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名人录
黄振士
   黄振士,原名黄福生,黎族,1895年农历十月初五出生于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黎亭峒坡村,父亲黄宗贵是黎族峒长。黄振士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八岁时被送到陵水县同仁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到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1915年5月10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下发公文,要求每县选送三名黎童免费进入两广(广东和广西)师范学校读书。黄振士以优秀成绩考进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来转到国立广东大学文学院深造。 在校期间,黄振士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涉猎各种新知识,并对当时出版的《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产生了浓厚兴趣,《广东群报》成为他每天的必读品。1924年1月至1925年
(18951931)
陈贵清
  陈贵清,字国臣,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陵城镇人。1892年10月6日出生于陵城镇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7岁进入陵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到琼崖中学就读。在这期间受新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了声援五四-的活动,成为当时琼崖-的积极分子。1921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工程专科学校愈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5年春,中共广东区委乘国共合作的良好时机,派遣陈贵清回陵水进行革命活动,公开身份是陵水公路局长。这时,他除领导修建陵河至后山庙段公路外,还深入接触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秘密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列丰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陵水县
(18921928)
王瑄
  王瑄(1648-1730)字玉斯,陵水县安马村(今椰林镇安马村)人。清代贡生,侯选翰林进士,官居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现广东省四会县)司训。在肇庆府时,选送多名文士上京参加科举考试,许多人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回故里陵水掌学时,着力培养人才,其中有保送黄开秀入试,取得岁贡生。这就是说,在他门下,“人文蔚起”。王瑄从小就聪明敏捷,后又勤读研究经书诗文,有“通经史、工诗赋”的深厚造诣。跟那些文人学士交往中,常常以诗歌相赠和。首先带头对陵水八景(笔峰吐秀、溟涛飞雪、虚谷传声、双女拱峙、清潭龙伏、木墩镇流、月中甘露、温泉云蒸)逐一挥毫赋诗,得到后来文人诗兴,也对陵水八景吟诗抒情。根据瞿云魁主持修纂的《陵水
[] (16481730)
张鸿猷
  张鸿猷(1855-1927)字彝夫,榜名鸿猷,常称“张拔贡”,陵水县城内人。祖先从琼山铁桥区大同乡潭社村迁陵定居;他是张氏来陵第四代。起初三代,都曾在县衙门粮房当“书吏”,但也算不上富豪门第。到了他这一代,为了追求富裕生活,“儒而兼贾”,经营糖寮、养鸭、贩卖藤、板等生意。因此,便逐渐富裕起来,又不断购置田地,结果成了陵水较大的地主。张鸿猷幼年时家贫,由于聪明勤学,渐露头角,被一个富贵人家请去当其无心向学的两个儿子的免费陪读生,学业得以提高。他和弟弟张鸿谟、堂弟张鸿德都从科举出身,而张鸿猷是清代1897丁酉科拔贡,因为他们都以文章出类拔萃被时人誉为“张氏三凤”。张鸿猷考取拔贡后,曾被委派为广东省
(18551927)
林宏梓
   林宏梓,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港坡村人,中共陵水县委第三任书记。1904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在乡村私塾读书,后到陵水县城高级学堂就读。在此期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从高级学堂毕业后,回乡担任私塾老师,积极参加农-动,成为港坡村的农运骨干分子,1926年3月,经黄振士介绍,林宏梓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林宏梓和陈敦朝等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受组织派遣,到仲恺农工学校受训。为了学习和革命,他变卖家里的牛和田地作为路费,还拿出一部分支持革命。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在琼崖发生“四二二”-大-的紧急时刻,林宏梓受党的指派,4月2
(19041930)
陈光华
