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名人录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开县赵家场。他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刘伯承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1911年,他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0等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被誉为川中名将。同年秋,满怀热情追求真理的刘伯承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闇公、吴玉章。1924年起,也
十大元帅,共和国36位军事家 (18921986)
冯登庸
  冯登庸(1818-1914)字峰珍,是开县清末民初的名医,对中医内科造诣较高。在世96岁,世居开县新义乡天成村。 冯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少时习儒,奋志功名。25岁进京会试未第,遂罢仕途之念,旋归故里,农教并行,以为生计。冯为人正直端庄,纯朴和善,不重名利,甘居清平,高风亮节,世人敬佩。 冯目睹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之苦,因而改习医业,刻苦攻读医药黄籍,泛览百家杂见。尤对《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辩》等医著,更是昼夜不辍,勤读苦研,旁通其义。同时好交名医为友,学习他们的行医经验。同治三年(1864)某日,有一名叫黄荣生的,来家造访,询知此人精于医道,曾为御医,因避祸流浪到此
[] (18181914)
李宗羲
  李宗羲(1818-1884),号雨亭,开县汉丰镇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26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赴京殿试,中殿试二甲第二十五名,被委派到安徽以知县任用。由于李宗羲办事干练,深得清政府的器重。1850年任英山知县时,一年之内处理完全部积案,1852年调任太平知县,亲到各乡村调查,处理历年赋税积欠,比历任县官所收赋税都多,又被派往宿松,望江等县查漕仓,拯难民。1853年太平军攻下安庆,席卷安徽全省。清政府军事不振,财政困难。安徽按察使张玉田防守集贤关,委李宗羲办理财政,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得力干将,从此青云直上,官运享通。1854年9月,李宗羲奉调赴庐州(今合肥)清军大营,被委
[] (18181884)
潘大谋
  潘大谋(1879-1913),原名大聪,字作谋。大谋系入同盟会后的化名。开县临江镇人(现长青乡永胜村),1879年生于农民家庭。少年时很聪明,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为九龙山名流李卓所赏识,愿免费教读。潘随师数迁,学业精进,兼长琴棋书画,名闻乡里。一次在九龙山富绅周廷扬家作客,潘取琴抚弄,拨弦成曲,曲调悠扬,四座皆惊。周爱其才,将侄女许之为妻。 清末,潘大谋与族弟大道同赴夔州参-试,中秀才,主考官对他非常器重,又赠“子敏”为字。 1905年,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成立,次年春正式开学。潘大谋被选送入通省师范学习,在校加入同盟会。在成都就学期间,他认为革命必先造就军事人才,力劝开、万两县赴成都求学的青年
[] (18791913)
陈昆
  陈昆(1809-1873),名枝竹,号友松,开县九龙山双柏堂(现双柏乡)人。于生清嘉庆十四年(1809)。系翰林陈 之胞弟。昆自幼过继于其叔陈明瑾,幼年体弱口吃,但聪慧过人。16岁考入县书院,享受公费供给。7次参加省考均未中,道光二十年(1840),32岁时中举人,37岁中进士,留北京农部任职,两年后出任永清县知县,三年届满因丁母忧返家。咸丰四年(1854)应聘去云阳县安书院任教,先后被开县、云阳聘为县志主编,纂修成《开县志》、《云阳县志》。 咸丰八年出任江西宜春县知县,当时战争频繁,又遭蝗灾,农民甚惧,以为神灵降灾,日夜哭褥。陈昆初到任,亲历各乡视察,并教以扑灭之法,经50余日苦斗,蝗灾损失
[] (18091873)
陈仕仲
  陈仕仲(1912-1977),开县太原乡(原太平乡)人,生于1912年。他15岁小学毕业后,就读于万县商业中学,又因家贫辍学。后经亲友资助,于1931年上半年满怀壮志去上海,考入上海美专。不久,“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仕仲激于爱国义愤,-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后,他愤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又因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的《淞沪停战协定》,淞沪抗战被破坏,义勇军被解散,加上家庭经济支援断绝,仕仲无法再留上海求学,-回家。经亲友介绍,先后在县城西津坝小学(县高)、义和乡小学等处任教,但他时刻不忘救国,人在那里就在那里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活动。 1934年2月,由熊治平介绍他加入了中
(19121977)
李宏茂
  李宏茂(1913-1984),开县九龙山乡普琴村人,1913年5月生于一贫苦农民之家。1924年,父亲李启顺参加抗捐斗争,被反动政府杀害于普琴寨,母亲带着李宏茂和弟弟逃荒到宣汉县隘口场谋生,小小年纪的李宏茂也只得靠终日给地主放牛、挑炭糊口。一次,15岁的李宏茂挑着重百多斤的行李送地主的儿子去外地读书,途中挨了地主儿子的打骂,他气愤地抡起扁担还击,把地主儿子打得头破血流,便只身逃回开县九龙山一带打短工,一年多后才又回到隘口场。1933年春节临近,因交不起苛捐杂税,李宏茂被催税的差丁扭送民团团部,路上他又打了差丁,被民国-吊打得几乎死去,经乡邻说情,被罚了款才放回家。李宏茂从此更加仇恨旧社会,仇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31984)
