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7年出生的名人介绍
1、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
清朝大臣(16171684)
2、黄梧
  黄梧(1617~1673),字君宣,平和县高坑(今国强)霄岭人,少时机智勇敢,好舞枪弄棒,结交朋友,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在平和县衙当差役。清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明。是时,黄梧虽为差役,但他“饶智勇,喜任侠”,久有投郑之心。不久,他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往投郑军。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赏银200两。黄梧归郑后戮力征战,
(16171673)
3、陈泽
  陈泽(1617~1674年),字濯源,海澄县霞寮社人。明末,清兵南下,沿路烧杀抢掠,他与同乡一群青年农民投奔郑成功。陈泽每与清军交战,都一马当先,屡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信武营统领。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清廷派浙、闽总督陈锦带兵数万,驻扎同安;又调潮州和汀州诸军,企图三面夹攻,消灭郑成功在龙溪、海澄的主力。郑成功派甘辉防守于江东一带,自己则和陈泽从厦门暗渡埋伏于龙池岩。十三日早上,清军围攻白礁
(16171674)
4、张九徵
  张九徵(1617—1684),字公选,丹徒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中举人,四年成进士,后在吏部行人司、文选司、验封司任行人、主事、郎中等职。清康熙初(1662),以河南按察佥事身份,视察学政,成绩卓异,按例应得提升,但他归里不再做官,在镇江致力于慈善事业。东乡地瘦土薄,有的不能耕种,而官府按亩征收粮食,农民不堪负担。九征向督抚力陈实情,得免田税数以万计。县内东南地区连年灾荒,瘟疫流行,九征煮粥
(16171684)
5、余缙
  余缙(1617—1688),字仲绅,号浣公,诸暨高湖人。父元文,为当地名儒。缙幼时就读乡塾,文笔优长,闻魏忠贤乱政,作弹劾文,塾师惊叹,赞为才子。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初授封丘知县。时荒地遍野,朝议兴屯田,募民开垦。初民无不乐从,及征租,反高过熟田,致使已耕之地,复又荒芜,乃致以荒地应征之粮摊派于熟地之上,百姓困苦不堪。恰遇总督李荫祖巡视封丘,便导引总督至旷野,使其目睹饥民裸跣毛食之惨状,
(16171688)
6、方应祷
  方应祷(1617~1702),原名应祧,字彦特,号维城。惠城镇南美村人。十岁丧父,依母勤读经书。入学后,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清顺治十四年(1657)中第五十三名举人。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四川重庆府南川县知县。到任时,见该县村庄一片荒凉,人民生活贫困,而又粮赋紧逼,悲惨至极。遂为之呈请各级上司减免粮赋,减轻徭役,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不久该县瘴毒流行,人心惶惶,一些-僧人乘机造谣破坏。他及时严惩
(16171702)
7、阿旺罗桑嘉措
  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 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即赖五世。西藏琼结人。9岁从班禅四世罗桑曲出家。明崇祯十五年(1642)与班禅四世会同漠西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领袖顾始汗共同遣使赴盛京(今辽宁沈阳),与清朝通好。当年他与班禅四世招引顾始汗攻灭与黄教为敌的噶举派(白教)法王和掌握西藏实权的农奴主藏巴汗,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被尊为宗教领袖,以西藏地方赋税收入作为“供养”。此后,遂凭借强大的
(16171682)
8、刘楗
  刘楗(1617-1679),大城县北赵扶人。历任户部给事中、福建副考官、山西河东道副使、河南盐驿道参议、湖广提刑按察使、湖广省右布政使。康熙二年出任江西布政使。吴三桂叛乱,他措饷供兵,事办而民不扰。十四年授太常寺卿。十六年为大理寺卿。十七年为左副都御史。刘楗上疏道:自吴三桂叛乱后,军需纷繁,法纪松弛,腐败无人举劾。应加强吏治,安置百姓,平息盗贼。凡经保举的各官,如果贪赃枉法,一律严查,不能偏袒。康
(16171679)
9、王瑞伯
  王瑞伯(1617—1669),原名征南,又名来咸,字瑞伯,以字行,鄞县人。祖居县城灵桥门外,8岁随家迁居宝幢同岙村(今属五乡镇),与武当派拳师单思南邻居,后拜单为师。数年后,得其传。又游武夷山,投原少林寺方丈碧眼禅师门下学技五载,功更精。一度任镖局镖头,在江浙海面保解饷银。中年在宁波设帐授徒,兼治跌打损伤诸症,秘方尤效。平生行侠好义,替人除歹0,不伤无辜。一人可搏击七八人,能徒手击败持刀营兵。能点
(16171669)
10、白羽宸
  白羽宸(1617~1679) 字浩五。高杰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崇祯七年(1634),随父白慧元客居任丘。十一年(1638)父抗清阵亡,羽宸在积尸中寻得骨骸,扶柩归葬。十五年(1642)荫入太学。清朝建立,其“躬身山野,终身不仕”。晚年,潜心钻研医学,救死扶伤,著有《医理》20卷;并首纂《白氏族谱》。清康熙十八年(1679)逝世。长子白玠,有传。三子白璟,字景玉,亦深通歧黄,每遇奇
(1617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