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名人录
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国内抗战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 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19041942)
徐勣
  2004年下半年,在南陵县家发镇徐家桥村发现了一本颇具史料价值的宗谱——《徐氏绩修宗谱》。这本宗谱成书于民国32年(1943年),书面虽因年代的历远有部分破损,但内页却完好无损,勅命、祖像、宗祠图、宗礼图、名宦、科甲、贡生、国学等内容资料丰富,生动详实。无论是版本、体例,还是内容、资料,都在谱学研究中显得弥足珍贵。其中,它保存了北宋徽宗给徐氏族人徐勣的两道圣旨,南宋高宗赐给徐勣孙子徐陵任吏部尚书的一道圣旨,它还记载了徐勣是在熙宁六年(1073年)考中进士的,当时是一甲榜眼及第,并记载了徐勣的生卒年月,即公元1055年至1134年,这些都弥补了史书的记载。据《徐氏绩修宗谱序》记述:“陵阳徐氏,江
[]
卢仲农
  卢仲农(1877—1942年),名光浩,安徽无为县人。其父卢乐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清光绪年间曾被授予县“孝廉方正”,后出任县首届劝学所所长。母朱氏,出身书香门第,读书识理,后为芜湖二女中创始人之一。兄光模,字伯荪,早年东渡日本,在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归国后,一直在芜湖从事革命和教育工作。卢仲农原配夫人陈氏,生一女名琦,不久病逝,后续桐城潘赞化之姊为妻。在卢仲农的支持下,潘创办了无为最早的女子小学,并担任校长多年,为无为妇女接受新教育寻求解放作出了不少有益贡献。创办公学 救国拯民卢仲农家学渊源,幼年即有志于学。他青年时代因痛感清廷腐败,国事日非,在反清革命思潮影响下,决心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8
(18771942)
赵企
  赵企字循道,南陵(今属安徽)人。宋神宗时进士,仕至礼部员外郎。大观年间,为绩溪令。宣和初,通判台州。仕至礼部员外郎。事迹散见于《宋诗纪事》卷三八、《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企“以长短句词得名,所为诗亦工,恨不多见”(《高斋诗话》)。《全宋词》录其词二首。《南陵县志·人物志》称他“材藻华赡,风度洒落,为时所推”。他能诗善词,尤工词。据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记载:大观年间,赵企以长短句显,“遂用为显官,俾以应制”。适逢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南丹纳土臣服,他为此献词一首,以示庆贺,词中写道:“闻道南丹风土美,流出溅溅五溪水。”朝中大臣颇为欣赏。宋人诗话笔记《苕溪渔隐丛话》的作者胡仔是绩溪人,因而搜辑了不少
[] 宋朝词人
戴复东
  戴复东(1928.4.25-2018.2.25)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19282018)
赵自然
  赵自然,太平繁昌人,家荻港旁,以鬻茗为业,本名王九。始十三,疾甚,父抱诣青华观,许为道士。后梦一人状貌魁伟,纶巾素袍,鬓发班白,自云姓阴,引之登高山,谓曰:“汝有道气,吾将教汝辟谷之法。”乃出青柏枝令啖,梦中食之。及觉,遂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惟生果清泉而已。岁余,复梦向见老人教以篆书数百字,寤悉能记。写以示人,皆不能识。或云:“此非篆也,乃道家符箓耳。”尝为《元道歌》,言修练之要。知州王洞表其事,太宗召赴阙,亲问之,赐道士服,改名自然,赉钱三十万。月余遣还,住青华观。后因病,饮食如故。大中祥符二年,诏曰:“如闻自然颇精修养之术。”委发转使杨覃访其行迹,命内侍武永全召至阙下,屡得对,
[]
刘拯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人。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知常熟县有善政。元丰中,为监察御史,历江东、淮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刑狱。绍圣初,复为御史。徽宗立,黜知濠州,改广州,加宝文阁待制,以吏部侍郎召还。因坐侍御史洪彦升案论罪削职,提举鸿庆宫。卒。(传见《宋史、列传》和《南陵县志、人物志、名臣》。)刘拯墓旧志载:“南陵梅根乡藕池之阳父茔之侧”。按此墓久已失考。1977年刘士安墓于今籍山镇长乐村被发现,墓早年曾被盗,经清理,出土铜印一方。文曰“清白世家”。又有墓志一盒,盖镌文曰:“宋故左通直郎致仕刘公墓铭”。内载“宋故左通直郎致仕刘君墓志铭并序。左朝散郎充龙图待制知越州、军州事,充两浙东路
[]
焦蹈
  焦蹈精通经史百家,曾四次在州郡的考试中名列第一,然而在省试中却连连失利。元丰八年(1085),由户部尚书权知贡举,举子们都住在贡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时,火灾起,陈之方、马希孟皆焚死。其后择地另考,焦蹈夺魁。当时,神宗刚刚去世,哲宗即位,没有举行殿试,省元就成了状元,焦蹈也因此名冠“三元”。曾有谚语:“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据传:姑苏有一盲者,能揣骨听声,为人算命。发榜之日,盲者嗟惋不已,有人询问焦蹈之命,并问仕途如何。盲者答:“不能食禄,安问官职也?”众人皆惊曰:“已为大魁,安得无官职,盲者之言必谬。”不久,自京师来人道:“揭榜六日后,焦蹈死矣。”
