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名人录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 宋词四大家,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宋朝词人,柳氏三绝 (9871053)
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宋慈 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居建阳。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身在一个朝廷官吏家庭,父名巩,曾做过广州节度推官。宋慈少年受业于同邑吴稚门下,吴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机会与当时有名的学者交往。宋慈二十岁进太学。当时主持太学的真德秀是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发现宋慈的文章出自内心,流露有其感情,因此,对他十分器重。宋慈早年的师友,对于他学业的进步与后来的思想当有相当的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 (11861249)
章惇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历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武进知县等职,政绩显著。率军平定了湖北、湖南等地群蛮,开拓西南地区,统一内地割据势力,参与熙宁变法,协助推行新法,变法失败后被贬。元祐八年(1093年),拜相,继续改革弊政,执政期间,贬斥旧党,恢复熙宁新法,对元祐法令也有所吸取,采用取优排劣之法,进行了诸多重大改革措施。对外征服西夏,攻灭吐蕃。元符三年(1100年),罢相,不断受到攻击。崇宁四年(1105年),去世,葬于长兴(今浙江长兴)。大
[]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0351105)
李纲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福建邵武人。宋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十二日生。父李夔,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幼怀大志,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14岁时,随父居延安任所,正值西夏军入侵,围城甚急,李纲乘骑绕行城上,毫不畏惧。崇宁三年(1104年),李纲补国子监生,名列第一。政和二年(1112年),上舍及第,授镇江教授。不久,调朝廷任国子正,又转任尚书考功郎,升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任职才一个月,即因论事切直忤权贵,改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当时,徽宗重用蔡京、王黼、童贯等人,政治腐败,民怨沸腾,但无人敢揭露时弊。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借京城水灾,疏请朝
[] 宋朝宰相,南宋四名臣 (10831140)
黄中
  黄中 (1096-1180)字通老,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绍兴五年榜眼,除起居郎,累官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封江夏郡开国公。中公为南宋主战派大臣,进见辄言边事,决策用兵,防御方略。当江边失守,敌骑南侵时,大臣争遣家逃匿,独中公家留京城,极力反对秦桧投降行径,-陈十要道:用人而不自用,公议进退人员,察邪正,广言路,核事实,节使度,择监司,惩贪吏,陈方略,考兵籍。岳飞遇害,中公当众质问秦桧:岳飞何罪?后因桧追捕,徙外二十多年,桧死召用,任礼部尚书,兼国子司业,朱熹极敬慕中公人品才华。卒赠太师,谥简肃,朱熹为公作墓志铭。《宋史·黄中传》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
[] (10961180)
胡安国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福建崇安人。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胡安国入太学后,以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颖川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他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胡安国参加科举考试,主管廷试的考官定他为第一,宰相以他的试卷里没有诋毁元?政治的言语,降低了他的名次。哲宗又提拔为第三名。任命他为太学博士。胡安国不事权贵。政和元年(1111),胡安国任职成都府。政和二年,遭母亲丧事,迁居到江东。恰巧父亲又去世,他便对弟子说:“我过去做官是为二老双亲,如今即使有万贯俸禄我又给谁呢?”从此就称病退出仕途,在父母墓旁建造房屋,耕田种地以自给,准备终老于此。宣和末年,别人
