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名人录
徐昭佩
  徐昭佩(?-549年),徐妃,梁元帝萧绎的正妻,生儿子萧方等和女儿萧含贞。徐昭佩没有姿容,不被礼遇,萧绎每过二三年才进她的房间一次;又与和尚智远道人等人私通,萧绎更加厌恶。太清三年,萧方等去世,萧绎逼令徐昭佩自杀;徐昭佩投井而死,萧绎把尸体还给徐家,说是出妻。人物生平嫁于萧绎天监十六年(517年)十二月,徐昭佩嫁给湘东王萧绎,被封为湘东王妃。并为萧绎生下世子萧方等和益昌公主萧含贞。徐昭佩没有姿容,不被礼遇,萧绎每过二三年才进她的房间一次。徐昭佩因为萧绎有一只眼瞎,每次听说萧绎将要来时,必定要在半边脸上化妆来等待他,萧绎发现后愤怒地离开徐昭佩的房间。-私通徐昭佩生性喜欢喝酒,常常大醉,萧绎回到房
[南北朝] (?~549)
王僧孺
  王僧孺(465—522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兼善谱牒之学。王僧孺祖上,为南徙的王姓望族,从魏至晋历世显奕。可是到了王僧孺的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生活清苦。为了维持生计,王僧孺的母亲不得不“鬻纱以自业”,王僧孺也不得不“佣书以养母”(《南史》本传)。王延年在世的时候,王僧孺五岁就开始读书,6岁就能写文章。王延年的逝去,王僧孺虽然失去了场屋之学和严师训练的条件,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排除窘迫生活的侵扰,边抄书边诵习,从而不仅使他博览了三坟五典、五经六艺,还旁涉多种杂家著作,为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整理《百家谱》,撰成的《十八州谱》、《东南谱》均有赖
卫宏
  卫宏(生卒年不详),字敬仲,东海(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东汉光武帝时代(公元25—57年)。著名学者。卫宏自幼好学,爱好经籍。先随九江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后汉书·儒林传》),后向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书》,作《训旨》。他曾集西汉杂事,作《汉旧仪》4篇,“又著赋、颂、诔七首,皆传于世”(同上)。光武帝时,任议郎。卫宏最重要的著述是《毛诗序》,它是先秦到汉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毛诗序》有大、小之分。《诗大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诗歌的性质、内容、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其中许多观点,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首先,它吸收了先秦时代“诗言
[]
徐悱
  徐悱(?—524年),字敬业,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诗人。徐悱不仅长于诗文,有作品流传于世,更为重要的则是:他作为一个哀悼对象,前后铸成了两篇精警隽永的佳什,从而使他成为梁代文坛上格外引人注目的人物。徐悱出生于一个文化家族,父徐勉博通经史,勤于著述,有集51卷(已佚),是梁初知名文学家,官至尚书仆射、中书令。徐勉居官清廉,不事产业,而着意于教子成材,并能奖掖后进,为士林所推重。《诫子崧书》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至今仍可为父者戒。徐悱为勉第二子,幼承家学,聪敏善文,起家著作郎,转太子舍人,掌书记之任。累迁洗马、中舍人,犹掌书记。在这一时期他“参伍盛列,其所游往,皆一时才俊
[南北朝] (?~524)
何逊
  何逊(约466—519年),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著名诗人。与陈代诗人阴铿并称“阴何”,亦与当代诗人刘孝绰并称“何刘”,继谢灵运、谢眺之后,对山水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何逊生于一个以“儒雅”传家的官僚世家。其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于侨置的郯县(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曾祖何承天,是南朝宋著名天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博学渊通的学者。祖、父均曾为官,亦“儒雅”一流人物。因此,何逊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何逊少年知名。约在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举为秀才,时年仅20岁。因其才华超众,受到当时文坛名流沈约、范云的称赏。沈约说他读何逊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一见何文,便倾盖
[南北朝] 南朝梁著名诗人 (427519)
徐陵
  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徐陵既擅宫体,亦为骈体大家,并都取得较高成就,是南朝后期重要的文学家。徐陵幼小聪悟,“八岁能属文,十二通《老》、《庄》。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南史》本传),其父徐搞为萧纲的文学侍读,徐陵亦因之得以出入萧纲的府第。萧纲策立为太子后,徐陵被选作东宫学士。徐陵多有响应萧纲文学主张的诗作,如《乌栖曲》、《关山月》等,同时还奉命编纂推拥当时诗潮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我国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徐陵在《序》文中,说他是“撰录艳歌”,即搜辑描写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歌,与萧统主持编撰的《文选》并行,反映了当时文学观念的某些
