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区名人录
许将
  许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他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许将中状元后,被任命为昭庆军判官,通判明州。神宗召对,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本当由太常寺转任博士,因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第二天,直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举朝皆以之为荣。期间,许将恪尽职守,兴利除弊,神宗大加赞赏,诏令免试进知制诰。契丹陈兵20万于代州边,并遣使索地,大战一触即发。许将毅然奉诏使辽,应答不
[] (10371111)
许份
  许份(1079~1133)字子大,许将之子。幼勤学,能文,为父所爱。及长,以父荫官右承务郎,管理国子监书库,因得遍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典故。崇宁二年(1103)登进士甲科,宋徽宗亲阅对策,对许份十分赏识,特召见于便殿,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国史编修官。政和初,任宗正少卿,上疏请依汉、唐旧例,录用皇族为官,朝廷从其言,一月之中选用宗室二十余人。份任职七年后,升为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不久,出知邓州兼荆西南路安抚使,加朝奉大夫,封闽县开国子,皆特殊恩典。份在邓州四年,施政宽厚,深入了解民情,凡决定都由自己作主,使滑吏无法操纵,所以百姓不敢犯法,讼案也没有积压,一路狱空八十余县。有一年旱
[] (10791133)
郭化若
  郭化若(1904—1995),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福建省福州市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参加了北伐战争。1931年郭化若取名的《参考消息》创刊号面世,参加淮海战役(围歼黄伯韬兵团及合围杜聿明集团) 。代表作品有《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新教育教学法》;《军事辩证法》等。人物生平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进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19041995)
许天锡
  许天锡(1470~1558年)字启衷,号洞江,闽县人,许将之后。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授庶吉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任吏部给事中。弘治十三年(1500年),福建建安书林火灾,焚烧书版甚多。天锡上奏请派员检查,刊行有益经史书籍,停刊《论范》、《论草》、《策海》《文衡》等陈腐文钞书籍。礼部同意施行。次年五月,鞑靼火薛攻大同,明军不断失利,朝廷派天锡前往视察。他据实上报,巡抚洪汉、中官刘云、总兵王尔土等均受处分。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天锡奏改官员考核制度,与御史何深检查牛马房,上奏应行改革十四事,每年节省饲料费50余万银。武宗继位初,天锡上疏,请广求直言,升工部左给事中。正德元年
[] (14701558)
黄性贤
  黄性贤(1910~1992年)黄性贤,字心玄,又名敏武,别号轩,福州郊区鼓山镇前屿村人。其父黄昌澄是一个木匠,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业,因此早早地让性贤在私塾里读书,以后又送到“钟山小学”读新学。毕业后,性贤考入福州理工学校,攻读木科。但他十分喜欢武术,先拜谢宗祥拳师学习“白鹤拳”,后拜崇福寺陈世鼎拳师学习“罗汉拳”,拳艺日臻精湛。不久经人介绍,只身到上海寻师访友,并在潘家弄设馆收徒,又自乘机会学习“少林拳”。民国23年(1934年)12月回乡参加武术“县考”和“省考”,分别获冠军和亚军,声名大振,于是被“善传奇”闽剧团聘为武师,又任“白龙庵福州国术社”总教练。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黄性贤在台江铺
(19101992)
阮东
  阮东师生于1933年8月9日,卒于2010年7月8日。男,福建省福州市鼓山镇, 前屿村人,是福建省福州鸣鹤拳主要传人和代表性人物。1925年白鹤与罗汉名家谢宗祥(人称如师)在前屿村阮家设馆收徒。在这个氛围下成长的阮东师就此一生与鸣鹤拳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幼喜爱武术,8岁随乃父阮传水(如师亲传弟子)习练鸣鹤拳,传水卒后又得到同乡阮宝政指点,因前屿村离麻伙住处不及二十里地,后与乡邻黄性贤同往新店东浦园村师从麻伙(原名陈世鼎,如师的高徒)继续学习鸣鹤拳(当时同门学艺的有房利福、陈章琳、施旭东、张品华等人),阮东师原本功底深厚,又得麻伙师竭力指教,苦练数年,尽得麻伙系鸣鹤拳精髓,快手如电,身势如浑元抱球
陈长捷
  陈长捷(1895~1968年)陈长捷,字介山,闽侯县螺洲镇(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长捷为襁褓时家境贫困,其母受人雇佣当乳母,因乳水不多,恐被东家辞退,只好狠心将他弃置在陈氏宗祠的供桌上,后兄姐赶往祠堂拾回,因此乳名“拾拾”。长捷7岁时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得老师田春干赏识,资助他人福州师范学堂,后招之为婿。辛亥革命后,他转入福州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骑兵科学习,民国10年(1921年)毕业,入山西阎锡山部队任排长,5年间逐级提升至代理团长。民国15年升旅参谋长,又升旅长。民国19年陈长捷旅扩编为第十一师,参加反蒋“中原大战”,沿津浦线南下,打济南,夺泰安,攻曲阜,捣徐州
