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2年出生的名人介绍(5)
41、徐如人
  徐如人,无机化学家 1932年3月16日生于浙江上虞。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几十年来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微孔晶体化学与分子工程学以及水热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的确定,晶化动力学模型与转晶机制的提出,多系列新型微孔晶体的开发,特别是对新型开放骨架Alpo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42、宋家树
  宋家树,金属物理学家。籍贯安徽舒城。1932年3月21日生于湖南长沙。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50年代从事高温合金及金属强度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之后,在特种核材料应用研究这一科技领域中进行了长期的开创性的研究,有不少创造发明。曾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关键部件技术的攻关,为发展我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43、蔡其巩
  蔡其巩,金属物理与断裂力学专家。原籍福建泉州,1932年8月生于印尼泗水。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冶金工业局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结构和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0年代末,首先在国内引进了线弹性断裂力学,促进了壳体用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试制成功。70年代初,从事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把J积分理论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44、李乐民
  李乐民(1932.5.28- )通信技术专家。浙江省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从事通信技术领域科研教学50余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为多项工程研制了数字传输关键设备。70年代初负责研制成功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解决自适应均衡关键技术。80年代初起,对数字通信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研究有创造性贡献,提出抗窄带干扰新理论与技术。80年代中以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45、陆埮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 1932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常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曾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科研和教学。在伽玛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最早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2014)
46、王育竹
  王育竹, 量子光学专家。1932年2月29日生于河北正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0年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国原子频标开拓者之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率先开展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将光频移效应用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朱兆良
  朱兆良,土壤学家。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原籍浙江奉化。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及其因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在氮肥去向研究中,发现我国农田中氮肥利用率偏低、损失率偏高,明确了变幅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主要稻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周俊
  周俊,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1932年2月5日生于江苏东台。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十年来,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蓣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乌头属及石竹科9属的酚类、萜类、甾体、生物碱和环肽的植物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296个,其中新类型5个。系统开展了药用植物水溶性成分配糖体的研究。发现中药白薇中存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郑光美
  郑光美,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1932年11月30日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原籍北京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动物生态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鸟类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活史对策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首次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3S技术对雉类的栖息地选择、领域、活动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
50、戚正武
  戚正武,生物化学家。1932年4月1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苏联医学科学院莫斯科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蛋白质、活性多肽、尤其是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系统研究了三种不同家族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其中慈菇抑制剂为首先发现的新抑制剂家族,成为国际上研究蛋白酶抑制剂的重要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