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0年-1980年]
吕振羽(1900—1980),名典福,字行仁,武冈州(今邵阳县金秤市乡溪田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1900年1月30日)生。曾祖父为太平军旗卒,祖父是自耕农,父亲为乡村塾师,性皆疾恶怜贫,常为吕振羽兄弟讲社会黑暗。
吕振羽7岁入乡塾。少怀凌云
之志,学习勤奋。一次塾师点书太少,他哭了起来,要老师多点。13岁时,曾作《咏榴花》诗言志:“门前榴花树,花开血样红,何时结硕果,此日莫摇风。”民国5年(1916)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冈县立中学,在教师肖石城的影响下,他广阅康梁著作,崇信改革,尤慕邑人蔡锷。在《曷各言尔志》的作文中写道:“如国泰民安,暮年有茅屋两间得以卧读唐诗足矣;若国不得救,民不得安,即拜告0,与恶势力拼杀,血溅沙场,见轩辕于地下。”民国8年6月,“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联络当地一些学校,组成武冈县中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学生会会长,领导学生实行自治,开展“反日仇货”运动。
民国11年,吕振羽怀抱“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大工科)攻习电机。民国14年5月,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毕业前夕,经湖大青年团组织决定,加入-。
民国15年7月,北伐军光复长沙,刚由湖大工科毕业的吕振羽立即投笔从戎,转战江西,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代理师政治部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离开部队,经上海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攻习政治经济系,因经济拮据,半年后重返上海。民国17年秋抵北平,任教于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并受聘主编《村治》月刊。翌年,离开《村治》月刊社,与0党员郑侃、杨刚、刘思慕等人先后创办《新东方》杂志,成立“东方问题研究会”。不久,均遭-查禁。“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任0北平市委领导的“自由职业者大同盟”-,参与筹建热河抗日义勇军,营救被捕学生和0党员的活动。同时以笔为 ,写成《中日问题批判》和《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实行扩张的原因,痛斥蒋介石-0-投降政策。民国23年,他参与当时的史学论战,继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写成《史前时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两书,首创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说,给反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以沉重打击。民国14~15年,他受0北方局--和周小舟委派,不避艰险,赴南京与国民-表曾养甫、谌小岑进行国共合作的谈判,忠实地执行了0联合抗日的主张。在谈判间隙,他还写成《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民国25年3月,经周小舟介绍,吕振羽加入中国0。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振羽奉命回湘,组织“湖南文化抗敌后援会”,与翦伯赞等人创办“中苏文化协会长沙分会”,出版会刊《中苏文化》。民国27年夏,日寇陷徐州,围武汉,攻湖南,局势严峻,他又奉命回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实行坚持抗战,培养抗战干部的教育。在该院发展0党员40余人,民族解放先锋队员100余人。-惊呼该院为0的“西南抗大”,于翌年4月强行解散。他奉命转入农村,领导组建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县0地下组织。民国28年8月,又奉调重庆,在-领导下从事理论、历史研究和-工作,并受聘为战时迁渝的复旦大学教授。民国30年2月,他的《简明中国通史》(上册)在重庆完稿。“皖南事变”后,吕振羽化名柳岗,奉调苏北,执‘教于0华中局党校,兼任华
中局编审委员,被学员们称为“老夫子”。民国31年初任0华北局--的政治秘书,跟随-长途行军,历时10月抵延安,后改任-学习秘书,并兼任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吕振羽任冀、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协助解放区救济总会代表伍云甫与联合国救济总署、国民0行政院救济总署谈判。民国36年2月,他的《中国民族简史》脱稿于哈尔滨,成为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中国多民族历史的著作。次年2月《简明中国通史》(下册)脱稿于大连,同年全书出版,被0中央宣传部定为干部读物和高等学校教材。东北解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振羽历任0辽东省委常委,大连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兼-,东北人民0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委委员等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并兼任0中央高级党校教授和历史教研室顾问。
1963年,吕振羽蒙不白之冤失去自由。“文化革命”中,-、-一伙为构陷-,广事株连,污蔑1935年的南京谈判是“勾结蒋介石消灭红军”,审讯吕振羽700余次。他身陷囹圄,在1日报纸上写了20余万字的“读史随笔”和上千首诗词。当得悉-被开除党籍时,他义愤填膺,挥笔成诗:
二十世纪风波寒,三顶帽子绝代冤,
忠0功罪全颠倒,吁天辩诬董狐篇。
1975年,经国务院副总理-批示,吕振羽获释,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1980年7月病逝。8月9日,0中央在八宝山公墓举行追悼会,悼词中称他是“我国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