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父亲黄嘉卿,涉猎书史;母亲陈氏,也通经史。黄道周8岁勤勉嗜学,10岁能写古文词,14岁到广东博罗拜访翰林韩日缵,遍览韩家藏书,游览博罗诸名胜,写《罗浮山赋》,挥笔立就,被称为“闽海才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父亲亡故。两年后,奉母命,迁居漳浦县城东郊(今绥安镇石斋村讲堂自然村),建陋室“东皋书舍”,从事教书和著作,并与龙溪学者、诗人张燮等交往,知县汪泗论对道周极为赏识。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翰林编修,参与修纂《国史实录》,兼充经筵展书官。因厌恶太监魏忠贤结党营私,陷害贤良,上疏乞求归家葬父。黄道周归家葬父于漳浦县城北郊的北山,结庐守墓。接着,母亲逝世,又守丧3年。
崇祯二年(1629年),起任原官职,出典浙江乡试,回朝后,以完成《神宗实录》,晋升詹事府右中允。崇祯三年(1630年)十二月,宰相钱龙锡受袁崇焕案牵连,论死罪,改长系。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黄道周三上疏论救钱龙锡,钱得免死,戍定海卫,黄道周为此受降调的处分。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道周正在候补官职,怨恨道周的科臣搜集浙江乡试中的流言蜚语上奏朝廷。而道周也因病请求归休,获准,将要离京时,上疏说朝中大臣借除弊为名,行报复之实,意指阁臣周延儒、温体仁,建议斥退小人,任用忠良。因此,触怒崇祯皇帝,被斥为民,逐出都门。
黄道周离京后,沿海游历曲阜孔林、文庙及黄山、九华山、匡庐山诸名胜。是年秋天,到达浙江余杭,浙江学者听到黄道周到来,皆大欢喜,建“大涤书院”,请道周讲学数月。是年冬天,黄道周回到家乡,在父母墓地北山结庐居住,不少士子前来问业。隔年,应有司聘请,到漳州城内紫阳书院(即榕坛)讲学,远近士子前来听讲者近千人。崇祯七年(1634年),漳浦代理知县陈其亦倡筑双溪水坝,知县余日新续建完成,请黄道周撰《双溪碑记》。
崇祯九年(1630年),以荐召,恢复道周原官职右中允。当时,宰相温体仁正在招纳奸人,构狱陷害东林、复社等人,黄道周上疏:“陛下下诏求言、省刑、清狱,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方清狱而下狱者旋闻。当此南北交讧,奈何与市井细民申勃溪之谈,修睚眦之隙乎!”不久,升詹事府右谕德,掌司经局。黄道周上疏推辞,陈述自己有“三罪、四耻、七不如”以自责,“七不如”中有“文章意气,坎坷磊落不如钱谦益、郑鄤”。而郑鄤被温体仁劾“逼父杖母”罪,处磔死,崇祯皇帝大怒,严旨切责。道周上疏请求归休,不准。不久,升詹事府少詹事,充日讲官,并管玉牒。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廷推阁臣,道周也得列名其中,但皇帝不用,而用杨嗣昌等5人。道周上三疏,分别劾杨嗣昌夺情入阁,陈新甲夺情为宣、大总督,方一藻以辽抚议和。帝疑道周因不被用为阁臣而怨望,杨嗣昌乘机重提道周所说:“不如郑鄤”的话。道周因而自乞罢免,皇帝优旨慰留。七月五日,崇祯皇帝召内阁及诸大臣于平台,皇帝问道周所上三疏事,道周一一答对,并说:“臣言文章不如郑鄤”,希望皇帝不要曲解。最后以“忠、佞”辨析,并执着分清是非,皇帝恼怒,叱退道周。适遇朝中大臣也劾杨嗣昌,杨嗣昌也指使朝臣劾道周等人互为朋党,因此,黄道周被降六级,贬为江西布政使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荐所部官员,极力推奖黄道周堪任辅导。崇祯皇帝怀疑两人结党,深为恼怒,责以“党邪乱政”,革掉官职,廷杖80,逮下刑部狱,株连20多人,户部主事叶廷秀和镇海卫太学生涂仲吉等人也因上疏为道周申辨而被廷杖和入狱讯究,朝中群小想置道周于死地,幸有刑部尚书刘泽深等申说:“未有以建言论死者,道周罪至永戍止矣”。于是,黄道周被判永戍广西。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杨嗣昌已死,周延儒再任首辅,参用公议,与辅臣蒋德璟、黄昉、吴甡等在崇祯皇帝面前赞誉黄道周,乞免其永戍,获准,传旨恢复黄道周原官职少詹事。黄道周接旨,上疏请求赦免解学龙、叶廷秀等人。继而上疏因病请求归休。
