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钊鸿(1918~1985),原籍广东花县,世居广州。年少聪颖,学习勤奋。民国21年(1932),甫14岁,即考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攻读5年毕业后,民国26年往港学习英语,民国27年返穗于芳村挂牌行医。但因刚毕业,经验少,知名度低,且广州被日军占领,靠行医难以养活妻儿,在行医三年后便停业,考人邮局为分信员。民国34年恢复悬壶行医兼营酒类生意,直至1949年10月广州解放。
1950年,朱在靖海路及带河路挂牌行医,劳碌奔波于两地之间,医务颇有进展。1954年与陆益三等人在海珠中路135号组建万方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响应政府号召,参加中区医疗卫生联合机构,在一德卫生院任医席,并与陈群
益等在区中医研究室工作。1963年,中医研究室撤销,转回一德卫生院中医科工作。1979年获市卫生局授予广州市名老中医称号。曾被选为广州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四届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越秀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越秀区医联顾问。
朱钊鸿数十年对祖国医学钻研孜孜不倦,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教学经验。对《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等经典条文,琅琅出口,背诵如流,并且不断追求现代科学知识,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朱在辨证中重视辨舌,认为舌诊是望诊之重要部分,脏腑所属经络不少上经舌部,舌质反映脏腑虚实与气血盛衰;舌苔反映病邪深浅,疾病之轻重、寒热与胃气强弱。
朱钊鸿还担任区历届中医班和市、区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临床带教任务,并带教省、市部队西医实习中医等工作。他教学时既能引经据典,深人浅出,还将祖国医学之病名、病理、症候、治法与现代医学互相印证,使学员容易领会,因而深受学员爱戴。
朱钊鸿于1985年1月22日因病去世,享年67岁。遗著有《谈谈〈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个人体会》。
来源: 广东省情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