[] (10741138)
廖刚
  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
[] (10701143)
杨荣
  (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然而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有些文才,据《明史·艺文志》载,其著作有《训子编》一卷、《北征记》一卷、《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遗稿》十二卷。 建文二年(1400),杨荣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杨荣建议朱棣先谒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后即位,朱棣欣然采纳。朱棣即位后,从翰林院中
[] 明朝首辅 (13711440)
练氏夫人练寯
  练氏夫人,练寯,浦城练湖人,(872~952年)。嫁与章仔钧为妻。唐天祐年间(904~907年),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名,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急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可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次年到福州为闽王,改大殷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南唐乘王延政初定福州,派查文徽率兵攻打建州
[] 浦城之母 (873952)
杨徽之
  杨徽之,字仲猷,福建浦城人,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生。自幼刻苦勤学。当时,同邑前辈江为、江文蔚是江南诗赋名家,杨徽之事以师礼,久后,便与之齐名并著。20多岁时,杨徽之就学于浔阳庐山学舍。后潜行绕道,赴中原后周王朝应举。翰林学士窦仪和枢密直学士王朴等见其文章,都叹为奇才。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杨徽之登进士甲科,被礼部擢置“殊等”16名内上奏。周世宗柴荣命近臣复核,只有杨徽之等4人中选,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秘阁校理,后升著作佐郎、右拾遗。深受宰相范质器重,学士窦俨推荐其-礼乐书。宋太祖赵匡胤禅代登位之初,知杨徽之于前朝曾讥议他,将欲加害,因其弟赵光义(太宗)力保而得免,贬出为唐州方城监
[] 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 (9211000)
吴育
  吴育字春卿,浦城人,生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吴育少时勤奋好学,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等县。宋宗室有一支子孙多葬襄城,派有宦官管理,每因祭、葬事骚扰百姓。吴育奏请朝廷规定,以后祭葬所需,均由官府给费,不得扰民。宦官往往夜间叩门,要县衙派给牛车,多被吴育拒绝。此后,宗室子弟外出打猎游乐,不敢侵害百姓。景祐元年(1034年),吴育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试,取入三等。擢为著作郎,直集贤院,出为苏州通判。还朝后,派知太常礼院。宝元元年(1038年),为右正言,改任三司判官和盐铁判官。旋复任右正言。时值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宰相张士逊主张出兵讨伐
[] (1004~?)
上官均
  上官均(1038~1115),字彦衡,邵武人。宋熙宁三年(1070)举进士,授大理评事,任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元丰年间(1078~1085)授监察御史里行。适逢法官窦莘等审判相州(河北临漳)富人之子杀人免于死刑一案,莘等因受贿流言而下狱。当时尚书右仆射蔡确使用险吏,对莘等滥施酷刑,没人敢替莘伸张正义。上官均虽由蔡确推荐为御史,但仍上 书朝廷反对蔡确做法,为莘鸣冤,竟被贬知光泽(福建)。以后莘等冤案大白,“天下服其(指上官均)持平”。上官均到光泽后,便焚神像、驱淫巫,创建义社,政绩斐然。元祐初(约1086),再任监察御史。有人提出以诗赋取士,废除经义,上官均认为这是舍本求末,经他力争没有废除
[] (10381115)
袁枢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建瓯市)人,宋绍兴元年(1131年)生。袁枢5岁入乡塾读书,8岁时,曾在屏间题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表现其童稚时的天赋和非凡抱负。绍兴十七年(1147年),袁枢到临安(今杭州)入太学。学习勤奋,曾参加国子监考试,所写《修身为弓赋》,深得太学录周必大和刘珙的赏识。袁枢在太学共9年,业满后离开。隆兴元年(1163年),袁枢参加礼部考试,获词赋第一,登进士第,授温州判官。不久,调任福建路兴化军教授。为人刚毅正直,忠君忧国。乾道七年(1171年),任礼部试官、太学录时,曾连上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