陈仕俊
  陈仕俊(1914-1960),开县灵通乡茶园村人,1914年3月出生于太平乡,兄弟5人,仕俊排行第四, 兄弟中有3人均在外地读书、做事,唯二兄与仕俊只读过小学,一贯务农。1942年仕俊与兄弟分居,迁往灵通乡茶园村耕种山地营生。仕俊不但各种农活技术熟练,而且会酿酒,被称为“酢头师”,又懂得兽医和草药知识,在农村里随处受到农民欢迎。 仕俊三兄陈仕仲是开县早期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在其兄教育影响下,仕俊1934年加入共产党,担任县内交通联络工作和中共水磨滩支部书记。由于仕俊为人朴实,长期务农, 少公开社会活动,故不为当时反动政府注意,有利开民菜地下工作。 1935年春,国民党反动政府大肆逮捕共产党
(19141960)
唐宗尧
  唐宗尧(1877-1963)名明咨,原名重华,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生于开县金沙乡龙桥村。自幼随父就读,敏而好学,有胆识。1904年考中清代末科秀才,由于受维新思想影响,1905年赴成都入嘉定中学堂,施考取四川省官费留学生,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班,1906年升入该校政治经济科。次年,得识孙中山先生,接受革命思想,经同乡陈某(万县人)介绍加入同盟会。因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为日本和清政府觉查,被清廷驻日公使馆停发官费,辍学回国,后得唐氏族人资助,1908年仍归日本完成学业。毕业后,受东京同盟会支部命,1910年返国去沈阳奉天法政学校任教,秘密进行革命联络工作。1911年唐奉命返川,受聘成都汪
(18771963)
黄楠材
  黄楠材(1907-1949),1907年3月27日出于云阳县坳口场。从小过继与伯父为子,故原名继伯。黄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老师所赏识,初中毕业时,老师期望他成为象楠木一样高大、挺拔、坚实有用的人材而改赠“楠材”之名。 他11岁入云阳中学念初中,1921年考入万县旧制中学,在万读书时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的军舰在长江上横行无忌,撞翻我国民船地霸道行为,义愤填膺,激发了反帝的爱国热情。他于1925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在进步师生影响下,课余时间,阅读了马列主义著作,初步懂得了革命真理,常和同学们论及国事,探讨革命真理,畅谈革命理想,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1927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
(19071949)
陈仲书
  陈仲书(1912-1949),开县石碗乡马家坪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长期受同院地主“陈刮皮”的欺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陈家人口多,生活较为贫困,初中毕业后,即回家务农。在劳动之余,坚持自学,文化水平更有提高,后经友人介绍,当了保国民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很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欢迎。但由于家贫无政治靠山,常被无理解聘,先后在白马泉、大石板坡、龙王庙、梨园坪等保校任过教。这时,正值抗日时期,陈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深入群众,做宣传和发展群众的工作,唤起了民众的觉悟。 抗战胜利后,陈反对蒋介石挑起的
(19121949)
周鸿钧
  周鸿钧(1923-1949)1923年4月21日出生在开县城南门外狗头桥一个木工家里。幼时,在开县福音堂小学读初小,因家人信奉基督教,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升入开县中学后,课余常读生活书店等出版社出版的进步书籍,常与同窗好友谈论社会时弊。后考入内迁万县的金陵高中。在校常与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结社办墙报,评论时政。高中毕业后,他本想学新闻专业,以便用自己的笔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旧社会的黑暗,宣传革命真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但当时他感到没有合适的新闻系可读,便进了朝阳学院。在学院,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理论书籍,订阅《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积极参加反蒋反帝的--活
(19231949)
潘大道
  潘大道(1888-1927)字力山,开县临江镇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1月出生在镇郊一个务农兼营商业的家庭里。临江镇是开县的首场,商业繁盛,也是全县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潘大道幼年勤学好问,16岁(注: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考入县学,后被选拔保养到成都留东予备学校学习,学成回乡,20岁担任临江市两等小学堂校长。他在成都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愤国之衰弱,一心思念出国留学,寻觅救国良方。因未成行,终日闷闷不乐,及至忧郁成疾,饮食大减 ,形容憔悴。潘父母见其求学心切如此,乃倾家中积蓄,助潘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课余又从产章太炎先生学习经史子学。在日本三年,他和留学生中的革命志士广交朋
(18881927)
谭述森
