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便留给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司马谈生长受教育于汉王朝的文、景时代,据司马迁说,司马谈的学问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学天官于唐都”。唐都是汉代著名的观测星象的专家,所谓学天官,就是学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之学。其二是“受《易》于杨河”。杨河是汉初有名传《易》者之一。《易》是讲阴阳吉凶的,这和天文星象都有关系。其三是“习道论干黄子”。黄子便是黄生,他擅长黄老之术,曾和辕固在景帝面前辩论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的性质。黄生的议论正是代表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司马谈学习这些,为他以后作太史令打下基础。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是武帝新设的官职,掌管天时星历。“近乎卜祝之间”,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也是吏官历来的传统。由于责任心的驱使,在他临死的时候,拉着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他希望在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他以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乃是最大的孝道。他看到自孔子死后,至今四百多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所以内心十分惶惧不安,热切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未竟的大业。司马谈流传“下来的文章是《论六家要旨》一文。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加以论述。他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也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即所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而并不“纯任德教”(《汉书·元帝纪》)的思想。从而反映了汉武时代社会和统治思想复杂化的现实情况。其六家之说,不仅为后来司马迁给先秦诸子作传以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也为西汉末期名儒刘向、刘歆父子给先秦诸子分类奠定基础。司马姓名人堂
- 司马颖 (279~306)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恂 司马八达 河南焦作温县人
- 晋成帝司马衍 (321~342) 东晋第三位皇帝,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永祚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腾 (?~307)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师 (208~255)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颙 (?~306) 河间王 河南焦作温县人
- 晋惠帝司马衷 (259~306) 西晋第二位皇帝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恢 (283~284)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通 司马八达 河南焦作温县人
- 晋穆帝司马聃 (343~361) 东晋的第五位皇帝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轨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常山公主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遹 (278~300) 河南焦作温县人
- 司马干 (232~311) 河南焦作温县人
- 晋废帝司马奕 (342~386) 东晋的第七位皇帝 河南焦作温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