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丞教授是著名的生态地植物学家、植物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国际地植物研究中法国——瑞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朱彦丞生于1912年,系河北省保定市人。7岁入保定第二小学读书,13岁考入北平西山温泉中学,17岁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北平中法大学预科。学习两年后,升入中法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学习。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北平大专院校联合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工作。1935年大学毕业,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赴法国留学,就读于里昂大学。为扩大知识面,他还在勒诺希尔大学农学院专修。由于他勤奋学习,于1941年获得法国国家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国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留在法国工作的优厚待遇,于当年回到北平,任中法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员。1947年,朱教授来到昆明任北平研究院云南工作站站长,同时,被熊庆来校长聘任为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
朱彦丞在法国求学、进行科学研究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是欧洲的主战场,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更是艰难,粮食定量,每天只能分到200克面包。许多留学生都离开了法国,只有朱彦丞这位被法瑞地植物学派大师布朗·布朗喀教授称为“勇敢的孤独者”的中国人留下来了,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他详细地调查了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沿岸白杨群丛的种类以及分布状况。从1941年至1946年,朱彦丞出色地完成了在法国的生态地植物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法国地中海低海拔地区沿河森林的生态地植物群落的研究》在国际性生态学专业刊物《Vegetation》(植被)上从创刊卷开始连续六期专刊发表,在欧洲和国际地植物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得到朱彦丞的导师布朗·布朗喀教授的高度评价,而且其导师还在其著作《植物社会学》中,多次运用朱彦丞的研究成果。
1946年秋,朱彦丞谢绝了导师的一再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得到中国植物学的老前辈、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刘慎谔先生的迎接和任用,将他安排在中法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当朱彦丞得知刘慎谔先生设立在云南的北平静生生物研究院云南工作站因抗战胜利后人员北返无人管理时,感到很可惜。他主动向刘慎谔先生提出,到条件艰苦的云南工作,当时的静生生物研究院云南工作站只有几间茅草房和一片荒地。刘慎谔先生虽然舍不得让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学者离开北平,但被他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拳拳之心所感动,任命他为北平静生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兼云南工作站站长。
1947年,朱彦丞来到云南,同时被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为生物系教授。在云南大学生物系,他先后开过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地植物学等多门课,他讲课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有理论、有创新,深受学生爱戴。凡听过朱教授课的人,都被他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所折服。朱彦丞教授来云南大学生物系工作时,正值抗战胜利后清华、北大等校北返,云大教师奇缺,他常常同时要讲几门课程,而且每一门课都写出讲稿。他的教案一丝不苟,他亲自刻写讲义蜡纸,亲自画挂图。他画的植物群落学结构图至今仍作为《中国植被》、《云南植被》的重要插图。
1955年,朱彦丞教授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充分发挥云南“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优势,发展边疆的生物科学教育,并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在生物系内设立了“生态地植物研究室”,经过他的艰苦努力,使云大生物系发展成为以植物生态学为特点,以植物和动物分类学为基础,门类齐全,学科合理的一个系,同时造就了一批年轻教师。
1956年,朱彦丞教授带领云南大学生物系师生对云南植被和植物区系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对云南丽江玉龙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考察,对滇西横断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作了详尽研究,于1957年出版了《丽江玉龙山植被调查专号》。
1958年,朱彦丞教授和生物系的教师们,结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了对景东无量山、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临沧以及滇东等地的植被的调查工作,于1960年出版了《云南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专号》。同时,应中国科学院邀请,他和曲仲湘教授一道陪同苏联专家苏卡乔夫院士到西双版纳选点建立中苏合作的“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参与了勘察及评议工作。此外,朱彦丞教授还为“哀劳山生物定位站”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60年代以来,朱彦丞教授又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滇中、滇东北等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把法瑞学派的理论方法用于云南热带、亚热带的区域植被研究中,闯出了中国地植学研究的新路子。他的研究工作受到著名植物区系学家、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教授的高度评价。在文山西畴考察期间,两位植物学家白天一起到野外考察,晚上在一顶账篷里切磋学问至深夜,他们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植被学的研究中,法瑞学派注重的植物种类成分的研究,在植物区系学的研究基础上会有新的突破;而植物区系的研究有了法瑞学派工作方法所作的资料,又有助于补充区系学的研究。因此,他们合作得很好。
1962年至1963年,朱彦丞应邀到东北和华东地区讲学,系统地介绍法瑞学派生态地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带领听讲中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去小兴安岭、辽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进行野外调查研究,为培养新一代生态地植物学研究队伍和拓展我国生态地植物理论基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7年,朱彦丞教授担任《中国植被》的编委和《云南植被》的主编。他除了夜以继日的审稿外,还执笔撰写《中国植被》一书的主要章节。在两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中,朱彦丞教授非常重视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的结合,把法瑞学派的研究方法传授给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和学生们。
朱彦丞教授在担任云南大学生物系主任以及云南大学教务长期间,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他言传身教,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在学术上不搞论资排辈,强调谁做出成果就支持谁。他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修条件,支持他们学习深造,鼓励他们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加强学术研究。他培养带出的一代新人,如姜汉侨、金振洲、朱维明等,早已成为生态地植物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带头人。
朱彦丞教授一生研究成果盛丰,继《法国地中海低海拔地区沿河森林的生态地植物群落的研究》之后,他还发表了《法国地中海地区沿河植被的研究》、《法国地中海蒙伯里埃西北部的法国植被类型》、《对评价法国瑞士地植物学术观点的有关问题》、《昆明西山青岗栎群丛的初步研究》、《滇东北大海地区亚高山草场的群落研究及其资源评价》、《云南西北部中甸县哈巴雪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初步研究》等多篇论文。
1979年,朱彦丞教授接受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委托,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拟定了总体建设及部分实施计划,同时着手筹建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1980年,朱彦丞教授因积劳成疾,住进医院,确诊为晚期肺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忍着剧烈疼痛,仍在关心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的筹建工作,继续在病床上指导他所带的5个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他去世后,由他创建的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室于1984年扩建为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198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正式成立。
朱教授从1947年到云南大学任教至1980年去世,在云大任教33年,曾任云南大学生物系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员会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生态地植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副理事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一生扎根云南,为边疆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院校:
云南大学朱姓名人堂
- 朱晞颜 (1132~1200) 安徽黄山市歙县人
- 朱汉膺 (1908~1983) 福建泉州惠安人
- 朱济熿 (1381~?) 山西太原万柏林区人
- 朱士彦 (1771~1838) 沧浪七友 江苏扬州宝应人
- 朱寿鏳 (?~1600) 明朝第七代鲁王 山东人
- 朱启祯 (1927~2014) 江苏无锡宜兴人
- 朱昌鲁 (1915~1989) 安徽马鞍山当涂县人
- 朱治安 (1906~1980) 海南万宁人
- 朱位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金华义乌人
- 朱树诚 湖南娄底新化人
- 朱惟精 浙江省金华东阳人
- 朱廉 浙江省金华义乌人
- 朱星叔 (1896~1931) 湖南湘潭湘乡市人
- 朱正元 (1900~1985) 江苏南京人
- 朱浮 (?~66) 安徽宿州萧县人
- 朱孝清 浙江省金华义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