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5)
41、周仁寿
  周仁寿(1858—1929)原名坤荣,字敬甫,又作镜甫。江苏溧阳人。眘琊道尹兼警备司令。20岁在县城经营小茶馆。1900年考取举人,1906年被分发到莒州任职。不久升为冠县试署。1911年,由山东巡抚胡建枢保荐代理莒州知州。1913年被任命为莒县知事。主莒后,将原有练勇扩充成有马步警兵600余人的警备队,筹集枪械,加强训练,大张旗鼓地在全县范围内剿匪,境内大小股匪或被歼或逃匿,社会秩序得以改善。民
(18581929)
42、于式枚
  于式枚(1858—1915) 字晦若。贺县(今贺州八步区)人。少年勤学睿智,博学强记,文章甚佳。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兵部主事,充当李鸿章文案10余年,李办理洋务和外交的奏牍多出自其手。二十二年随李鸿章参加俄沙皇加冕典礼,并出访德、法、英、美等国。回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授御史,迁给事中。二十四年曾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八国联军之役,助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获赏五品京
(18581915)
43、饶宝书
  饶宝书 (1858—1912年),字经衡,号简香,兴宁兴城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列三甲第一名,授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二年,考选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二十五年,任京师大学算学教习。光绪二十七年,调任外交部主事。当时按“辛丑条约”所定,清朝要向列强赔偿巨款。饶严密核算偿金和利息等项,为国节省白银数千万两。又与沙俄使节交涉茶箱一案,为国追回俄币49万卢布。因功于光绪二十九年补授外务部榷
(18581912)
44、骆克哈特
  骆克哈特(James Stewart Lockhart 1858—1937)又名骆壁、骆檄、骆任廷。英国人。英国租借地威海卫大臣。1858年生于苏格兰的阿及尔郡。1875年入爱丁堡大学。1879年年底进入港英政府任职。1883年任港英政府税收督办,1895年升任华民政务司、 辅政司。1898年8月,率团对新界进行实地调查,向英国政府提交了长达3 1页的《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 ,成为英国政府后
(18581937)
45、张程九
  张程九(1858—1914),字子沄,出生于今台安镇十里村后王家屯,是继刘春烺、李龙石之后台安士林中的突出人物,1909年被选为奉天省咨议局议员和清资政院候补议员。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曾任旅长,在西线开战时,首立战功,一日前进几十里,打死直军团长一人,士兵四五百人,后来兵败,退出军界而就警界,显赫一时。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辽海地区社会大乱。张程九借鉴庚子事变的经验,想直接与绿林人士面谈,以消弭祸乱,
(18581914)
46、靳老哲
  靳老哲(1858-1943年),字德成,栾城南留村人。家境贫寒,无力供读,自幼拴柴、打零工帮助家庭维持生活。13岁经人介绍拜北十里铺著名厨师卢老会为师,经3年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能跟随师傅应会各种各样的洒席宴会。他虚心向同行学习,经常和师傅一起研究探讨,技艺大进,闻名栾城。西逃的慈禧、光绪1902年初北归过栾城,特降旨靳老哲侍奉御膳。食后,太后、皇帝非常满意,欲诏靳老哲入京为御厨,靳老哲婉言谢统。
(18581943)
47、何朝兴
  何朝兴(1858—1931年),苗族,林洞村培科屯人。祖父、父亲都曾获清政府授给的“六品军功”封号,何朝兴则获“五品军功”封号。他从20岁开始当林安团总,一直当了40多年。他一生为人廉洁,热心地方公益,组织民团打击土匪,保卫家乡。民国9年至11年粤桂战争爆发, 地方匪乱,为了联合共同保卫地方,贵州的从江、黎平到广西融县的林安、极安上八甲等三十三团(即所谓三十三埋岩)的代表,在贵州边境弯里平洞开会,
(18581931)
48、朱淇
  朱淇(1858—1931年)字季鍼、菉生,南海九江下西太平村人,朱次琦(朱九江)之侄,1877年中秀才,专习经史。早年结识康有为和孙中山,加入兴中会,参与订会章、制党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第一次广州起义,起草讨清檄文,事泄后逃亡上海。半年后返粤,开始经营报馆。二十二年在广州创办《岭学旬报》、《岭海日报》。嗣又主持创办《东华报》、《通报》,并到青岛办《胶州报》,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
(18581931)
49、陈步蟾
  陈步蟾(1858~1930)字烺仙,号商山,一号桎堂,龙驹寨西陈家村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翌年遴选为四川乐至场盐场知事,到任后剔除积弊,廉介自守,旋擢两浙盐运使,就任不久,辛亥起义,两袖清风,欣归故里。对古文造诣甚深,尤长书法。先后任商山书院山长,龙驹寨镇高等学堂校长,桃李遍商洛。他秉性清正,尤恨-污吏,以为民请命为己任,仅在商山书院山长任内先后告垮-4人。民国八年(1919)龙驹
(18581930)
50、曹怀庆
   曹怀庆,1858年出生,满族,辽宁省岫岩县兴隆镇五道河人。青年时代见城乡缺医少药,巫医误人,便苦读医书,钻研医术。1892年在城街开设先春堂药房,兼行医诊病,因其医术高超,慷慨好施,境内远近闻名。1912年,曹怀庆创办岫岩医学会,被推选为会长。后改为岫岩医学研究会,研究医学理论和传染病的防治。此间,他多方奔走,筹集资金,于1918年春创办医学研究所,招生40人,学制3年,培养出一批有名望的医生,
(1858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