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式茶歇厅一角,放着一张中国古琴,一个盛装女子坐在琴前,低首轻抚,流水般的乐曲顷刻间洒满厅内――― 吧台、咖啡、小桌、高凳、沙发,在这欧式的茶歇厅的一角,醒目地放着一张中国古琴,一个盛装的女子坐在琴前,低首轻抚,流水般的乐曲便从她指尖淙淙地流淌出来,顷刻间洒满了厅内。 这是初次见到姚亮时的情景。来参加28届世遗会的代表多多少少都会注意到姚亮和她的古琴,古琴的魅力借助她精湛的琴艺散发出来,让人们领略到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层意境:宁静致远,天人合一。 姚亮自小生长在苏州,但已离家十余年,目前定居于深圳,此次因苏州市政府之邀而专程从深圳赶回家乡,只为了向世遗会的各国代表展示中国古琴这一中国最古老、深邃而空灵的艺术形式。 “文化沙漠”的心灵净土 40岁的姚亮已不算年轻,但一双的眸子却异常清亮。姚亮笑着说,这可能与她学的是古琴有关。 姚亮自小便酷爱民族音乐,十五六岁就弹得一手好琵琶。后来改学古琴,先后师承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和古琴世家吴兆基先生。从此古琴就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20余年来与琴无一日分离。 多年的潜心研习,使她终有所成,1992年在杭州古琴邀请赛上,姚亮获得优秀演奏奖。又是十余年下来,无论在演奏的风格和技巧上,她对乐曲的诠释都已显出独到之处。2003年11月,古琴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际,姚亮在家乡苏州成功地举办了“忆乡行”古琴独奏音乐会。古琴大师龚一先生对这位弟子的喜爱在以下这番评价中可见一斑:“她说自己‘并不聪明’,‘聪明’没有明确的标尺,但她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努力、刻苦。一堂课后,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发现她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姚亮自己的解释是:“我喜欢上古琴后,就会一直喜欢下去,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 姚亮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当初因古琴的传播面极其有限,家人曾对她一门心思只学古琴产生了担忧:“将来要没有饭吃的!”劝她改学其它,姚亮却执意不从。 若干年后,凭着这份执着与过人的毅力,这位柔弱的姑苏女子居然在有着“文化沙漠”之称的深圳,推广起既很讲究文化又还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古琴,开辟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到深圳的艰辛,姚亮记忆犹新:“开始时是很难,但我不管,只要有空,我还是练我的琴。练得很苦,一天要练6个小时。”
姚姓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