政协委员。曹家祖辈几代都在武汉三镇经营茶叶、字画、文房四宝生意,是当时有名的徽商大家。“贾而好儒”的徽商本色使他们非常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其父曹其瑞曾聘秀才设“专馆”教育子女成才。幼年的曹诚英,天资聪慧,容貌秀美,但身体纤弱,从小便由父母指腹为婚,许配给宅坦村的胡冠英。1918年不满17岁的曹诚英与胡冠英完婚,不久,胡冠英前往杭州考入浙
(19021973)
吴组缃
  吴组缃(1908一1994),原名祖襄,泾县茂林人。从小就读于私塾和他父亲创办的育英小学。1921年离开家乡,先后回茂林同沈菽园女士结婚,在养正、福群小学任教员。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毕业后去南京工作。1935年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做秘书工作达13年之久。他自己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充满深情地赞扬冯玉祥尊师重教:“冯玉祥爱国、主张抗日,拥护共产党,很了不起。他是《三国演义》的信徒,学刘备三顾茅
泾县三吴 (19081994)
周而复
  周而复(1914—2004),现代作家,原名周祖式,旌德县人,生于南京。自幼入私塾学诗词习书法,1933年秋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在光华大学曾因参加进步-被捕。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参与创办《文学丛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38年,周而复大学毕业后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2月入党,同年秋作为边区文协与八路军总政治部派遣前方文艺小组第五组组长,赴晋察冀民主抗日根据地参
(19142004)
吴玉如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安徽泾县人,十余岁来天津,久居津门。善书,真草隶篆无所不精,自幼博览临习历朝诸名家,形成清秀劲健、端庄豪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早年学苏(轼)赵(孟頫),后改学米芾,又改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他的书法平正规矩,于平淡中见光彩,喜用细管长锋羊毫笔,薄纸淡墨,挥毫用力全赖手腕,字稍大,则必悬肘。吴玉如天
泾县三吴 (18981982)
吕佩芬
  吕佩芬(1855-1913),号晓初,又号筱苏,外号季兰子,旌德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后授于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顺天、贵州、湖南乡试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经济特科收掌官,国史馆、武英殿和起居注协修,编修处总纂、功臣馆纂修、文处行走、文渊阁校理、直隶永定河道员及二品衔侍讲等职。清末,由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以南通状元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官吏倡导实业救国,吕佩芬深受影响,立志为家乡皖南一带的发展做一番事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奏请
(18551913)
梅询
  梅询(964—1041),字昌言,宣城梅氏第三世孙。端拱二年(989)进士,授利丰监判官。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把他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当时契丹屡次侵犯河北,首领李继迁又强攻灵州,边事危急。梅询-献策:将朔方授予吐蕃首领潘罗支,令其从后方牵制,使“蛮夷攻蛮夷”。梅询还主动请缨,说:“苟活灵州而罢西兵,何惜一梅询!”真宗大为赞赏其忠心。梅询后来担任太常丞、三
[] (9641041)
汪伦
  汪伦(生卒年不详),又名凤林,泾县陈村人。父名仁素,兄凤思,曾为歙县令。子文焕,在泾传十余世,部分后裔迁居常州麻镇。天宝年间,即公元742年至755年,汪伦曾为泾县令,卸任后居泾县地处泾川上游的桃花潭畔。汪伦生平喜与人交游,尤与李白、王维友善,爱饮酒赋诗,议论政事。李白《过汪氏别业》诗云:“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天宝元年至宝应元年,李白多次游当涂、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并应汪伦、万巨相邀游历泾县桃花潭。传说汪伦邀李白时曾别出心裁地以
[]
胡舜陟
  胡舜陟(1083—1143),字汝明,绩溪城东人。北宋元丰六年(1083)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任山阴主薄、调任会州、秀州教谕。后改宣教郎、御史台监察御史。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生灵涂炭,胡舜陟屡次-朝廷,力主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反对屈辱求和,成为名震一时的抗金派将领。建炎元年(1127),南宋高宗即位,胡舜陟因得罪权贵受排挤,离开京城,出知庐州(今合肥市)。当时淮西一带,兵荒马乱,庐州百姓更是惶恐不安,胡舜陟到
[] (10831143)
胡仔
  胡仔(1110—1170),字元任,绩溪人。胡舜陟次子,以荫授迪功郎、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官至奉议郎,知常州晋陵县。绍兴六年(1136),父亲在广西任上时,他随父去了广西。被授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前后达7年之久。父子俩为官清正,所至皆有政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金兵南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一隅的时代,胡氏父子具有爱国热忱,积极支持岳飞收复中原的抗金活动。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以莫须
[] (111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