[] 文状元
王之道
  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宋无为县人。宣和六年(1124),与兄之义、弟之深,同中进士。始任西扬县丞,任满归里,后任京官,力主抗金。晚年升任枢密使太师,被封为魏国公。著《相山文集》二十六卷、《相山词》一卷。
[] 宋朝词人
王莹
  王莹(1913~1974),原名喻志华,又名-勤,芜湖市人。父亲喻友仁,在南京亚细亚洋行任职。母亲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王莹受母亲影响,从小爱唱民歌,曾跟街道上盲人戏班子里的人学了不少民歌,经常为同学和亲友表演。王莹9 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后,王莹被送到教会修道院中学住读,11 岁时又被卖给芜湖开帽店的薛家做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婆母的折磨,两年后逃到长沙,由舅母王氏收养,改名-勤,14 岁进入湘雅医院护校学习。在湘雅护校时,她极爱阅读文艺作品,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当时,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湖广一带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王莹也与进步同学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7 年(1
(19131974)
张乔
  张 乔(约825-890),南陵人,晚唐以擅长律诗著称。少与许棠受业于尚书薛能门下。咸通年间,与许棠、俞坦之、剧燕、任涛、张蠙、郑谷、李栖远、李昌符等被合称“咸通十哲”(又称“芳林十哲”);与许棠、张蠙、周繇三人号为“九华四俊”。咸通十二年(871年)乔与宣城许棠同赴京兆府参试。主考李频以棠久困考场,首荐之,故棠中进士而乔名落孙山。乔在《送许棠及第归》一诗中写道:“傍人贺及第,独自却沾襟”。其师薛能以诗怜乔曰:“何事尽参差,惜哉吾子诗”。乾符四年(877年),黄巢起义军在南陵大败唐军。乔罢举遂隐居九华山,与伍乔、顾云、殷文圭、杜荀鹤、许棠辈互相题咏,栖老山林。终其一生未中进士,今存诗二卷,载
[] 唐朝诗人,咸通十哲 (825890)
陈友琴
  陈友琴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生于南陵县城关的一个中医世家,1996年以94岁高龄病故。称得上是一位世纪老人。先生前半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后半生则为古典文学呕心沥血。1990年荣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陈友琴先生离开教育岗位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的教学在学生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先生三十年代执教的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和四十年代执教的浙江省立衢州中学,在2002年适逢百年校庆时,两所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的校刊上开辟专栏刊载专文纪念先生。称赞他的教学和为人。先生在中学里教的是语文(当时称国文)和历史,教学中旁征博
汪越
  汪越是南陵县清代康熙时的学者,字季超,一字师退,号大农山人。举人出身。他一生勤于治学,著述较多,据民国版《南陵县志》及《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有《读史记十表》、《毛诗集略》、《绿影草堂集》、《唐诗十哲分编》、《二楼小志》等。此外,他还整编过盛于斯的诗文,为其《休庵影语》撰写了跋文。汪越家境贫寒,身体孱弱多病,但笃志于学,潜心攻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不但精通史学,在经学、文学上造诣也都很深。他评选古文,能“钩元提要”、“多前人所未发者”。他自己写的诗文,充分显示出他淡泊宁静的胸怀和渊博的学识,当时,许多读书人都争着学习和仿效。汪越毕生治学,垂老犹孜孜不懈,除了著书立说,还谆谆教诲好学的青年,为他们
[]
戴凌洲
  戴凌洲,名寿,字佳仁。原名霖周,后改凌洲,号蒋溪散人,南陵县九连蒋塘戴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44年)卒于1953年,享年七十岁。戴凌洲自幼天资聪颖,深得父母的钟爱和老师、长辈的赞许。民国初年,科举制度废除,他考入了省高等学府¬——第五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庆),由于他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成为该校的高才生。毕业后被推荐到盱眙县任县长,并历任省府民政厅第一科长、秘书、代理厅长,灵壁县县长和省海关督办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回母校省立第五师范任校长。辞官回乡后任南陵中学校长,南陵文选会主任。妙笔生花隆阜一绝戴凌洲自幼好学,尤其酷爱书法,五岁起就练执笔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愈益严谨,练字时身驱