(18951968)
邓萃英
  邓萃英(1885~1972年)邓萃英,字芝园,福州郊区台江乡竹屿村人。萃英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与林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一起参加同盟会,曾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回闽执教,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孙中山到福州视事,萃英晋谒,起誓:“此生愿遵守同盟会誓约精神,专心从事教育”。民国9年(192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民国19年又为福建厦门大学校长,之后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还当过福建省督学、教育厅科长、教育部首席参事、次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行政职务。赴台湾后仍从事教育工作,被推崇为“当代儒宗”和“新闻学”的代表人物
(18851972)
林知渊
  林知渊(1890~1969年)林知渊,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城门村)人。林知渊出生才3个月,父亲林崧祁就不幸逝世,因此家境十分贫苦,幸受林纾照顾。其兄林之夏进秀才后,知渊得以随兄读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全闽大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被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录取,参加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授工兵科副军校(中尉)衔,为保定第二镇见习官,又奉陆军部令,派充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法文教习。宣统三年率学生30多人参加武昌起义,在琴断口高地负伤,送上海治疗。民国元年(1912年),回福州为福建省陆军小学堂监督。民国2年年底,带职考入北京陆军大学,不久因袁世凯称帝,知渊辍学南下广西,任护国军
(18901969)
陈矩孙
  陈矩孙(1913~1987年)陈矩孙,又名陈絜,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陈宝琛之孙。民国16年(1927年),矩孙考入福州英华中学,民国19年,在学校里参加共青团和反帝大同盟,但以后因“立三路线”之事,被开除出团。民国22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后转历史系),在学校“学生自治会”和“北平学联会”中都担任相当重要的领导职务。民国23年冬,由-介绍认识周小舟,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燕京大学支部书记、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书记和中共北平市委秘书等职。民国24年他和-等人组织北平学联第一次会议,负责起草会议宣言。以后他又以学联干部的身份,组织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民国25年,参加
(19131987)
江涛
  江涛(1911~1941年)江涛,原名江依才,又名江依龙,号秋扬,闽侯县琅岐乡(今福州郊区琅岐镇上岐村)人。江涛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堂伯父收养江涛。民国18年(1929年),江涛到福州横街马友猪血店当伙计,从而结识经常在店里用餐的叶飞、黄可飞等人。民国19年,经叶、黄介绍参加共青团,并改业为人力车夫。江涛深入群众,发动人力车夫成立人力车总工会,并被选为工会主席。民国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按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发动“年关斗争”的指示,到台江建成锯木厂组织工人,提出“减少工时,增加工资”的口号,反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同年7月,他回琅岐建立红军游击队,同时成立共青团琅岐支部,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民国2
(19111941)
吴中孚
  吴中孚(1927~1994年)吴中孚,福州市郊区建新镇高螺头村人。幼年失估,生活艰苦,从小就养成劳动的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民国30年(1941年),吴中孚考入“省福初”,以后升入“省福高”,在日本沦陷福州期间,随校搬迁,先后到沙县洋溪、闽清六都、沙县文庙等地读书,最后回福州三牧坊读书。民国36年考入福建省立农学院,积极参加由中共福州地下党组织的进步-。1949年8月福州解放后,吴中孚被选为农学院院务委员和团支部书记,参与接管农学院的工作。1950年他参加郊区鼓山横屿乡的“土改”工作。“土改”结束后,被评为一等功臣,受中共福州市委的表彰。1951年他大学毕业后被派到龙岩农校教书。先后兼任植保科
(19271994)
郑荫敏
