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出生的名人介绍(4)
31、李耀汉
  李耀汉(1861~1942)李耀汉,字子云,广东新兴人。早年在私塾入读,后在塾馆当伙夫,塾师,因-负债,沦为土匪,跟随匪首李北海为患乡里。清光绪三十年(1904),李北海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招抚,出任哨官,李耀汉亦随之出任文书。其后,李耀汉挑拨李准杀掉李北海,自己替任哨官,以后迭升为内河水师顺德协左营左哨头司把总、水师亲军营管带、东安(今云浮)县守备。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亦
(18611942)
32、徐炯
  徐子休先生名炯,字子休,别号霁园。是清末民初成都“五老七贤”之一。1861年生于四川省华阳县——今天的成都华阳,1936年病逝。他青年时期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仕途蹭蹬,并不得志。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教、学和一”的生活,直到老衰病逝。这五十来年中,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教人的一生。孔夫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放在他的身上是当之无愧的。林子休生活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代,主要接受儒家
蜀中五老七贤(18611936)
33、徐华清
  徐华清(1861-1924),号静澜,安流镇楼江村人。历任天津官医院总办,陆军中将。徐华清是清政府的“总理医政”,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军医总监”(相当于上将衔),是中国第一所军医学院“北洋陆军军医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中国红十字总会首任理事长,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他十二岁赴港打工,得教会资助,然后考入香港大学医科专业。时值洋务运动,因徐华清成绩优异且熟悉德文被选送赴德习医。清光绪十四年(188
(18611924)
34、孔繁慈
  孔繁慈(1861~1911年),字和亭,号和成,山西省太谷县人。孔子七十四代孙。国民党四大家族代表之一孔祥熙父。是一名贡生,以教书为生。自幼就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曾考得前清贡生,后因祖训束缚,才弃学经商。后一直以教书为生。在北京义合昌任文书以及后奉父命返乡主持太谷义源盛和三晋源期间,孔繁慈念念不忘的仍是读书和做学问。1879年,18岁的孔繁慈迎娶南张村庞宝恒的女儿庞三奴为妻。孔繁慈非常推崇康有
(18611911)
35、梁如浩
  梁如浩(1861—1941) 原名滔昭,号孟亭、梦亭,字如浩,香山县唐家(今珠海市香洲区唐家镇)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与唐绍仪、周长龄等为第三批中国公派赴美留学幼童,先后入读哈德福中学与史梯芬工学院。1881年5月归国,任天津西局兵工厂绘图员。曾与唐绍仪一起,任德籍顾问穆麟德的随员,赴朝鲜筹设海关。1885年袁世凯出任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任其为幕僚。1894年袁世凯奉召回京,就任直隶总督,其
(18611941)
36、丁子清
  丁子清(1861—1931年)丁子清,又名丁文选、丁树森,男,汉族,1861年2月24日生于热河平泉州丁杖子一个没落地主家庭。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秀才,常客游于北京、天津、承德等地,谋图官职。因政局动荡,终未得志。后经平泉州长官褚某邀请,入州府教书。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热潮。丁子清想走实业救国之路,故辞去教职,再次出游北京、天津,广交商界大亨、金融巨头。不久,在天津结识了日商
(18611931)
37、陈筱垞
  陈筱垞(1861—1938),名锡琛,以字行,宜山镇上市人。清末为浙江省谘议局谘议员,入民国为浙江省参议会议员,平阳县财政科科长、参议会参事、商会会长。其父云楼,号际中,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浙江桐庐任县学教谕,后卸任归乡讲学,创办宜山星岩书院,又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还被乡里公众推举办理地方公益事务,如拓地营建平阳“文明塔”(文明塔又称文笔峰,寓意是“文笔倒竖天作纸”。平阳文明塔下有云楼先生
(18611938)
38、陈武定
  陈武定(1861~1936年),又名国定,字登垣,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于泉州南门后山。少时读过私塾,14岁在印花纸坊当学徒,老板聘请南音名师丁梦高来坊设馆,陈武定每夜料理曲馆杂务,暗中学习南音,馆中传授的他无不通晓,甚至超过正式学员。丁梦高十分惊喜,分外器重,吩咐陈武定每日五更起身,亲自面授,城中大小曲会都带他参加。丁梦高聘约期满,特请同行柯豹先代为关照,柯豹先亦精心传授。柯病逝后,又虚心
(18611936)
39、张通谟
  张通谟(1861-1937),字仲纯,号蓬叟,晚号楚蓬老人。湖南湘乡人景庆乡泉井坳一字墙人。书法家,亦擅画。清咸丰十一年(1861)生。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张海英,同治年间为浙江严州知府。其兄张通典,民国肇始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司长、-秘书。张通谟幼聪慧过人,读书成绩优异,光绪间中举人,时有“湘乡才子”、“湖南名士”之誉。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政务处议定考试之制,如廷试例,光绪帝亲临保和殿举
(18611937)
40、徐绍烈
  徐绍烈(1861~1940),字钦岳,祖居先锋乡大徐家村,清同治时移居本市城内,出生于临夏市。绍烈幼年,其父口授文词,12岁入私塾,勤奋好学,后入兰山书院深造。光绪十七年(1891)应乡试,中辛卯科副贡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杨增新任河州知州,绍烈积极赞助,兴办教育。民国10年,襄助县政府创立导河县女子小学(原城北女校),任名誉校长,开本地女子教育之先河。民国初年,为使残疾人免遭冻饿之苦,协助
(1861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