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61、张志毅
  原海军政治学院政治委员、正军职离休干部。张志毅同志系山东省海阳县人,1928年9月出生,1944年7月参加革命,1947 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化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宣传科长、副政委、政委等职。张志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0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张志毅(19282002)
62、席承藩
  席承藩,土壤地理学家 1915年10月1日生于山西文水。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担任技术指导。建立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编制了首幅1∶1000000中国土壤图。参与“六五”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攻关任务,对该区域作出了更加客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52002)
63、高世扬
  高世扬,无机化学家 1931年12月15日生于四川崇庆。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8月22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早期师从柳大纲在盐湖调查中发现柱硼镁石,揭示湖水化学年变化四边形规律,完成盐卤太阳池相分离盐类,提取硼酸和锂盐中间试验。研究成盐元素化学,在盐水体系相平衡研究中开拓热力学非平衡态相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2002)
64、邢其毅
  邢其毅((1911.11.24——2002.11.4) 原籍贵州省贵阳市,生于天津市。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邢其毅出生书香之家,自幼熟读史书、文学,成年后改读自然科学。1933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随后赴美留学,在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师从于当时最有名的有机化学家R.亚当斯(Adams),进行-立体化学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天赴德国慕尼黑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2002)
65、黄耀曾
  黄耀曾,有机化学家 1912年11月11日生于江苏南通。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12月17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早年从事甾体化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有机微量分析方法。从事过金霉素提取、结构测定及全合成的研究。进行过氟塑料、氟表面活性剂等研制工作,并完成了-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结0的研制。20世纪60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22002)
66、柯召
  柯召(1910年4月12日—2002年11月8日),字惠棠。出生于浙江温岭。数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柯召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是当地一家小布铺的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柯召5岁时,父亲即教他认字,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2002)
67、石青云
  石青云 ( 1936.8.14.—2002.12.9. ) 四川合州县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模式识别和图像数据库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年家境贫寒,在艰难困苦中读完小学,毕业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在地下党组织的资助下读完中学,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3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三年级在微分方程专业创始人申又振教授指导下做学年论文。四年级被吸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2002)
68、黄宗道
  黄宗道(1921.02.03-2002.11.22)天然橡胶及热作专家。原籍湖北省孝感县,出生于湖北省武汉。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天然橡胶的研究工作。冲破外国专家认为北纬15度以北不宜植胶的“植胶0”的说法,成功地在我国北纬18度-24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成为世界的一个创举,获1982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在橡胶高产方面,使亩产量达到200公斤的高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2002)
69、张启先
  张启先(1925.08.25-2002.5.25)机构学及机器人技术专家。江苏省靖江市人。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学士学位。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多科性工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博士学位。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在国内最早发表专著《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兴起了空间机构学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空间机构位移分析”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2002)
70、孙义彬
  孙义彬(1946—2002)本姓范、名贵元,四川荣县人。童年家境困窘,抱养给威远煤矿一孙姓工人,初中二年级转入威远中学。1965年夏,孙义彬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却因生父阶级成分株连而落第。回到威煤养父处,受黄荆沟镇之聘,和一位周姓老师用向镇福利社借来的50元钱,开始一所中学的创办。为了实现当一名老师的理想,为了穷山沟能有朗朗书声,孙义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单力薄、吃住无着等困难,带领
(194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