  郑荫敏(1921~1984年)郑荫敏,原名郑名官,又名郑依品、品官、三丁等,福州市郊区盖山乡高湖村佛亭人。民国28年(1939年),荫敏为逃避“抽壮丁”到南平当“清道夫”,半个月后又先后为运输保险公司勤杂工、福电铁工厂抬铁工、华光火柴厂粗工、南平电土厂炊事员和洋口面粉厂开山工。民国30年回高湖,以养鸭谋生,有时兼作鸡鸭的买卖。后郑荫敏由郑振腾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家作为革命的据点,甚至把家里1亩多的水田卖了充当接待革命同志食宿的经费。郑荫敏公开的身份是高湖“农协会”主席,实际是中共闽侯一区特委书记。民国37年3月,为购买武器,他向郑标记锯木厂借黄金1.5两交给组织,又同林白、张元筹一起化
(19211984)
肖锦华
  肖锦华(1925~1986年)肖锦华,别名治文,福州郊区盖山乡浦下村人。民国26年(1937年),锦华因家庭困难在私塾里读了3年书就辍学到福州建华火柴厂当徒工,3年后又到福清美里乡坊里当长工,民国36年回浦下务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锦华翻身当了村民小组长,不久被选为浦下乡乡长。1952年7月,调任盖山区公所民政助理员,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4年,升为盖山区公所副区长。1956年升调福州市人民政府郊区行政办事处副主任,第二年调任中共福州郊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并兼任中共盖山乡党委书记。1958年“-”,锦华领导修建从首山到齐安的田间道路,又发动群众,把齐安村200多亩低产田改造为南湖养鱼,
(19251986)
张元筹
  张元筹(1909~1989年)张元筹,福州郊区城门乡浚边村人。元筹因母亲早逝,幼年失抚,寄养在姑丈家里,为表兄弟们“帮读”,但稍长,不肯寄人篱下,便回家务农,不久入海军陆战队预备干部班学习。民国15年(1926年),在乌龙江参加截击军阀张毅的战斗,幸得生还。民国27年入福州民教师资训练班培训,经同学赵彦申介绍,与吴碧云结婚,并定居其家(今福州郊区新店镇战坂村)。婚后,张元筹改入“福建省公务人员训练所”学习,卒业后派连江丹阳工区任区员,因封仓不粜地主的粮食,受到指控,不得不辞职回福州。元筹回福州组织“井北革命青年读书会”。民国29年,经王助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化名“张瘦梅”,随乡人郑宜恺赴武平县
(19091989)
严天铎
  严天铎(1889~1977年)严天铎,字鸿荃,福州郊区盖山乡上岐村人。天铎早年在福建法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光复福州的于山之战。但以后北洋军阀李厚基篡夺革命成果,革命志士星散,天铎则到福清闽剧江湖班抄写剧本。民国12年(1924年),天铎改编《珍珠塔》为闽剧本,卖给福州“三赛乐”闽剧班。该剧上演后,场场爆满。天铎因而成为闽剧编作的知名剧作家。民国20年“赛天然”请天铎编成《安安送米》,《百蝶香柴扇》,又大获成功。戏班老板把剧本的稿酬从80元银元提高到160元银元。民国21年,“三赛乐”赴上海演出《珍珠塔》、《刘智远》、《养媳恨》等3本戏,全是严天铎的作品。民国24年泰国有个戏
(18891977)
陈任民
  陈任民(1901~1941年)陈任民,原名惠恩,闽侯县台屿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台屿)人。陈任民父母早丧,幼随其兄在晋江石码修鞋,9岁时才回福州,投靠洪塘瓦程村姐姐,在妙峰寺读书。民国7年(1918年),在省立二中读书。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陈任民在福州积极响应。民国10年到上海拜访恽代英、邓中夏等革命领袖,带回《奋斗》等书刊,宣传革命。民国11年春,陈任民发动学生-,被开除,便到魁岐小学教书,还到仓前山郑家楼《闽江日报》社当“抄写”,不久再赴上海,由《学生》杂志社杨贤江介绍,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回福州同团中央书记俞秀松取得联系,并在其领导下,团结方尔灏、何天衢等人成立“民社”
(19011941)
林克俊
  林克俊(1926~1948年)林克俊,化名老吴、吴克俊,闽侯县鼓山乡(今福州郊区鼓山镇)人。民国30年(1941年)4月,福州沦陷,克俊辍学(初中),逃难到南平在国民党军队里当伙夫,3个月后,到福清县当小学教师。民国32年又到闽清入“福建学院附中”读书,不久到沙县考入“省福高”。但不久因“自由散漫”被开除,重返福州。民国34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负责开辟从福州经大小北岭,通古田、罗源边界,直达南瓯省委的交通线。同年秋,克俊到螺洲发展组织。他先组织“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发展陈本湜、陈屏繁、关平山、林霞森等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中共螺洲党支部。民国35年7月,又以螺洲支部为基础,成立中共南
(19261948)
林立
  林立(1914~1948年)林立,原名林笑幻,化名萧一秋、方生、老方、老黄等,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郊区螺洲镇洲尾村)人。林立4岁丧父,家境贫困,在小学读了几年书就辍学。民国17年,随姐姐一家到台湾,在高雄“德州楼”菜馆当堂倌。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菜馆停业,林立又回到福州,在南星澡堂当店员,并以画广告补贴生计。民国27年考上福建战时民教指导员训练班,结业后派任长乐县动员委员会书记长,具体负责抗日剧团工作。民国28年又考上福建省行政干部训练团国民师范师资班。后任邵武公估局局长,以后又到福安穆洋国民师范学校任教,由李铁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回福州,在鼓西路“小小商店”等3个地方建立秘
(19141948)
全部晋安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