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柘城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月上报案卷,他往往哭泣流泪。他曾对人说:“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后汉书·虞诩列传》)?于是便让虞诩以“升卿”为字。
虞诩十二岁便能通习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见到他后,也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非诩不养”(《后汉书·虞诩列传》),国相这才作罢。后虞诩祖母去世,虞诩服孝期满,被征召到太尉李脩府中任郎中。 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羌人起兵,攻掠并凉,大将军邓骘认为军费太多,无法兼顾,想丢弃凉州,集中力量保守北边。于是便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后汉书·虞诩列传》)。与会的人也同意他的看法。 虞诩闻后,对李脩说:“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字,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喭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食侵淫而无限极。弃之非计。” 李脩认为他言之有理,说:“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
虞诩说:“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荅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后汉书·虞诩列传》)。
历史评价
马棱:“君儒者,当谋谟庙堂。“
孙程:”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
范晔:“①先零扰疆,邓、崔弃凉。诩、燮令图,再全金方。” ”②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杜预),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熠,功后成於外。”
张预:”孙子曰:‘强弱形也。’诩增灶示强,而羌不敢逼。又曰:‘形人而我无形。’诩贸易衣服,而羌不知其数是也。“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黄彭年:“韩信背水而结阵,虞诩增灶以惧贼,檀道济
量沙以全军,此不可穷也。”
蔡东藩:”①不经盘错不成材,功业都从患难来;试读升卿虞氏传,一回叹赏一惊猜。“ ”②虞诩为国宣猷,保全西土,邓骘反视若仇敌,徙治朝歌,非诩之智能平贼,则陷谋士于群贼之中,天下皆引以为戒,不敢复闻朝廷事矣。“ ”③一呼已破群羌胆,百变尤奇太守谋。“ ”④虞诩增灶,千古称奇,厥后之奇谋迭出,更见智能。自永初元年,羌人为乱,连扰至十余年,将士络绎,不绝于途,求一谋略如虞诩,不可再得,汉亦可谓无人,而诩之名乃益盛。谁谓白面书生,不可与语行军哉?“
轶事典故
盘根错节
出自《后汉纪·安帝纪一》:“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坚利,此乃吾立功之秋,怪吾子以此相劳也。”及《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形容纵横交错;密密麻麻。也比喻事物关系错综繁杂;难以处理。
后世地位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虞诩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