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名人录
陈第
  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县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秀才第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继光从浙江追击倭寇到连江,倭寇逃入马鼻港口礁屿,潮退后四面烂泥,船不得进,陈第改造“土橇”供戚家军击敌,取得马鼻战役全胜。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游学福州如兰精舍,拜潘碧梧为师,与林兆恩(“三一教主”)过从甚密。隆庆三年(1569年),讲学漳州、福州。他常勉励门人当如班超立功异域。万历二年(1574年),俞大猷在晋江任武职教师,招陈第教兵法。不久,与俞谒见戚继光,并-兵部尚书谭纶论独轮车制,谭纶即委补授镇抚教车官。万历四年(1576年
[] (15411617)
林峣
  林峣,字仲高,号东斋,连江县城北郊钦平上里人。约生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年)。祖上颇为殷富,广有田产。峣承家业,富有爱心,常疏财仗义,济人之急。县城北郊为一片冲洪积平原,地势平缓广阔,土地肥沃,为县内重要水稻产区。惟因上游尚无水利设施,常遭干旱威胁。农民全恃时雨,谓之“靠天吃饭”。每遇干旱只好求神祈雨,然而终无结果,旱魔和灾荒照样降临。林峣看在眼里,挂在心里,既同情农民十种九不收和饥馑的苦痛,亦怀疑所谓神明的威灵,遂亲自勘察周围山川湿地形势,探讨溪流流向。凭他平日周密观察与思考,得出一个符合科学的设想,便对农民说:“吾闻人力可补天。诚得上游地,潴水为湖,以时蓄泄,即亢(极)旱,当不为
张莹
  张莹(857~933年),字昭文,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生于连江县名闻乡中鹄里凤凰楯(今丹阳镇坂顶村杜棠)。自幼聪颖好学,志向高远。时科举制度已兴,而邑内尚无人应试。莹便发愤力学,期必自奋,曾咏诗示志云:“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时来鳞羽化,平地上云衢。”(此诗曾收入《全唐诗》)他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精通,长于词赋,尤擅史学。唐大顺元年(890年)一举进士及第,为县内第一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张莹在朝为官时,正处唐代末年,社会政治极其腐败,宦官专权,勾心斗角,经济萧条,义军四起。广明元年(880年),义军首领黄巢攻克长安,国号“齐”,改元“金统”,唐僖宗逃往成都。中和二年(882年),义军
[] (857933)
李撰
  李撰(1043~1109年),字子约,宋庆历三年(1043年)生于连江县城务后街一个官宦门第,幼承家学。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初任越州余姚主簿。先时,有茶商结队夜行遇海舶,钲鼓齐鸣,疑为盗至,于是各持兵器格斗,误伤10余人。涉案者被捕入萧山牢狱,久悬不决。时越州太守赵抃,令李撰代理县事,撰到任后,细心检阅案卷,发现此案乃误会所致,便作出判断:“犯时不知,在律勿论。”并具文呈报越州,对涉案者杖责后遣送回家。赵抃称赞撰能干,荐为江州彭泽令。彭泽民俗好讼,而且迷信鬼神,撰导以信义,投讼的人日渐稀少。当地巫觋利用迷信鬼神,预报某日有火灾降临,群众信以为真,互相传告,人心惶惶,引起社会不安。撰便召
[] (10431109)
李弥大
  李弥大(1080~1140年),字似矩,连江县城人,李撰长子。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任兴仁府宛亭县主簿。后入京都召对,授校书郎,累官至监察御史。宣和四年(1122年),徽宗命童贯为统帅,领兵伐辽,时弥大任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兼修国史。他上疏反对轻率对辽用兵。同年十月,宋军在白沟被辽击败,战局的发展果如弥大之所料。童贯的部将白锷竟掩盖败绩,未加任何处理。弥大激于对权奸误国之恨,毅然上疏,指陈对白锷处罚太轻,徽宗只得免除白锷的职务,但亦将弥大撵出京城,出知河南光州。弥大在光州期间,课农桑,修水利,平抑粮价,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政绩显著。在光州任满后,调任知鄂州
[] (10801140)
李弥逊
  李弥逊(1086~1153年),字似之,李撰次子,连江县城人,生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年24岁。任单州司户,累官至起居郎。政和间上奏批评时政,因措词激切,得罪丞相,贬庐山县令。后又改奉嵩山闲职,复被斥退,家居8年。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起用弥逊,知冀州。金兵攻河北,诸郡皆告急,弥逊招募勇士,修建城墙,决河水护城,出兵截击金之骑兵,斩首甚众,金将兀术率残兵败北,不敢再犯冀州边境。靖康元年(1126年)高宗嗣位,陆续任用旧臣,任弥逊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又升江东转运使判官、代理安抚司事。翌年(1127年)建康府牙将周德作乱,焚房屋,掠人民,人心惶惶。弥逊乃
[] 宋朝词人 (10851153)
郑鉴
  郑鉴(1145~1182年),字自明,号植斋,连江县透堡东导村(今塘里村)人。祖父南卿,曾任签判。郑鉴出生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自幼资质卓异,家学渊源,早年就涉览家藏经史,常以天下为己任。东里别墅即为其读书处。乾道间(1165~1173年),以学行兼优,补太学生。淳熙初(1174~1178年)两优释褐,授太学正。孝宗皇帝引见入对称旨,并对参知政事龚茂良说:“郑鉴议论甚切。”遂调试馆职。时人称郑鉴为两优释褐状元。据《八闽通志》和乾隆版《连江县志》载,郑鉴曾在故乡透堡立状元坊、建状元街、状元井等,以示恩荣。坊已圮,街、井遗址尚存。郑鉴在职期间,持正不阿,议论切直,并能针砭时弊。他在《论近
