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1931年,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
黄公略
(1898-1931)
军事家,革命烈士。
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898年1月24日出生于湘乡县兴让乡一个塾师家庭。幼年熟读经书,尤其偏爱兵书,对西汉军事谋略家张良
及其老师黄石
公最为崇拜,因而将原名“汉魂”改为“公略”。1915年入湘军第二师第三旅六团当兵,在此结识了彭德怀、李灿
,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结业后回到原部队。1926年7月随所在部队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攻打武昌战斗中立功,提升为少校团副。1926年底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并在参加广州起义之后,当革命处于低潮之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从军校毕业后,经党组织同意回到湖南独立第五师,任随营学校校长。后调任第三团三营营长,与一团团长彭德怀等秘密策划,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7月22日,在平江发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亦称“彭黄兵变”,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他任军委委员兼第四团-表,从此他和彭德怀的名字连在一起,使国民党 派闻之丧胆。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缔造者和组织者之一,为湘鄂赣边革0据地和中央革0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平江起义后不久,彭德怀率红军主力上了井冈山,他独自指挥红五军第一、二、三纵队在平江、浏阳、修水、铜鼓、武宁、万载一带活动,坚持游击战争,开辟和发展湘鄂赣边革0据地。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卓越的指挥才能和灵活机动的战术,率领部队在山河沟壑中艰苦转战,并紧密依靠地方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租、抗债、抗捐、抗粮斗争,帮助平江、浏阳等地建立了10多个区苏维埃政权,游击队扩大34倍。他根据情况,有时化整为零,有时声东击西,用游击战术与敌周旋,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敌人两次派人到他的家乡挖祖坟,并到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他,赏金由2万、5万增至10万元。1929年4月,组建了湘鄂赣边境支队,任支队长,指挥粉碎了国民党重兵的频频“进剿,保卫和扩大了湘鄂赣边革0据地。同年8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返回湘鄂赣边,两部会合恢复红五军,他任副军长,指挥部队接连打了10多次胜仗,湘鄂赣边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930年1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决定成立红六军,他任军长。这是一支由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部队,成份复杂,地方观念强,游击习气浓。他为建设好这支部队,既抓军事,又抓政治,倾注了全部心血,部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成为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赣西南红军主力。到1930年秋,建成的红色区域人口达400多万。毛泽东的著名诗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就是赞扬他领导红六军在赣西南开创的大好形势和所作的贡献。
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下辖红四、六(不久改为红三军)、十二军。从此,他在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下战斗。在实行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千里转战湘赣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他 “左”倾冒险主义,积极鲜明地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策略,对运动战和歼灭战有独到的见解,他率领的红三军成为中央苏区红军的一根顶梁柱,时时打头阵,频频传捷报。1930年8月20日,他率红三军奔袭浏阳文家市,歼敌三个团和一个营,开创了运动战的第一个大胜利。8月底9月初,率部参加攻打长沙,力主在猴子石歼敌,取得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唯一胜利。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开始后,他率部在龙冈设伏,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活捉了中将师长张辉
瓒,成为诱敌深入争取大胜的典范。1931年5月,指挥红三军首战富田,歼敌一个师和一个整旅,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首次胜利。对红三军取得的胜利,毛泽东以“飞将军自重霄入”的诗句予以赞誉。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率红三军配合兄弟部队首战莲塘,再战良村,两战皆捷,消灭敌人两个师。
他的名字在中央苏区老幼皆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的名字连在一起,称为“朱毛彭黄”,同受苏区军民敬重,也皆为国民党 派忌恨。敌人用武力消灭不了红军,便使出破坏红军内部团结、削弱分化红军力量的阴谋。1930年12月在苏区内部有肇事者伪造信件,说毛泽东要加害朱德、彭德怀、黄公略,他一眼识破诡计,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了朱毛彭黄的团结,防止了一场红军核心领导人0的危机。1931年6月,蒋介石又策划了“策反”黄公略的阴谋,敌人一面造谣黄公略有归顺之心,企图挑起他与朱毛的矛盾,一面又派黄公略的大哥黄梅庄前往苏区劝降,他冒着敌人加害0妻儿的危险,大义灭亲,要求红军总部处决其大哥,断绝了蒋介石的幻想。
正当中国革命需要他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这位声威并重的红军杰出将领却早殒了。
1931年9月15日,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他率部转移,途经江西吉安东固六渡坳时,遭敌机袭击,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广大红军将士为失去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而万分悲痛。在追悼大会上,毛泽东撰写了一副挽联,高度评价了他光辉一生:
广州-不死,平江-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