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元258年-319年,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张翰(约258—319),字季鹰,吴郡(今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出身江左望族,父亲是三国时吴国大鸿胪张俨。宋时,吴江
城北有座垂虹桥,桥不远处有一“三高祠”,这三位高士分别是范蠡、张翰、陆龟蒙。张翰能位列其中,是后人追慕叹赏他那潇洒的风神、充满灵气的艺术个性和由此演绎的弥漫着魏晋风度的千古佳话。吴国灭亡后,作为战败方的吴国贵族受到沉重打击。西晋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将江左著姓子弟召至京师,给予官职。随着华亭“二陆”的成功,一时间,江左望族子弟纷纷赴京——洛阳。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阳春三月,微风习习,杨柳依依,鸟雀啁啁,姑苏城内一片春意浓浓。这一天,张翰与众多好友夹杂在踏青游春的人流中,信步慢行在阊门外。一路之上,他们吟诗诵文,饮酒畅谈,修然得意,胜似闲庭信步。一行人,个个俊逸潇洒,尽显风流体态,引得行人频频回首。 突然,飘来一阵悠扬的琴声,众人驻足倾听,那琴声如泣如诉,令人荡气回肠。“广陵散!”张翰禁不住叫出了声,嵇中散已逝,还有何人能弹得如此绝妙的《广陵散》!循声望去,琴声发自一艘停泊在护城河的官船。张翰自幼学琴,曾遍访姑苏名家。他独自快步走向官船,只见一人正独坐船头操琴,那人相貌清奇,高冠峨带,衣袖飘飘,儒雅风流,见有人伫立船前,停琴抬头,四目相对,似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忙请张翰上船,入舱分宾主坐下。彼此互通名姓。原来此人是会稽名士贺循,是东吴大将贺齐之曾孙,父亲贺邵曾因上 书东吴末主孙皓而被用烧红的锯锯断头颅,他与张翰一样都是江左望族。这次是应陆机的推荐,赴京任职。两人谈琴论道,相见恨晚。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船要启航。贺循要与张翰告辞,张翰说:“我朋友顾荣在京为官,早想去洛阳会他。贺兄正好此去洛阳,能否搭船同去?”贺循大喜,正愁一路无知音,于是张翰不辞家人同船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