[] (11451182)
吴文华
  吴文华(1521~1598年),字子彬,号小江,晚年更号容所。连江县城关人,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从小苦读经典,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有才子之称。其性格弘厚温粹,介特有守,临事镇静,素有济世苍生、安社稷、立功扬名之抱负。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进士。次年,初任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不久,升迁兵部武库清吏司署郎中。他办事不推诿,敢于承担风险。当时各地藩王赴京,路过南京,随从人员乘机-人民,文华调查核实后,下令通缉随从,使随从不敢妄为。文华秉公执法,不避权贵,博得朝野称赞。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擢升为湖广按察司提学佥事,领提学道。此后10年间,历任四川右参议,督桂学,参鲁政
[] (15211598)
董应举
  董应举(1557~1639年),字崇相,号见龙,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人。应举生逢乱世,历经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面对明王朝日趋衰落,虽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但在其从政期间,尽职尽责,克己奉公,不畏权贵,忧国忧民之心,历历可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应举中进士,授广州府学教授。税监李凤欲强占学宫闲地,遭到应举的严词拒绝。应举以小小九品教授,居然敢与权倾朝野的宦官争锋,其勇气实属可嘉。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已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的董应举,见万历皇帝多年不理朝政,不听臣下忠告,放纵奸佞之辈鱼肉乡里的种种事实,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于冒死直谏。是年冬,应举在陕西主持粮仓行政管理
[] (15571639)
李韶
  李韶(1197~1268年),字元善,号竹湖,连江县城人。生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自幼聪慧过人,5岁便能赋诗。嘉定四年(1211年)与其兄李宁之为同榜进士,初任南雄教授,后调庆元。任教授时,丞相史弥运曾荐士欲充学职,韶持正不给。祭酒袁燮要求划给学宫隙地供其建房,亦被韶拒绝,燮遂怀恨在心,乃暗中弹劾李韶。韶就任右正言、侍御史间,勤于朝政,对政见常有独到见解。且忠直敢言,为一般人所难启及。如徐清叟、杜范以谏被斥,韶为之争辩;魏了翁罢督予祠,韶独奏请留用。宦者陈洵益,窃弄权威;女冠吴知古,在宫掖招权纳贿,韶均敢论其罪。朝廷群臣对他敢向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表示震惊和起敬。嗣知漳州府,任上捐学田,
[] (11971268)
赵恢
  赵恢(1397~1457年),字汝弘,号文峰,连江县郊江南铺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父名道应,母郑氏。恢仅4岁,便被弃养。继母陈氏待恢冷淡,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回转娘家,精心护育,教导有方,终成大器。恢自幼好学,随前辈明远孙学古文辞,24岁中乡举。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会试,成绩优异。在殿试制问“羲禹河洛象数”时,条对详明,选拔为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编修。正统元年(1436年)恢被提为侍读,充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进讲时对于忠邪治忽关键问题,反复陈说,深得皇上器重。正统十三年(1448年),京城会试分开考场,皇帝特旨命恢厘正文体,革除浮华,崇尚求实精神,使文风恢复
[] (13971457)
黄忠炳
  黄忠炳,男,汉族,1867年出生于福建连江,与同乡人黄克安、曾守辉、黄瑞声在其乡透堡之棋盘堂组织过光复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等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失败被捕,次日英勇就义,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时年44岁,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67年牺牲日期:1911年04月28日因家贫弃学务农,农闲时则上山采药,培养了坚韧耐劳的性格。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与黄克安、曾守辉、黄瑞声在其乡透堡之棋盘堂组织光复会,加入者一百五十人。次年发展至五百人。1897年,会员发展到近500人。他对革命十分热心,时刻准备施展抱负。1911年初,得知广州将有大举,认为时机已到,遂与曾守辉率23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671911)
王鲁复
  王鲁复 字梦周,连江人。大历间献诗,得从事邕府。鲁复自高其才,尝谒郎中皇甫湜,久未获见,移书责之:“韩文公接贤乐善,孳孳不倦。王鲁复字梦周,连江人。大历间献诗,得从事邕府。鲁复自高其才,尝谒郎中皇甫湜,久未获见,移书责之:“韩文公接贤乐善,孳孳不倦。公师其文,安可不师其道乎?自此当携酒吊文公墓,不及门矣。”湜乃谢之,在京师,尝草衣骑牛,闻台省有疑狱,白时相,愿往鞫之,其清狂若此。工诗,长于讽刺。《全唐诗》存其诗4首,《全唐诗逸》补诗1首、又断句2句。《全唐诗》又误以王梦周另立目,所收诗1首重出。
