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4年出生的名人介绍(6)
51、陆佑楣
  陆佑楣(1934.1.7-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生于上海市,1956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结构与水力发电专业。曾任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现为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组织了刘家峡、盐锅峡、石泉、安康、龙羊峡等水电工程的建设。1984年至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52、杨通胜
  杨通胜,男,苗族,1934年生于黄平。1956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民语班学习苗文,1958年分配到施秉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贵州少数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原政协施秉县委员会副主席,中学高级教师,贵州省著名的苗文专家。 主要成就有:出版了《开亲歌》、《初中古文苗译》;发表学术刊物《普通中学双语教学初探》、《方言教学是通向标准音的捷径――苗文教学点滴体会》等十多万字
53、王思敬
  王思敬(1934.12.27-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54、陈毓川
  陈毓川(1934.12.7- )矿床地质专家。浙江省平湖市人(原籍宁波)。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工业大学。国土资源部研究员,历任原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系统、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带地质,为指导找矿及总结成矿规律作出了贡献;深入研究宁芜、庐枞、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55、何毓琦
  何毓琦;(Yu-Chi;Ho),控制论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3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1969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1969年至今,任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应用数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
中国科学院院士
56、叶奇蓁
  叶奇蓁(1934.9.16- )能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专家,1934年9月16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浙江省海宁市,1955年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1960年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专家委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专家咨询委委员,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能源局专家咨询委委员核电科学发展咨询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57、陈联寿
  陈联寿(1934.3.14- )大气科学专家。祖籍福建惠安,出生于浙江定海。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2-84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大气科学系从事热带气旋研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长期以来他对台风做了系统性和开拓性研究并长期从事和负责全国范围天气预报和警报的制作和发布;主持、设计并合作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58、张乃通
  张乃通(1934.7.17-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6-1958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任助教);1958年8月回哈工大无线电系任教至今。现任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所名誉所长、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他奠定了航天部哈工大通信教学、科研的技术基础;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他主持研制成国产化的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9342017)
59、金翔龙
  金翔龙(1934.11.29- )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我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开辟学科的新方向和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浅海海底油气勘探的起步,并率先开展我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60、潘承洞
  潘承洞,数学家 1934年5月26日生于江苏苏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1年该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12月27日逝世。 曾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兼数学研究所所长。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得到关于算术数列中最小素数的上界定量估计。在从事哥德-猜想的研究中,首先确定命题{1,C}中C的具体数值,证明了命题{1,5}和{1,4}成立,为后来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