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历史人物介绍10
张树珊
   张树珊,1889年生,祖籍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后迁至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镇康窑村。中共张家口特委委员。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弟兄三人,排行为二,幼时即随父农田劳作。1907年,其父去世,为生活所迫他背井离乡到北京某商号当了店员。1910年,北京铁路局招工,张树珊先在张家口铁路车站当工人,后到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车站当旗夫,为了生活方便举家迁到了王官屯镇的康窑村。 1921年8月,中共北方区委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派出邓中
鲁胜
  鲁胜:(生卒年待考),字叔时。代郡人(今山西大同阳高),著名西晋学者、逻辑学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年轻时曾在京都洛阳做过佐著作郎。晋惠帝时调任建康(南京)令。见世道多故,便称疾去官,专事著述。著有《墨辩注》、《刑名二篇》、《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文中提出“名必有形”的唯物观点。其所著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 他精研天文历法,在任时还-请求修改历法。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
王万邦
  清武进士——王万邦 王万邦(1723~1773) 清阳高人。少时体格雄伟,读书通大意,勇略过人。乾隆十六年(1751)考取武进士,授花翎侍卫。越年出任陕西凉州营游击。当时正值西陲用兵,万邦率偏师跟随定边将军攻车库,克其南门,俘馘甚众。后因累积军功而先后任保定城守营参将、张家口副将。他治军严格,官兵一致,在军内威信颇高,人人敬服。接着提升为贵州宁远镇总兵官。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清兵会剿金川,万邦疾病发作仍指挥战
[] (17231773)
吴子琳
  清朝人——吴子琳 吴子琳[生卒不详] 清阳高人。守静好读书,笃行孝友,有古君子风。族侄振兴早夭,遗母老、妻少、子幼,孤苦无依,田园托咐子琳管理。20余年公明无私。本城一姓徐的将百金寄在他家,徐的子孙俱不知。徐偶然得暴疾不会说话,子琳急拿钱交其子,说这是你父留在我家的。一次,子琳拾银50两,慷慨璧还。他一生重义轻财,人皆称赞其德行高尚。子琳教子有方,善为后学,子永寿、永泰、永庆俱庠生,永发廪生,举行优学,获书院奖匾。
[]
母椿龄
  清总兵——母椿龄 母椿龄[生卒不详] 清阳高人。由行伍累官辰州(今湖南沅陵县)协副将。后任镇筸镇(今湖南凤凰县南)总兵。时值坏人挑起苗汉冲突,苗寨少数人居险闹事,经略下令攻公鹅寨。公鹅寨筑在一峻岭上,丛林密竹,四面环溪,深不可测。母椿龄命士兵设高大的战船,架起软梯,拉强弓,上药箭,一声令下,仰射寨中,引起大水,闹事者都纷纷逃奔,作恶者受到罚治,苗、汉土民始得安然。
[]
母仪
  清知县——母仪 母 仪[生卒不详] 字范公,清阳高人。由教谕升广东长乐(今五华县)知县,消灭盗贼,铲除-,息讼安民,人皆称颂,政绩显著,上宪提调为英德县知县。在英德,关心黎民疾苦,每遇荒歉,开仓济粮,曾豁免数万人的盐课,穷苦人感恩戴德,在其调离后,建生祠,春秋祭祀,以志不忘。
[]
兰承荣
  兰承荣(1881~1932) 字向青,号自我,赵石庄村人。天赋聪明,过目不忘,加上刻苦好学,及至十几岁,读书成诵,对《十三经》熟背如流。因此,被山西省保送留日,在日本经纬学校深造,专攻人生哲学。回国后,在省城优级师范教书。山西大学成立后,任教授。一生致力教育,信奉教育救国。誓不为官。省府曾几次委任他县长、省教育科长等职,坚辞不受。他的哲学讲授及观点深为省府要人阎锡山等的赏识,先后聘他为省教育会会长、督军公署参事、省公署咨议等,以新哲学
(18811932)
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又在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称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
[南北朝] 北魏开国皇帝 (371409)
张万邦
  张万邦,字三锡,阳和卫人(今阳高县),明代高级将领。张万邦的祖父张勋,嘉靖(1522-1566)、隆庆年间(1567-1572)曾担任指挥使官职,死后因战功被朝廷赠与劳禄大夫、一品正职。张万邦的父亲张秉忠,承袭指挥使官职,继而升任都指挥使,万历(1573-1620)前期担任大同东路参将,死后也因战功获赠总兵官一品官阶。出自于军营,成长于卫所的张万邦,从小经历了战争硝烟的考验。年少时,学会了骑马射箭;成年后,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打仗的时候
[]
徐化溥
  徐化溥,字云山,号云门,自称云门山人,阳和卫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徐化溥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徐氏祖上家境还算不错,母亲就让他安心读书,好长大以后有点出息。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徐化溥,本想凭着十年寒窗苦熬的满腹经纶连中三元,考个进士混个一官半职。谁知经史兼通的他凭着真本事,竟没能在黑暗的科举场上出人头地,连个举人的边都没能沾上。回家之后他更加发愤读书,立志要以真才实学大大超越那些徒有虚名的纨绔子弟。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闭门不出之后,