[]
常挺
  常挺(1205~1270年),字方淑,号东轩,连江县城东岳铺人。生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任右垣,转给事中。当时宦官董宋臣既废复进,要挺草拟制书,挺却缴还诏书,向皇帝三上奏章极谏,措词激烈而迫切,使皇上收回成命。时人称挺的奏章刚直不阿,不偏袒,不逢迎。不久,挺升迁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挺上疏建议边境三事:一要开拓实才,二要进奏实功,三要募招实兵。建议朝廷二事:一要选拔贤吏,二要接受直言。奏议内容皆切中时务,进太常少卿,累官至工部侍郎。后为评论者所攻击,以宝章阁直学士出知漳州,旋召为兵部尚书,选拔代理礼部尚书。并进《帝学发明》以启圣听。凡陪祀、陪宴、进诗篇等活
[] (12051270)
卓秋元
  卓秋元(1882—1911),男,汉族,1882年生于福建连江,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1911年参加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后英勇牺牲,时年29岁,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长龙乡岚下行政村院后自然村人。父亲卓有川,生5个孩子,秋元为第四个,在族亲中排行第六,又名依六。父母是地道的贫穷农民,但很注重培养孩子。秋元幼入私塾,自小养成亦 读亦耕,勤奋节俭的好习惯。认真读书,肯动脑筋,喜欢《水浒传》等古典文学。长大后,从事卖花生意,上城镇,走村串户,见识多,交际广。受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痛恨清政府腐败无能。喜欢习武,经常在广应寺练拳击棒,在深山野岭里张弓打猎,练武艺,练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821911)
罗乃琳
  罗乃琳(1880-1911),字万霖,福建省连江县潘渡乡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寡言笑,自幼读书而不参加科举,不慕荣利,好读史,常论中国科学不发达,误于汉宋诸儒。清末州县设自治会,有人想挽他入会,以士各有志笑而却之。1906年,加入光复会。1911年4月27日(阴历为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和其他革命党人在黄兴的率领下,勇猛攻入两广督署。巷战中,罗乃琳不幸中弹阵亡,时年31岁。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人物性格罗乃琳(1880~1911年),字万霖,福建省连江县潘渡乡人,出生于连江县潘渡乡过溪里一个农民之家。他为人朴实,自幼读书而不参加科举,不慕虚荣,平时沉默寡言,幼时爱好拳棍武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801911)
郑昈
  郑昈 ,字景辉,连江人。天顺间,以贡为叙州通判。性廉介,义不入人一钱。同事有绘《一堂和气图》者,其人墨,昈手裂之当道右。富民诬人以戍,昈力白其冤。满九载,罢归,名其室曰:“释锄”。暇则泼墨自遣。其子以故宅湫隘,不可以宾,隔巷构三楹,方上梁,见彩帛悬焉,问何从来,对曰:“往叙州归时,百姓奔送者”昈瞪目曰:“此汝屋也。吾死不入。”其后昈卒,垂绝矣,子妇舁入新室,昈足距于门,不得入,乃殓于旧室。
[]
林西惠
  林西惠(1885-1911),汉族,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年纪最轻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西惠烈士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他精湛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行伍时,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退伍后,与“独眼龙枪”魏金龙一起游猎,并结成莫逆之交,同魏互相交流拳术枪法。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与金龙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后拥吴适为“大哥”,改称“光复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一个革命团体。常与陈清畴、黄忠炳等一起谈论政治时势,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并以超群拳技教练同志,共图革命大业。1911年(宣统三年)春,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851911)
林群
  林群, 数学家 1935年7月15日生于福建连江。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对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寻找高性能的有限元算法,包括寻找有限元误差的符号、大小以及后验判断,削减误差的方法(如外推、超收敛)等,最终使得简单元、粗网格也能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其成果可用于广泛类型的方程,包括一阶、二阶、四阶的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以及本征值问题等,并进行数值实验。部分成果被应用于核反应堆物理计算和核燃料管理。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部连江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