黄道周回乡后,在漳州城东的江东筑邺山讲舍,进行讲学,后回漳浦家中守墓。崇祯十六年(1643年),学生们集资,把原东皋书舍改建为明诚堂。于是,广收学生,继续讲学。明诚堂亦称“讲堂”,在天井中筑一座正方形石盘,上刻天文图,用以观察天象及讲解天文、星历和易经。黄道周在这两个讲学处各举行有千余人参加的讲学会,钟磬庄穆,琴瑟和呜,学生以次问难,即席歌诗,盛况空前。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京师,崇祯皇帝自尽于万寿山,黄道周“追恨时事,沥为诗章,泣血嚼舌,不能自禁。”四月,清兵入山海关。五月,清兵进入京师。从此,形势急转直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组成南明-王朝,改元弘光,起用黄道周为吏部左侍郎。道周到南京晋见福王,陈《进取九策》。九月,升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当时,朝政由马士英、阮大铖等把持,政事腐败,黄道周深感无所作为,翌年三月,被派遣祭告禹陵,临行,再上疏奏陈《进取策》。不久,弘光小朝廷败亡。
黄道周在浙江遇唐王朱聿键后,一齐到福州。黄道周随即与福建海防同知郑芝龙等一同拥立唐王为帝,改元隆武,组成又一个南明-朝廷,黄道周任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但兵权却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郑芝龙蓄意降清,只顾保存自己实力,不作战备。黄道周怒斥郑芝龙拥兵纵政,坐失战机,自己请求督师进征,唐王准予出征,只给几十道空扎和手书,给予便宜行事,实际上没有发一兵一饷给道周。隆武元年(1645年,即顺治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朝宴为道周饯行。道周沿途招募,远近响应,组成一支一万多人的义军。十月到广信(今江西上饶),广信府民众竞相资助军需粮饷,踊跃应募入伍,声势大振。至婺源牛头岭与清军遭遇,获得小捷,士气为之一振。十二月,军情急迫,邻近募军无一到来,信州士民请求回师,道周认为“成师既出,义无反顾。”带兵继续前进,二十四日到婺源一都明堂里,猝被清军数千骑包围,全军溃败,黄道周及属下多人被清军所俘。
黄道周被俘后,-7天不死。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即顺治三年),正月二十四日,黄道周被解到南京,-14天,又不死。同时被俘的门人赖继谨要寄信回家,道周不另写信,只在继谨的信后写上四句:“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以示宁死不屈的心志。清廷先后派洪承畴等人来说降,都被道周严词斥责。三月五日,黄道周慷慨就义于南京东华门。临刑前,他扯下衣襟,咬破指头,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终年61岁。他的门人赖继谨(平和人)、蔡春溶(龙溪人)、毛玉洁(浙江人)、赵士超(福州人)4人自愿与之殉难,后人称为“四君子”。
唐王听到道周就义的消息,极为惊震,罢朝以示哀悼,赠文明伯,赐谥忠烈。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谥“忠端”。数年后,他的遗体归葬漳浦北山,四门人葬在黄道周墓右前方50米处,称“四君子墓”。
黄道周一生好学不倦。知识渊博,学贯古今,自经、书、子、史,乃至天文、地理、历数、声律、诗赋、书法、绘画无不精通洞晓,尤其对《易》经有精深的研究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著作极为丰富,载于省、府、县志书的《艺文志》有41种,达数百卷。《明史·艺文志》收入黄道周著作书目11种,共64卷。清乾隆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入黄道周作品14种,共92卷。后人搜集黄道周部分诗文,编成《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50卷,刊行于世。
黄道周书法为历代所推崇,称“黄漳浦体”,他尤精楷书,被称为“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楷格遒媚,直逼钟王”、“峭厉方劲”等。他的笔迹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珍品。
黄道周一生刚方忠烈,彪炳史册。漳浦县树立“忠、孝、廉、节”四圣贤,首尊黄道周为“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