  陈光华,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港坡村人。1904年陈光华出生于港坡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少年时在陵水高等小学读书,后考进陵城高级学堂。在此期间,他受新文化思想的影响,思想进步,向往革命,是当时-、农-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1926年春,陈光华被党组织派往海口高级农训所学习。由于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政治、军事等知识,在学习期间他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陈光华回到陵水,任陵水县农训所教官,协助黄振士、陈贵清等开展农运工作。 “四一二”-政变扩展到海南岛后,陈光华随黄振士等率领的县党政机关人员和农训,所学员撤离县城,至陵水西区坡村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19041931)
陈那任
  陈那任黎族,陵水县廖二峒(今田仔乡廖二村)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在黎亭峒陈那红、岭脚。郎孟峒陈那黄的配合下,率领廖二、岭脚、黎亭、郎孟四峒黎族人民起义。这次起义得到陵水汉族人民和万州鹧鸪等峒的黎、汉族人民的支持,声势非常浩大。起义军四处出击,历时5年,使明王朝十分震惊。嘉靖二十年(1541),明王朝派御史蔡经、总兵柳荀、参将程鉴等率官军120000人,兵分三路进攻陵水郎孟、黎亭等峒的黎族起义军。官军抵陵水后,由都指挥武銮率领26000人为先行军,进攻黎亭时,遭到黎族起义军的层层伏击,死伤累累。后因官军不断增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黎族起义军被打散。
[]
黄有庆
  黄有庆(?-1858)黎族,陵水县军田乡红鞋村人。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夏,陵水红鞋十八村一带的黎族人民,不屈于清王朝县府的统治,在黎族首领黄有庆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围攻陵水县城。这次起义,黎丰、岭脚、大艾等峒的黎族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崖州赞坡等村的黎族人民前来支援,斗争烽火遍及陵水全境和崖州的赞坡、三亚、羊栏等地。清王朝对这次起义十分震惊。咸丰九年(1859年)夏,指派琼崖镇总兵黄开广率官军80000人,由海道驶至陵水港口登陆扎营,令陵水知县庆瑞等人率官兵协助,围攻起义军。在战斗中,官军遭多次伏击,死伤多人。是年夏末,黄有庆中箭身亡,起义军被打散。
[] (?~1858)
胡那肥
  胡那肥(?-1885)黎族,陵水县田仔乡廖二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陵水县廖二峒的黎族人民,在峒首领胡那肥的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数千人,攻打藤桥,围攻陵城等处。是年11月,清王朝派冯子材率官军前往琼崖镇压黎族人民起义军。11月27日,冯部抵达陵水,在陵水知县石佩琼、主簿杨任承、巡检-振等人的协助下,官军围攻了廖二峒胡那肥部起义军驻守的村寨。黎族起义军为了抵抗官军的进攻,筑起了十多层木栅,与官军展开激战。11月28日晨,官军用火箭飞射村寨,木栅被烧,起义军被迫撤退,在撤退中,胡那肥身先士卒,挥着大刀砍死官军主簿杨任承,率领起义军突围。正当起义军突出重围要潜入深山时,胡那肥不幸中枪身亡。
[] (?~1885)
陈那洋
  陈那洋(1522-1566)黎族。陵水县黎亭峒(今提蒙乡黎亭村)人。因不满县府的统治,明弘治三年(1490)夏,率领陵水县的黎亭、岭脚等峒的黎族人民,举行了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黎族人民数千人。是年10月,琼崖兵备副使陈英、参将姚英带领官军前来陵水镇压,甲辰年抵加枕山,11月丙辰至大番山。其间,黎族起义军在陈那洋的领导下与官军展开激战,打死官军多人。冬至,官军增加兵力,起义军被打散。
[] (15221566)
邢锦程
  邢锦程,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邢锦程把问题当责任,把平台当事业,把岗位当战位,攻坚克难、干事创业,以全面打基础、创新求突破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不懈奋斗,把单位建设成“旗舰”和“标杆”。上任伊始,邢锦程从规范秩序抓起,自己带头做表率,引导大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谋事干事上。为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干部职工家中,了解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他协调下县委召开常委议军会,一举解决长期制约人武部建设发展的10多项矛盾问题。为解决复转退军人-问题,他挨家逐户调查走访,深入了解矛盾困难,到相关部门逐个协调,经
王进忠
  王进忠黎族,陵水县南劳峒人。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间领导黎族人民举行起义。这次起义历时一年。是年间,王进忠等黎族首领听说陵城城守王舍破孩百姓,统率黎族农民数千人逼北河一昼夜,后又围攻陵水县城,陵城危急,琼崖水师张彪奉命带兵前来镇压,当张彪部官军抵达陵城时,黎族起义军被迫撤退。
[]
张逢瑞
  张逢瑞(1904-1990)字祥云,是张鸿猷(张拔贡)的五男,陵水县城内人。他早年曾当过陵水县第一高小校长。后来,到杭州之江大学附中读书,继而考进上海私立光华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36年6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36年下半年,返广东省,历任遂溪县,连平县、南雄县和乐昌县等县教育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调任广东省教育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调任广东省教育厅科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升任广东省督学。1949年下半年,返海南,任海南特别行政区秘书处秘书。海南解放(1950年5月1日)前,到香港定居。1950年8月1日起,先后任香港私立珠海大学(也称“珠海收院”)图书馆主任、注册主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并