汪道馀
  汪道馀(1898—1953年),出生在南陵垄上汪村(今工山镇山峰村)人。家境贫寒,幼时进私塾,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不久,汪道馀因聚众抗议学校当局阻挠学生参加爱国-,被校方开除,遂转入安庆第二模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圣保罗学校,约半年汪道馀只身进京,入私立中国大学预科。翌年,进本科攻读政治学。民国8年(1919年),经黄龙、熊以谦(中-员,后均在广州牺牲)介绍,汪道馀加入国民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行列。民国13年,冯玉祥在北京发起了讨吴(佩孚)倒曹(锟)运动,汪道馀投笔从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学生队队长。“五卅”惨案后,他积极参加-,先后在北平及察、绥等地组织-、罢市斗争。次年
(18981953)
黄纬禄
  黄纬禄,“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1916年12月出生,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岁。黄纬禄同志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他突出体现了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自
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 (19162011)
宋士英
  宋士英,又名俊生,字敬德,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宋家庙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幼年丧父,家境日渐不支。10岁以前,他常协助兄长沛生捕鱼,以补家用,曾因划船而累得吐血。其祖父见之不忍,又看他天资聪慧,便让他就读于家乡私塾。宋士英深知家庭供他读书不易,所以学习格外刻苦,几年之后,便考进了无为县城内的兢存学校。中途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数次,但他总是设法自修补课而跟上原班,并在班上始终保持优异成绩,常受到老师的夸奖。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许多进步书籍、刊物像春风一样吹进无为县城。同时,一些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也常回到家乡宣传、演讲。因此,兢存学校的师生们也开始受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宋士英在兢存
革命烈士 (19051930)
卢强
  卢强,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1936年5月19日生于安徽无为。1959年和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1985年至1986年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1988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5年日本KIT客座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2003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0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担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卢强教授是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邨,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芜湖人。其父钱聚仁为钟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继入安徽公学附小,后到省立商业学校就读,该校停办后改入芜湖圣雅阁中学,后转入萃文中学,民国7 年(1918 年)考取芜湖邮政局邮务生,年终辞职。民国9 年初赴上海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文,并参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日刊”。在沪结识邹恩润(韬奋)、周剑云等,暑期回乡结识刘希平、高语罕。民国9 年冬,阿英退学返芜,后在合肥、宣城等地任语文教师,写作《义冢》等短篇小说。民国14 年
(19001977)
全部芜湖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