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 (?~公元前112年) 字长儒。
濮阳县人。生年不详。西
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
汉武帝时历任谒者、中大夫、
东海太守、主爵都尉、右内史、淮阳太守,为著名谏臣、廉史。汲黯常慕傅柏、
袁盎之
耿直,多次直谏,冒死犯颜,廷争无惧,
曾几次使武帝在群臣面前尴尬难堪。因此,他居官一生,体察下情,为民请命,谪升无常。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曾招文学儒士,欲显其尚义,施仁之道,对群臣说:"尧舜仁德
仁寿,桀纣暴行 鄙天,朕欲学尧舜,施德于民,如何?"汲黯当众驳道:"你自己有那么多私欲,却大发仁政之论,怎么能效法唐尧、
虞舜?"闹得武帝张口结舌,怒而罢朝。
汉武帝回宫后,余怒不息,愤然骂道:"汲黯傲慢无礼,真是可恶!"同僚都替汲黯担心,纷纷劝他自爱保身,汲黯却慨然说:"天子设文武百官,置辅佐相臣,不是为了让他们辅弼圣上,匡正天下,难道是让他们整日为迎合主子,极尽谄媚奉承,陷主于不义么?再说,既在其位,纵爱身也不能玩忽朝廷呀!"
汲黯,傲骨铮铮,秉公事职,不管同僚下属,无顾皇亲国戚,凡见有误国害人的行为,从不姑息留情。太后的弟弟田虫分做了丞相,仗势恃骄,目空一切。朝臣来拜,多不为礼。汲黯见此,怒不下拜,仅一揖了之。大将军
卫青的姐姐封为皇后,遂使其位尊官显,群臣均以另眼相待,惟汲黯仍以常客视之。友人劝他说:"天子欲使大将军在群臣之上,君莫与之抗礼!"汲黯不以为然地说:"大将军有我这样的揖客,
方显得他尊贤礼士,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他。"
卫青闻后,非常赞赏他的贤德,从此二人相处甚密。张汤借"更定律令"之机,爬上高位后,便与丞相
公孙弘串通一气,谀君弄臣,跋扈朝廷,陷人于罪。汲黯常常当着武帝的面,斥责他们"怀诈饰智,惑君乱国"的罪行,刺得张汤面红耳赤,弄得武帝哑口无言。
骄横的汉武帝,曾"居厕"招见大将军卫青,不戴冠接待丞相
公孙弘,但从不敢在汲黯面前这样随便。一次,武帝在帐中便服而坐,见汲黯来,急忙整衣正冠,方出相见。
一年,河内失火,武帝命汲黯"持节往视"。汲黯回朝奏说:"农家失火,延及四邻,不必担忧。臣过河南,发现当地因遭水、旱之灾,致使千家万户破产,几达父子相食地步。臣乘便开河南粮仓,赈济了灾民,请给我假托王命之罪。"武帝闻奏,黯然良久,虽因他为皇上办了好事,赦免他"矫制'之罪,然总觉不快。一次,武帝问
严助:"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
严助奏说:"若论任职居官,并无过人之处,然其于君于民,则是至贤至诚,死节守义,即使有孟贲之勇、夏育之强,也不能夺去他的志向啊!"对汲黯的忠贞无二,武帝深感可依可赞,但一想起汲黯多次廷争抗颜,闹得自己在群臣面前失去皇上天威就十分恼火,终于借故把他放出京城,去做
东海太守。
汲黯到任后,精选助手,委以重任。凡属政务,仅律主旨精神,从不苛求。一年后,东
海安定,秩序井然,官民称道,政声四扬。以此又荣迁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在朝,使得张汤、公孙弘等人恨之入骨,又怕得要死。公孙弘、张汤几次欲治他死罪,然而汲黯恪尽职守,官事正清,无懈可击,后终借小错将其降罪免职。汲黯愤然回到家乡濮阳,隐居
濮阳县徐镇集附近的春荣寺(
今无存),读书耕田。
后来,汉改货币五铢钱,民间各地私仿铸者甚多,楚地尤甚。武帝曾数次派人前去制止,终不见效,又想起老臣汲黯,复诏汲黯任淮阳太守。汲黯奉诏赴京,泣谢说:"臣归故里,于家乡读书、浇园、围棋、赋诗以终天年,无力再担此重任,希另选良才。"武帝以道歉的口气说:"您难道还记前嫌?以卿之重望,可卧而治之!"无奈,汲黯"尊命赴任"。不久,淮阳果然大治,楚地私铸五铢钱之风很快敛迹。
汲黯在淮阳任职十年,政事不废。汲黯病卒于任中,归葬濮阳(现
滑县留固乡前尖冢庄)。淮阳人民为怀念他的德政,在城内建"卧治阁",并修衣冠冢(今淮阳县单城汲黯集),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