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纯如(1580—?)字孟谐,吕家栅人。后迁居吴县横山之徐家坞(今苏州市虎丘区横山,又名城湾村),在此购地筑宅,宅名“南宅”,中有“四宜堂”,是观湖山赏胜景的最佳位置。他于明万历年间参加举人考试时落榜。在礼部当官的沈璟返乡家居时调来吴江
考生的试卷阅看,发现吕卷很出色却未取,便向郡、院两级建议,让吕进行复试,结果取得好成绩,成为万历丁酉(1597年)科举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科进士,列张以诚榜三甲廿二名。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授河南偃师县知县,调河南洛阳令,仕至兵部尚书。晚年在“南宅”设馆授徒。曾刊刻明王觉、胡一愚撰《明音》、董应举撰《崇相集》。
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偃师县志》记载,吕纯如“知政体要,以条教化民,躬劝农桑”。此外,他还遍访偃师境内古迹,立祠立碑,以志不朽。
踏勘古迹
在踏勘古迹时,吕纯如意外发现了唐代杰出文人、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颜真卿的墓。经过一番考证,他确定颜墓为真,欣喜之余,立即为颜真卿墓立碑并撰写《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该碑及碑记保留至今。
碑上刻了《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记”中说:“余不侫,承乏西亳(指偃师),搜求往代故迹,而公墓在城(指老城)北一里许,乃为愚民所蹂躏,第见荒烟白草,孤冢岿然而已。因为剪其蓁芜,树之贞珉。而因制不腆,以识九京于不忘云。
在《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开头,吕纯如表达了对颜真卿的敬意:“不佞尝读唐史,至颜鲁公死节事,辄唏嘘呜咽泣数下,未始不嘉其烈而悲其遇,惜其工于国而疏于身云。”(译文:“我曾读过唐史,读到颜真卿死节的部分,总是忍不住多次伤心落泪,为他的壮烈赴死感到骄傲,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为他报国捐躯的行为感到惋惜。”)。该碑高1.75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共951个字。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偃师知县汤毓倬对颜真卿墓再次整修,当时的河南知府张松孙题写了墓碑,碑高1.45米,宽0.6米,厚0.17米。1996年,偃师市山化乡(今山化镇)政府对颜真卿墓进行了整修,并建立了颜真卿纪念馆。
新建二程夫子祠
为了教化民众,吕纯如还组织新建了二程夫子祠。“二程”指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创立的哲学理论,被称为“洛学”,后发展为“宋明理学”。
吕纯如对二程极为推崇,他在《新建二程夫子祠记》中写道:“有宋之真儒辈出,我程氏伯淳(程颢)、正叔(程颐)两夫子接踵并起,相与周(敦颐)、张(载)、邵(雍)、朱(熹)诸贤,倡明道学于伊洛嵩邙之间……今其语录俱在,琅琅可考。其大者,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世不解之惑,芟(shān,除草)圣学榛芜(zhēnwú,形容荒凉的景象)之路。自尧、舜、姬(周公)、孔(子)以来,千四百年不绝如线之统,如揭日月而重新,而两夫子之功德,又岂在孟夫子(孟子)下哉!”
提倡“学古适用”
在偃师期间,吕纯如还根据县城北部邙山的凤凰形状,在邙山之上广植柏树,以便使其更像凤尾。且不说吕知县的这种做法是否迷信,在吕纯如之后,偃师人文的确兴盛起来,后世偃师人将这一功劳记在了吕纯如名下,认为这是吕知县打造的“凤尾”起了作用。
吕纯如后来出任洛阳县知县,他撰写有《学古适用篇》一书,共91卷,将从古至明代“凡前事之可为后法”的事件,分类编次为91门,中间附有他的议论。
撰有《学古适用篇》九十一卷,该书是编采前代至明凡前事之可为后法者,分类编次为九十一门,亦间附以论断。
前有自序,谓冯慕冈《经世实用》,义在宪章当世,而明以前存而不论。冯琢庵《经济类编》,罗列虽多,间或不适於用。万思默《经世要略》,其扬榷者止於就人汇事,未尝就事求人。兹编大意,仿三书之体,而所列事迹则以适於用者为主。然事变靡常,情势各异,譬之古方今病,贵於临证详求,亦未可执以一定之法,遽谓之适於用也。
汾湖高新区(黎里镇) 黎里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镇为一河两街,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古镇又一特色是它长长的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几百年过去了,仍是那么齐整坚实。驳岸边嵌着300多根石栏,其中精致的象鼻石栏如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间而趣味无穷,既是系船的极好设施,又是珍贵的艺术佳品。黎里还是著名爱国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