郯子
  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己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今山东临沂郯城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
[春秋战国] 二十四孝子
王肃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郯城西南) 人。三国时曹魏著名经学家,王朗之子、司马昭岳父。早年任散骑黄门侍郎,世袭父亲兰陵侯爵位,任散骑常侍,又兼秘书监及崇文观祭酒,屡次对时政提出建议。后历任广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职,曹芳被废,他以持节兼太常迎接曹髦继位。又帮助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再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56年),王肃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卫将军,谥号景侯。 唐代时作为二十二先贤配享孔子。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09年),追赠司空。王肃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
[] 曹魏著名经学家 (195256)
徐湛之
  徐湛之(410-453年),字孝源,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时期大臣。幼年时因宋武帝刘裕非常喜爱他,封为枝江县侯。宋文帝刘义隆时刘湛犯罪株连到徐湛之,因母亲会稽长公主刘兴第求情保住性命。后屡次升迁,得以与尚书令何尚之共同处理机要。元嘉末年,因太子刘劭弑杀父亲宋文帝刘义隆而受牵连被杀,时年四十四岁。早年经历徐湛之字孝源,东海郯县人。幼年时便成了孤儿,深得宠爱,常和江夏王刘义恭呆在宋武帝刘裕身边,寝食不离。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下诏:“永兴公主是我的嫡亲长女,早年遭遇不幸。外孙徐湛之,尤为我宠爱,可封他为枝江县侯,食邑五百户。”几年后,一次他和弟弟徐淳之一起坐车,牛受惊,车遇险,下人飞
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何承天的母亲徐氏是东晋大学问家徐广的姐姐,因此,他虽然五岁丧父,但从小仍受到了良好教育。经史百家、各种书籍,无所不读。而立之年,何承天做了南蛮校尉桓伟的参军。但不久桓伟的弟弟起兵反叛,何承天怕受牵连,辞职回到了他叔叔何肹做县令的益阳。东晋末年他曾出任浏阳县令、太学博士。南朝宋时,他出任荆州刺史谢晦谘议参军、领记室。后入朝任尚书左丞。元嘉十六年(439年),任著作佐郎,撰国史。随后,转任太子率更令。元嘉十九年(442年),立国子学,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后迁御史中丞。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何承
[] (370447)
王恂
  王恂(?—278年),字良夫,东海郡郯县(tán,今山东郯城西南) 人。王朗之孙,王肃之子,是西晋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其父王肃,在曹魏时袭封兰陵侯,官至中领军。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王肃去世,由王恂的兄长王恽世袭兰陵侯爵位。王恽在去世后没有子嗣,致使封国因被撤销。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朝廷再封王恂为兰陵侯。次年,开建五等爵制,因王肃在前朝功勋卓著,于是改封王恂为丞县子。 王恂通达文章义理、知识渊博。在朝中为官忠诚正直,经屡次升迁任河南尹,任内设立二学,尊崇儒家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鬲县令袁毅曾经送王恂骏马,但王恂没有接受。等到后来袁毅被揭发
[] (?~278)
王朗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
[三国] 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228)
王恺
  王恺,字君夫,西晋时期外戚、富豪,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名儒王肃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曾得晋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攀比,为时论者所讥讽。少有才力,历位清显,虽无细行,有在公之称。以讨杨骏勋,封山都县公,邑千八百户。迁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寻坐事免官。生活极其奢侈,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王恺年少时无品行,但却有才智,办事称职。永平元年(291年),皇后贾南风联结楚王司马玮等人诛除杨骏,王恺亦有功勋,于是获封为山都县公,食邑有一千八百户。王恺后升任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虽然不久就因事免官,但后来又再被起用为射声校尉,日久之后官至后将军。当时王恺既为外
