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名人录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岐王赵德芳之后。宋朝灭亡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视,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诏修《世祖实录》,赵孟頫被召回京城。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不久,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又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赵孟頫博
[] 元初三大书法家 (12541322)
陈武帝陈霸先
  陈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曾帮助王僧辩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夺梁政权,建立陈朝;于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是为陈武帝。陈霸先在位期间又平王僧辩余部、平萧勃、平王琳。559年,陈霸先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据史书记载,王僧辨之子王颁,纠集其父旧部,夜掘陈武帝陵,破棺焚尸,并将骨灰倒于池塘中,命上千人喝掉。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出生,陈霸先幼时家境已贫寒,却好读兵书,同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陈霸先出身低微,本为乡间里司(就是村官),后到南京成为管油库的小官油库吏。之后又为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 (503559)
陈宣帝陈顼
  陈顼(530年—582年),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 ,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永定元年(557年),袭封始兴郡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 (530582)
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字元秀,是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花天酒地,制作艳词,著有《玉树后庭花》;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至国家、百姓于不顾。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叔宝投降隋朝的16年后(604年),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北邙山。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陈叔宝,南朝梁承圣二年(553年)十一月出生于江陵,是陈宣帝陈顼的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天嘉三年(562年),立为安城王世子。天康元年(566年),授任宁远将军。光大元年(567年),担任太子中庶子,不久升任侍中。太建元年(569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
[南北朝] 中国古代十大昏君,南朝陈皇帝 (553604)
陈废帝陈伯宗
  陈废帝陈伯宗(554年—570年),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 ,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三位皇帝,566年-568年在位。永定三年(559年),被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去世,皇太子陈伯宗即位。陈伯宗年少即位,其叔父陈顼专擅朝政,光大二年(568年)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废陈伯宗为临海郡王。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葬于陈废帝陵(临海王墓)。
[南北朝] 南朝陈皇帝 (554570)
陈文帝陈蒨
  陈文帝陈蒨(522—566年),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 ,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 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太平二年(557年),封为临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陈霸先去世,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去世,时年四十五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陈蒨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 (552566)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陈叔达随陈后主出降,被迁入长安,但却未得任用。大业年间,陈叔达被拜为内史舍人,后外放绛郡通守。 义宁元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
[] 唐朝宰相 (573635)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今德清武康镇清河桥)人。生于昆山(今属江苏),少时居嵩山读书。及长,在湖州参加诗僧皎然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唐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十二年始中进士。时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贞元十六年(800),赴洛阳参加铨选,出任江苏溧阳县尉。任职期间,寄情山水,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辞官,奉母寓居常州。元和元年(806),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九年三月,郑余庆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途中,暴疾卒于河南阌乡(今阳平)。葬于洛
[] 唐朝诗人 (751814)
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刘宋天师道。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懿族。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代。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名山胜地。元嘉末约(453年)“市药京邑(今南京)”。宋文帝闻其名,“慕其风”,命左仆射徐湛延请入宫讲道。不愿囿于束缚,固辞不就,“遂诉江南”,继续周游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刘宋天师道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宣和 元年六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 著名天师道道士 (406477)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