  谭述森(1942.01.30- )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重庆开县人。1965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 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装备和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参与了北斗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与研制建设,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007年荣立个人一等功,2014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邹靛澄
  邹靛澄(1892-1921)名立鹄,别号听泉,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开县汉丰镇西街一贫居之家。少年时期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与同学刘伯承、谢南城相友善,结为弟兄,常聚集磋商学问,议论时政。三人因学业俱优被誉为“三才子”。又各以“贫”、“丐”、“贱”为浑名,伯承自名刘贫,南城自名谢丐,靛澄即自名邹贱,以示蔑视旧社会之意,因之时人又称之为“三怪”。1907年春,该校体操教员邵某参加镇压开县红灯教起义,被义军杀死,在知县为邵举办的祭奠仪式上,三人各编讥讽对联一幅送邵灵堂。靛澄所编之联为:“保大清效尽犬马劳,报皇恩流尽奴才血。”横额“死得其所”。不久,邹父母劳致疾去世,家中生活困难,靛澄无钱交学
(18921921)
刘文蔚
  刘文蔚(1907-1949)开县临乐乡复阳村人,1907年2月,出生在一个 农民家庭里,其父以教书为业,靠微薄工薪补贴家用。刘自幼勤奋好学,由于家庭贫苦,无力升学,其父见刘学有成效,便节衣缩食,供其学习。文蔚读了10余年私熟后,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当过私塾老师,先后在黄家湾、临江镇、巫山乡、大海溪、陈家场等地教小学。 刘从小性格刚毅,为人正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在教书期间,由于生活在基层,对社会弊端,深有感触。并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阶级觉悟不断提高。1948年2月12日,他由温可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爱说诙谐话,常以笑话形式,抒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揭露封建阶级
(19071949)
王润波
  王润波(1905-1933),名启大,开县汉丰镇西津坝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少年时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后与其兄同到成都读中学,1919年转学到巴中县中学,次年又转入绥定联中。润波天资聪敏,博闻强识,是学校的高材生,深受教师赞许。1922年中学毕业,因受当时民国主革命思潮的影响,经在上海的同乡友人介绍,1925年12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1月毕业时,他以学业优异、精明强干,被留军校担任四、五、六期教官。后由军校派去重庆,任刘湘川军军官训练团大队长,1930年调往蒋介石嫡系部队,1932年冬,升任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七十五旅一四九四上校团长,驻徐州担任城
(19051933)
袁德朗
  袁德朗(1912-1949),亦名青山,开县临东乡人,生于1912年3月26日。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后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其叔袁明堂(中医生)见其好学,有培养前途,就主动供读。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万师,因无初中毕业证书而被拒于校门之外,以后在袁家坪、长店坊、城厢镇小学教书,后又曾借同学的关系作过县府统计室职员。 袁生活简朴,为人正直,对人诚恳,平易近人,酷爱音乐。由于出身寒微,又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于劳苦大众之中,对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感受至深;对国民党反动派强拉壮丁,苛政如虎的黑暗统治,胸怀义愤。袁常与有知之士交往,1942年任临东中心校校长时,就曾安排中共地下党员谭悌生、温
(19121949)
张光伟
  张光伟(1928-1949),开县临江镇川主街人,生于1928年。念小学时,在进步教师温可久等教育下,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1942年在开中读初中时,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横征暴敛及学校的奴化教育,极为不满,曾参与-对校长李仕毅-学生伙食费的斗争。张爱看小说,崇拜英雄志士,曾用写小说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打富济贫,为民除害,无敌于天下的英雄人物铁罗汉,并在同学中绘声绘色地讲述,激发其憎恶坏人坏事,学习英雄人物的思想,深受同学们欢迎。1945年夏,他初中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即任教于临江镇中心小学。在学校,同事中的中共地下党员见其年轻有为,常将《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供其阅读,使张讲
(19281949)
全部开州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