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人录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
[]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南粤先贤 (9991062)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生平详述周瑜像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高大英俊
[三国] 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十七史百将传 (175210)
杨行密
   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时吴国建立者。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杨行密应召入伍,后被唐兵俘获。庐州刺使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遂被庐州府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期满回到庐州,都将要他再次出戍。行前问其还缺什么,杨行密愤然说:“惟少公头尔!”随即将其斩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为虓勇无行者”,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使。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其势力向
[] 五代时吴国建立者 (852905)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李鸿章在职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在签完《辛丑条约》后吐血不已,最终病死,谥号文忠,追赠太傅。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0,故民间又称“
[]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8231901)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安徽省巢县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一个清苦家庭。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备补兵、警察。1911年武昌起义后到上海参加学生军。1912年入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期满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1916年毕业后分派到安徽“安武军”中当见习生,后去广州投奔孙中山,参加了0运动。后任川军第三独立旅参谋长,协助桂军建立桂军军官学校。1924年底起,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副总队长、代理总队长兼任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与周恩来等中共党员来往密切,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北伐战争中任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革命军学兵团团长。蒋
(18901969)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在兄弟中最小,排行老六。刘铭传幼年曾染天花,脸上留有“陷斑”,同乡人叫他“六麻子”或“幺麻子”。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刘惠人称“刘老好”。有一次,有个偷伐刘家树木的贼被捉住,刘惠为了息事宁人,一边设宴款待捉贼者,一边偷偷放走了伐木贼。刘铭传的性格里却似乎没有多少父母的基因。据说他二目如电,说话嗓门很大,同年龄的伙伴都怕他。后来上了私塾
[] 台湾省首任巡抚 (18361896)
廖永忠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县(今安徽巢湖)人,楚国公廖永安之弟,明朝开国将领,爵至德庆侯,后因逾制被明太祖赐死,明安宗追封庆国公。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取得夔州之战胜利,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并在《平蜀文》书“傅一廖二”之语,盛赞廖永忠功勋。 明建国勋臣。任征南副将军,会汤和入闽。略定闽中诸郡、破执陈友定。 廖永忠,巢人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
[] 明朝开国功臣 (13231375)
李克农
  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29年,李克农受党派遣与钱壮飞、胡底一起,打进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任特别党小组组长。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敌人企图利用顾顺章将我党中央在上海的机关一网打尽。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李克农得到钱壮飞派人送来的情报,设法报告了党中央,为保卫党中央和地下党组织的安
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 (18991962)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湖,生于河北青县兴济镇,清光绪十年(1884)随父到保定,自幼在保定东郊西康各庄村长大。少时家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保定五营当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后,曾与王金铭、施从云等在滦州举兵响应,失败后被革职,褫解保定。后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斗争,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此后历任第十一师师长及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任直军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18821948)
陈瑄
  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陈瑄早年曾参与明军平定西南的战争,历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等职。靖难之役时率水师归附明成祖,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平江伯。陈瑄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1403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后期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他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运河,功绩显赫。宣德八年(1433年),陈瑄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九岁。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号恭襄。早年经历陈瑄早年随父亲任职成都,因是武臣之子,得以舍人的身份随侍大将军蓝玉,深受器
[] (13651433)
周景