[]
王元姬
  王元姬(217年—268年4月20日),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晋文帝司马昭妻子,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生母。幼时便通《诗经》、《论语》,嫁司马昭后竭尽妇道、谦虚谨慎。其人颇有远见,曾预言钟会谋反之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尊王元姬为皇太后,宫号曰崇化宫。王元姬身处太后之位,提倡节俭,身体力行,作为众妃子的表率。在其治理之下,后宫井井有条,众人和睦相处。泰始四年(268年)三月二十一日(4月20日),王元姬崩逝,终年五十二岁,谥号文明皇后,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陵。人物生平贤淑有德王元姬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朗、父亲王肃是三国时
[] 西晋文明皇后 (217268)
徐则
  徐则陈隋间道士。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少时文静寡言,稀有嗜好。师从周弘正,“善三玄”,能体悟道奥,精于阐论玄义,故声名流播都邑。然徐则淡泊于名利,谓“名者实之宾,吾其为宾乎!”于是有栖隐之志,杖策入缙云山,“悦性冲玄,怡神虚白,餐松饵术,栖息烟霞。”不曾娶妻生子,平常多着粗布装,一心只在-得道。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年),应召入至真观,不久后又辞入天台山。自此“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修行渐入佳境,能以体内真气抗寒防冻,穗严冬季节,亦“不服棉絮”。当初在缙云山时,尝有太极真人徐君降而谓徐则曰:“汝年出八十,当为王者师,然后得道也。”后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慕其名而遣使持手书召之。
[]
王虔
  王虔,字恭祖,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人,西晋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以功劳才干受人称扬,多次升官到卫尉,封安寿亭侯,授平东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征召为光禄勋,转任尚书,卒于任上。其子王士文继任,历任右卫将军、南中郎将,镇守许昌,被刘聪杀害。
[]
张景华
   张景华,字时美,号白溪。郯城县人,明正德五年考中举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初任江西吉水县知县。历官大理寺右寺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曾上疏弹劾宠臣武定侯郭勋,直声震于朝廷。后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终因触犯朝廷权臣而罢职归里。他工诗能文,曾写下许多赞美家乡山水的诗歌。所撰《山西奏议》、《樵枚琐谈》、《摄心录》、《双槐解》、《穿杨中的说》等文,短小精悍,论理明快,风格刚健,流传于世。据清乾隆《郯城县志》和都堂族系《张氏族谱》等史料记载,张景华在朝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至今被《山东通志》列为“历代
[]
高赞非
  高赞非(1906—1969)原名佩纶。郯城县马头镇人。1922年,考入济宁中西中学,半年后辍学到商店做学徒,不久到马头承志小学做教员。1924年夏,前往曹州省立第六中学拜见梁漱溟时,学者熊十力正在梁主办的重华书院任主讲,高赞非以所撰《论语研究》自荐,深得熊氏赞赏。他师事熊氏十分勤勉,曾将熊氏谈话记录整理为《尊闻录》出版。其后,又随熊氏辗转武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在其指导下学习心理学、哲学、伦理学。1927年秋,经熊十力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哲学院任助理。1929年,应梁漱溟之邀到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任教。他在梁氏思想影响下,遂以“乡村建设”道路为改造社会和进行民族自救的济世良方,此后数年追随梁氏致
(19061969)
朱继箴
  朱继箴(?—1997),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人。193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参加苍山暴-动,为交通员。1934年被派往南京国民党炮兵学校学习。1937年回原籍组织郯城县青年抗日救国会。1938年7月任中共郯城马头特别支部书记,8月,任马头抗日义勇队队长,后任八路军鲁南军区武装部副科长。1940年5月至1941年任郯城县大队大队长,率领县大队与日伪军顽强斗争。1946年后任高射炮团副团长、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高炮指挥部作战科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二二团副团长等职。参加过鲁南战役、泰安战役、济南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作战。1956年后任天津荣生针织厂厂长
全部郯城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