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当时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后来秦国察觉到韩国的用意,欲杀郑国。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遂说服了秦国,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
下一名人:王福庵郑姓名人堂
- 郑天钦 (1912~2013)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人
- 郑跃文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人
- 郑家星 香港人
- 郑宗玉 (1908~1936)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人
- 郑自诊 (1920~1987)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人
- 郑贻矩
- 郑怀魁 (1563~1612)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人
- 郑其岳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人
- 郑湘畴 (1901~1980) 广西自治区贵港平南县人
- 郑魁山 (1918~2010) 河北省保定市安国人
- 郑元庆 (1660~?) 浙江省湖州人
- 郑长和 (1892~1967) 海南省琼海人
- 郑若泉 浙江省湖州人
- 郑廷珍 (1883~1937)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
- 郑波 (1920~2011)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人
- 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