  周景(?—168年),字仲飨。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东汉名臣,东汉末年名将周瑜的堂祖父。曾与杨秉一同奏免-污吏五十余人,官至太尉。建宁元年(168)去世。后因拥立灵帝功劳,追封安阳乡侯。周景的著作有一篇《与尚书边韶议奏杨秉韦著》收录于《全后汉文》。好贤爱士周景最初被大将军梁冀征辟为掾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陈国相羊昌贪赃枉法、暴虐不堪,因此当周景带领官署巡行到梁国时,当地县功曹乔玄前往拜见周景,请求任命自己为陈国从事,以终究羊昌的罪恶,周景认为他意气豪迈,于是同意了。乔玄到任后,逮捕羊昌的宾客,仔细核实羊昌的罪行。但羊昌一向依附梁冀,于是梁冀派人传话给周景,要求他召回乔玄,周景碍于梁冀是自
[] (?~168)
杨察
  其先祖曾随唐僖宗入蜀,居成都。祖杨钧曾在庐州为官。杨察仪表堂堂。年幼丧父,七岁时才能说话,母亲知书达理,亲自教他读书识字。杨察及第后官授宿州通判。迁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出知颍、寿二州,回朝担任开封府推官,判三司盐铁、修起居注,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地方-认为杨察太年青,找别人替换了他。但他一一例举了官场腐败的表现,众人开始对他另眼看待,杨察任职时,把检举官吏枉法当作重要任务。引起别人议论,杨察说:“按察的职务本该如此,如果只是捡拾剩余的贡物,那是一般官吏都能办到的事,何必要我出马呢!”不久任命他为右正言、知制诰,负责礼部贡举。当时有人请求废除有司糊名考试,改变考试文体,沿袭唐朝考试制度。杨察说
[]
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别名丁先达、丁禹廷,清末北洋海军提督,是抗击日本的民族英雄。丁汝昌任职期间曾参与镇压捻军;出兵朝鲜,使日本干涉朝鲜计划落空。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之战中,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在舰内的过道中鼓励士气,“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后被诬陷“通敌误国”,威海战败后,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人物生平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
[] (18361895)
徐子苓
  徐子苓(1812~1876),清末安徽合肥人。 字叔伟,一字西叔,号毅甫,晚号龙泉老牧,晚年又自署龙泉老牧,默道人、南阳子,曾被选授和州学正,分修《安徽通志》,后归隐巢湖之滨(肥东县)龙泉山下。著有《敦艮吉斋诗存》等。是李鸿章启蒙老师之一。徐子苓与王尚辰、朱景昭并称“庐州三怪”。道光15 年 (1835年 )举人。为姚莹门生,工诗古文词,为曾国藩、江忠源、刘铭传所赏。兼通医、卜、相人之术,以鬻文游公卿间,性介特有能名。晚岁,选授和州学正,闻学师争诸生贽金,曰:“是尚可为耶?”迳走不顾。子苓诗为谭献所称,尝选其诗与同邑戴家麟、王尚辰所作为《合肥三家诗》。著有《敦艮吉斋诗文存》《劫余小录》,行于世
[] 晚清“庐州三怪” (18121876)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汉族,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六安县太平集(今肥西县金桥乡)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于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镇压捻军有功,官淮军统领,领兵在外,父段从文在家务农,以租地耕种为生,母亲范氏。 1869年初,段从文为避刘姓土豪报复(土豪刘楠、刘枢横行乡里,段佩仗义诛杀,遂结下仇怨),举家搬迁到寿州炎刘庙。1870年,段佩回乡探亲,决定迁至合肥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农村定居,购置
民国十大军阀,北洋三杰 (18651936)
王尚辰
  王尚辰(1826—1902) ,安徽合肥人,字伯垣,一说字北垣,号谦斋。 后人多称其王谦斋,别号五峰、木鸡老人、遗园老人。王谦斋是同治年间的贡生,官至翰林院典籍(晋五品官的虚衔)。著有《谦斋诗集》,诗作千首,另有《遗园诗余》一卷。为清末合肥诗坛之耆硕。王尚辰,安徽合肥人,官翰林院典簿。年三十余,为诗近万首,汤贻汾叹为奇才。与徐子苓齐名,又与徐子苓、朱景昭有“三怪”之目。《皖诗玉屑》中说,庐州三怪,怪有怪的不同:徐子苓孤僻,朱景昭孤傲,而王谦斋放荡。其尝游诸帅戎幕,咸丰十一年(1861年),入蒙城说降苗沛霖。五十而后,脱略公卿,以排行居五,人呼为“五疯”。跌宕奇气,一寓于诗,取法杜甫,兼宗王、孟
[] 晚清“庐州三怪” (18261902)
刘秉璋
  刘秉璋(1826~1905),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胸怀大志,青年中举成名,由翰林院编修而入军幕,投笔从戎,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战争期间,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尊严。督蜀十年,勤政廉洁,用竹笼古法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在“成都教案”中维护民族利益,清廷罢其职。一生谈泊名利,却十分重视教育,为家乡捐建了三乐堂书院、南京庐江试馆,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材。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 年),太平军占据江宁,刘秉璋随钦差大臣张芾军至皖南,常为其筹划进剿之策,深得李鸿章赞赏。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镇压太平军时,即奏调刘秉璋于帐下。刘
[] 晚清重臣,淮军名将 (18261905)
孙立人
  孙立人(1899~1990),字仲伦,出生于庐江县金牛乡山南村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民国元年(1912 年)随父母旅居北平就学。民国7 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民国13年官费赴美留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孙立人留学期间,目睹欧美各国在军事上竞相坚甲利兵,争夺霸权,而中国备受列强蹂躏的情形,深感报国之道在于强兵,遂放弃学习土木工程,考入著名的西点军校,接受严格的西方军事教育。由于受盛行西方军事领域的“武器决定论”影响,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运用先进杀伤力大的火器及各类军事机械、车辆、坦克等专业上。他在西点还与后来成为美国名将的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史迪威等校友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19001990)
吴长庆
  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父吴廷香,由优贡就选教职。其子吴保初,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被人称为“清末四公子”。太平-战安徽,吴廷香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 年),战死庐江,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五年,吴长庆袭职,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庐江团练。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咸丰七年八月,会合诸军攻克太平军要地桃溪镇,击退上派太平军援军,毁太平军30 余垒,升守备。十一月,安徽巡抚翁同书令其创办合肥东乡团练,以保合肥。翁同书因其护城效力,赏戴蓝翎。咸丰十年,大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于华子岗,功加都司衔,赏换花翎
[] 清著名淮军将领 (18291884)
全部合肥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