[]
薛纶
  薛纶,生于明嘉靖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1534年),卒于万历十九年五月十三日(1591)。其后人居于马家皂乡东要泉村。东要泉薛氏祖籍直隶兴化人(今江苏兴化)。其先祖(一世祖)士秀,明初从军,到山西河曲镇戎,被扩入军户并举家随军迁居驻地。后调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天成卫(今天镇县)镇守,全家遂入卫籍居于遂家焉。薛士秀至天成卫后,生子镇(二世祖),镇生子玘(三世祖),玘生四子(四世祖)——春、云、雨、雷。薛春生二子,长经次绮;薛云生二子,长纶次缨。
[] (15341591)
母配坤
  母配坤,生于明万历年间。潘家屯村人。为崇祯十三年(1640)岁贡。读书经学,有文集。为清乙酉科副。举人。初任房山知县,后任曹州知州,以清廉称,多善政。康熙八年(1669)岁次孟夏榖旦卒,享年不足60岁。皇清诰封文林郎(清代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再封奉直大夫(从五品)。
[]
武棠
  根据清代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记载:武棠,字次南,号憩亭,山西阳高人。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进士。历任福建盐法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咸丰初在江苏布政使任内致仕(文职从二品)。另据《福建通志·职官志·清·总辖·盐法道》载:武棠,阳高人。二十四年任。其人道光丙戌科(1826)二甲进士。武棠任福建按察使时,有次属吏献来件以艾叶豹之皮制成的皮褂。武听到“艾叶豹”三字颇觉惊喜,突然想起自己当诸生时,曾乡里教书,有学主杀鸡宴客,并出“芦
[]
靳伟
  靳伟,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古城镇靳家窑村。其父靳天理,先后娶妻两房,生有五子两女。靳伟排行0,故也有人称其靳二先生。幼时学于私塾,少年习武,对七节鞭尤其擅长,十八岁中武秀才。由于天资聪明,长大后外出经商,业务拓展到晋、冀、蒙、平一带,雄踞晋北。到民国年间,靳家一跃成为晋商重要代表之一。靳伟时为晋商奇才,当地俗称“没毛狼”。靳伟认定只有经商才是唯一出路。于是决定向口外(内蒙古)开拓市场,开始尝试贩
[] (18541933)
李广金
  李广金,灵丘县西关村人。生于清嘉庆中期,出身贫寒。道光十一年(1831)中武举。次年赴京殿试,中武科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授头等侍卫,官秩正二品。后放外任,为江南松江府参将,提标中军参将,继擢升两江副将、江南总兵等职。李广金登第之后,其李氏家族援例赠武职勋官。父亲李昌源、祖父李景发、族叔李步青赠封武功将军、头等侍卫;叔父李恺源赠封武义都尉、头等侍卫;妻册封诰命夫人。后李广金卒于异地。
[]
李晶
   李晶,灵丘人。性格开朗,有智能。乾隆五十四年(1789)就职隶州州判,后以拔贡的资格补任陕西石泉知县,代理陕西省宁陕厅同知。其时正当叛军侵扰,他察看机会,设下埋伏,解了围城之困,人民得以安居。不久,调任孝义厅同知,代理过邠州及凤翔、兴安二府长官,后升任嘉定知府。所到地方颇有政绩。
[]
李金台
  李金台,灵丘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以举人任安徽省婺源知县。先后代理安徽省英山及全椒知县。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严于律己、洁身自爱,断事公正。所到之处,办好事,除弊端,惩恶人,安善良,是有名的好官。
[]
武梓
   武梓,字东山,灵丘人。武宁周次子。清雍正五年(1727),任甘肃漳县知县。到任后首先革除旧惯例,节省白银900两。领导农民开渠,引水灌田,收成增加1倍。漳县人民给他建起祠堂来祭祀他。有一年,正逢西南边境发生灾情,他遵照檄文办理驿站。因廉洁有才干被调到宁夏后,他又除掉了地方上依仗权势作恶的人。不久委派他到花马池(今甘肃盐池县西)调查灾情,还代理同知厅的长官。所到之处,赞声不绝,后提升他为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知州。
[]
武宁周
  武宁周,字数图,灵丘人。清康熙年间由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县)的经历推荐为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南)知县。刚到任,县内英利村失火,把300多家的房屋烧毁。他赶快亲自到该村安抚慰问灾民,并发动募捐,帮助修缮房屋,使灾民们避免了流离失所的痛苦。遇到灾年,他又募捐粮食,给饥民发放粥饭,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后来辞职回家。
[]
李光汉
  李光汉(1907~1941),原名李俊明,字亮臣,曾化名黎广汉。山西河津县南张村(现属万荣县)人,幼时在本村私塾学习,1921年考入河津县第一高等小学校。他学习刻苦,所写的文章流畅华美,很有演讲才能。 1925年夏李光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进山中学,后因家境困难一度休学。复学后,和同学们朝夕相处,肝胆相照,深得大家敬爱。其间,曾在大会上斥责专为国民党办党务而置校务不顾的校长赵乙峰,使之无言以对。是年,阎锡山决定颁布一项所谓“征收房税
(1907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