[] 唐朝初期史学家 (557637)
张先
  张先(990~1078) 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判官。皇□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任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四年(1059),知虢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家居。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词作。张先的词与柳永齐名。宋初词以小令为主,张先不仅小令写得很好,还是一位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作家,
[] 宋朝词人 (9901078)
方从哲
  方从哲(?-1628),字中涵。浙江德清(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末首辅大臣。隶籍锦衣卫,家京师。其远祖名方觉亮,籍贯浙江湖州府德清县。明永乐时任锦衣卫指挥使。成祖迁都北京,他随驾从南京迁来,后家大兴方家庄。至于再往前追溯,则已失考。方从哲在万历末期曾独相七年,对当时的政局有过重大影响,也曾遭到当时的东林党人和后来受他们影响的一些人士的批判。应当说,他是明末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方从哲,字中涵,其先德清人。隶籍锦衣卫,家京师。从哲登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屡迁国子祭酒。请告家居,久不出,时颇称其恬雅。大学士叶向高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报。中旨起吏部左侍郎。为给事中李成名所劾,求罢,不允。四十一年
[] 明朝首辅 (?~1628)
陈叔慎
  陈叔慎(571—589),字子敬,长城(今长兴)人。南朝陈宣帝(陈顼,569-582在位)第十六子。岳阳王陈叔慎,字子敬,高宗第十六个儿子。少年聪敏,十岁能写文章。太建十四年(582),被立为岳阳王,其时年纪十一岁。至德四年,任侍中、智武将军、丹阳尹。此时,后主尤其喜爱文章,叔慎舆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等朝夕陪侍在旁,每有应诏赋诗,常被赞叹称赏。祯明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诸军事、智武将军、湘州刺史。 桢明三年,隋军渡江,攻破台城,前刺史晋熙王陈叔文返回巴州,与巴州刺史毕宝、荆州刺史陈纪一同投降。隋行军元帅清河公杨素兵下荆门,另派他的将领庞晖率兵略地,南下到湘州,城内将士没有固守之志
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
清末海派四大家,海上四妖,民初四家 (18441927)
范应期
  范应期(1527年-1594年),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他曾参加浙江乡试,被督学薛应旂置之劣等。从此发愤读书,以捐输粮食的方式得以入国子监,曾感慨道:“大丈夫当魁天下,怎能碌碌无为一生。”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终于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状元及第,时年39岁。初授翰林院修撰,历中允。曾在南京、北京两地分别出任文武科举考试官。后于经筵讲书,颇受神宗器重。万历十二年(1584),官至国子监祭酒。致仕后,在家乡里居不法,怨家千余人“遮道陈牒。”巡按御史彭应参未经细致查实,即与乌程知县张应望将其拘捕。范应期不堪所辱,自缢而死。终年68岁。后其妻吴氏赴京诉冤。帝怒,命将彭应参、张应望下狱。谪张应望戍烟瘴
[] 明朝状元 (15271594)
蔡启僔
  蔡启僔(1619—1683),字硕公,号昆旸,明末清初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幼年去京,随任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的父亲读书。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并钦点为状元。充任日讲官。十一年,为顺天(今北京)乡试主考官,号称知人。后历任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因病卸职归乡。蔡启僔幼年时,就谦逊而胸怀大志。他的父亲蔡奕琛是明代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蔡启僔从小就随父在京师受业,他“手不离简编,口不绝吟哦,其攻苦异常。”他作为官宦子弟从不奢侈、不讲究吃穿。他身着素布衣衫,但在贵胄公子中依然丰姿绰约、鹤立鸡群。求学时,他执意进取,毫不气馁。他的父亲职守典司诸进士宴,他得以观宴赐进士的盛况;将入宴的登
[] (16191683)
沈庆之
  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将。沈庆之早年曾抵抗孙恩起义,此后一直在家种地,三十岁后方才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担任宁远中兵参军。沈庆之作战勇猛,善于谋略,两次参加北伐,先后平定缘沔诸蛮、郧山蛮、犬羊蛮、西阳五水蛮等蛮族,讨平刘劭、鲁爽、刘诞等人的反叛,历任建威将军、征虏将军、领军将军、镇北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封始兴郡公。前废帝时期,沈庆之为顾命大臣之一,官至侍中、太尉。因屡次直言进谏,触怒了前废帝,被赐死,时年八十岁,谥号忠武。明帝继位后,赠司空,改谥曰襄。早期事迹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天师道孙恩率众起义,攻打武康县。当时沈庆之还不到二十岁
蔡升元
  蔡升元浙江德清人。字方麓,号征元。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卒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状元。康熙九年庚戌科状元蔡启僔是蔡升元的叔叔,蔡启僔和蔡升元的先祖世居洛阳,不少在朝为官,宋朝,先祖为秘书郎,后来从圣驾南渡,开始以德清为家乡。康熙二十一年,蔡升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历任中允、少詹事、詹事等职。康熙二十四年,蔡升元任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由于与皇帝接近,颇受康熙帝宠信。康熙二十八年,迁中允。康熙二十九年,蔡升元迁左中允。不久,以终养二老而归乡里。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南巡,蔡升元在嘉兴迎驾,奉旨登舟奏对。深得康熙帝喜爱,次日下旨,以蔡升元讲筵甚久、家计
[] (16521922)
沈恪
  沈恪(510—583),字子恭,武康(今德清)人。性深沉,有才干。南朝梁新喻侯萧映为郡将时,被召为主簿。萧映迁广州,沈恪随行,授中兵参军,常领兵平息叛乱。时,同郡人陈霸先在交州(今越南河内东北)、广州一带,沈恪与之甚相知。萧映卒后,沈恪回乡,陈霸先遣妻、子随其同行。不久,沈恪被补为东宫直后、员外散骑侍郎。梁太清二年(548),东魏降将侯景作乱,围建康(今江苏南京)。沈恪率军参战,因功封东兴县侯,迁员外散骑常侍。次年,城陷,沈恪回乡闲居。大宝二年(551),萧绎讨伐侯景,沈恪起兵响应。平乱后,除都军副,寻任郡司马。绍泰元年(555),陈霸先讨伐王僧辩,派沈恪回乡招集兵马,攻打王在吴兴(今湖州)之
[] (510583)
全部湖州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