(19041990)
陈番姚
  陈番姚(1900-1998)陵水县城内大队西门村人,由于家贫,17岁才进入小学读书,23岁高小毕业。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在陵水县琼山会馆办起了农民运动训练所,他参加了第一期农所训练学习班,并担任正级长。1927年5月10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正式党员。同年,他参加陵水县委组织的两次夺取陵水县城的战斗,第一次参加宣教队工作,第二次任粮委主任。1929年4月,中共陵水县委在麻竹头村(今本号镇、什巴村)重新恢复成立,领导陵水人民的革命斗争,他任县委委员兼中区区委书记。1930年2月,国民党县长刘奋尧率领钟英民团兵围攻廖二弓走糟乡苏维埃政府,为了粉碎敌人围攻计划,县委苏维
(19001998)
吴觉群
  吴觉群(1908—1961)女。海南省陵水县坡村人。黎族。王昭夷的二妾,人称“二嫂”。清末民初,先到陵城读县立小学,后到海口就读基督教会办的匹瑾女子中学。民国15年(1926年),中学毕业后回陵城当陵水县立女子小学第二任校长,是第一位任校长的黎族女青年。民国16年(1927年)夏,与王昭夷结婚。当年,任陵水县妇女协会委员,曾为革命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民国21年(1932年)初,带家人迁居南圣新村(今通什市南圣镇新村),扩展家业,发展家庭经济,建造碉堡式的楼房,兴办教育事业。抗日战争期间,与王昭信盘居的南圣地区(包括今通什市辖南圣镇、冲山镇、畅好乡和保亭县辖的毛岸、毛感等大片地区),掌握王氏家族和
(19081961)
宗人弟
  宗人弟(1841-1919)原姓江,名大运,祖籍福建福州府,后迁居陵水县。是清末民初陵水县著名的中草药医生。幼年进入福州府附近的一座少林寺当小和尚,深得一位姓宗的老方丈的厚爱。在老方丈的指点下,习武学艺,并得老方丈传授的骨折中草药秘方。咸丰八年(1858)朝廷抄杀少林寺弟子,大运随老方丈逃到琼州文昌。不久,方丈病逝,为报答方丈的养育之恩,江大运改姓为宗,名为人弟。同治元年(1862),宗人弟到陵城谋生,与一位冯姓少女相恋并结了婚。后来迁到陵水走水坡村安居。在陵水一带行医。因其武艺高强,接骨医术高明,热情、殷勤地为民众看病治病,在民间威望甚高。经他治愈的骨折病人数以百计,他的故事在陵水地区广为流
(18411919)
莫同淅
  莫同淅(1919-1943)别名阿受,陵水县陵城镇瓦灶村(今解放居委)人。1929年,莫同浙毕业于陵水县第一小学,同年考入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附属初级中学。1930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谈我国在国联落选》,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难足于兴邦,殷优足于启圣”,流露出对祖国前途的关切。1933年高中毕业,荣获浙江省高中毕业生会考总分第二名,并考入南京航空学校,适逢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祖国河山破碎,生灵涂炭,目睹日军暴行,他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空军,奔赴抗日救国前线。多次驾驶战机,空袭日军军事基地,屡立战功,被提升为空军上尉。1943年1月
(19191943)
王克礼
  王克礼(1894-1932)乐会县龙江区(今琼海市龙江镇)红星乡石塘园村人,中共陵崖县委书记。少年在乐会石塘园村私塾读书,后到龙江高等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26年9月在龙江乡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1月任乐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2月,参加琼崖苏维埃政府的组织工作。1930年8月,受中共琼崖特委派遣,到陵水县同黄振士、陈平率领红军第三营北上琼崖特委驻地。1931年3月,受特委的派遣到陵水县六弓土眉村接替王白伦任中共陵崖县委负责人。1931年冬,被选为中共陵崖县委书记。1932年在陵崖县委主持党内肃反工作。1932年12月20日,率领陵崖县委部分人员和一批红军到陵水县大里根据地
革命烈士 (18941932)
吴文道
  吴文道(1888-1931)又名吴石连,陵水县椰林区文官乡闵村人,少年在该村私塾读书,后在陵水县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在闵村当私塾教师。1926年春,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期间受中共组织的派遣在东区开展农运工作。1926年,任陵水县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县农会主席。1927年7月21日,陵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邱海云一伙带兵围攻县城,他在撤至扇园坡时负伤。1927年12月,任县苏维埃政府秘书。1929年8月任县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秋,随黄振士率领的陈平起义营到琼崖特委。1931年回陵水,当年在隆广红土村工作时,被国民党白石团团长卓明道一伙围捕打伤,后病逝。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
革命烈士 (18881931)
全部陵水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