[] (11311205)
章得象
  章得象(公元978年—公元1048年),字希言,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历大理评事,玉山县县令,大理寺丞等。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早年经历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章得象出生于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士族,长而好学,容貌俊美,为人庄重。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历任大理评事,玉山县令,大理寺丞等职。 进入仕途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
[春秋战国] 宋朝宰相 (9781048)
祝穆
  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洙(一二二一~?)父。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祝穆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20岁,朱熹命黄干为他举行冠礼。乾道初,祝穆与其弟一起随朱熹到建阳云谷晦庵就读,受黄干、蔡元定教诲。他嗜书,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这为他晚年著述积累丰富资料和感性知识。晚年卜居建阳县麻沙水南,名其庐“南溪樟隐”,集朱熹生前手迹,匾于厅堂楣额。在厅右小屋取朱熹生前所书“岁寒”二大字,以表古樟之雅。与隐庐相对,又筑小楼四楹,取张南轩所书“藏书楼”三大字,揭匾楼
[]
范汝为
  范汝为瓯宁(今建瓯市)人。生年不详,盐贩家庭出身,粗知文书。建炎三年(1129年)春,御营前军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为逼高宗逊位,发动政变,事败后领兵退入建州。各路官军入境追击,到处烧杀劫掠,百姓-迁徙-。宋军擒获苗傅、刘正彦去后,建州发生灾荒,斗米千钱,饥民遍野,官府不加怜恤,反而横加鞭笞逼迫。范汝为平素仗义执言,同情贫苦农民,目睹官吏凶暴和饥民惨状,遂于四年(1130年)七月在瓯宁县源峒揭竿起义,附近饥民纷起响应,高宗命统制李捧领兵三千与福建安抚使程迈合兵“进剿”,也被义军打得大败,李捧只身遁逃。同年十一月,范汝为攻破建阳县城,高宗又命神武副统制辛企宗领兵1万进讨。辛企宗入闽后,见义军势盛
[] (?~1132)
李侗
  李侗,字愿中,剑浦县(今南平市)人,宋元祐八年(1093年)生。李侗自幼颖悟,在家庭影响下,少习举子业,曾“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20岁,在乡校读书时就很有名声。不久,听说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于杨时,便决心放弃举子业,专心求道。政和六年(1116年),入罗从彦之门,罗从彦授以“《春秋》、《中庸》、《语》、《孟》之说”,李侗“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讲诵之余,效法罗从彦,终日-,体会“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天下之理“莫不该摄洞贯,以次融释,而各有条理。”罗从彦对李侗很满意,认为“愿中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政和七年(1117年),李侗退居
[] 南剑三先生 (10931163)
刘韐
  刘韐(1060~1127),字仲偃,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人。北宋绍圣元年(1094)考中进士,历任江西丰城县尉、秦州陇城县令。崇宁二年(1103)王厚镇守熙州,任他为狄道县令,提举陕西平货司。当时,宋军驻扎在河、湟,当地人民由于饥荒,日食不继,刘韐以金银布匹向当地酋长换取粮食,赈济饥民。后调任陕西转运使,升中大夫集英殿修撰。西夏攻甘肃震武,刘韐代理使臣到达鄜延(今延安),与守将共议出奇兵攻之,震武解围,迫使西夏纳贡谢罪。众人以为其中有诈,主张不允西夏的要求。刘韐分析说,多年战乱,中原都支持不了,何况西夏!他怕我朝反击,因而纳贡谢罪,情节是真实的。但西夏却逾期不来纳贡,诸将认为西夏真的是在行
[] (10601127)
陈诲
  陈诲生年不详,建州(今建瓯)人。生数月,矫健能驰走,父惊异,取名“阿铁”。长大后,事王延政,为将。南唐攻建州,诲数出挑战,被擒。将斩,已解衣伏地,忽脱身绝驰,追者数十百人莫能及。及自归查文徽,文徽骇异,用为战棹指挥使,领故部曲从攻福州。冯延鲁败走,诸营皆溃,死者万计。诲独殿后,收所弃金帛20万以归。潘承祐亦荐之,文徽镇建州,诲为剑州刺史。听间谍都说吴越戍兵弃福州,文徽贪功,率诲攻福州吴越兵,诲以战船入闽江,时值春雨,江水暴涨,一夕700里抵城下。吴越遣兵来救,战于闽江,诲素善水,潜入江,凿吴越楼船,吴越兵惊溃,遂击败之。获其将马先进、叶仁安、郑彦华,得知福州未尝有变,而文徽传令入城,诲劝不可速
[五代十国] (?~962)
全部南平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