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成(1888-1967),四川自贡市王家塘人。近现代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有川剧天王、川剧大师之誉。
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其父张文田为塾师,兄张明
德是川剧生角知名演员。
光绪二十年(1894),七岁时拜当地“玉升班”宗吉山(艺名白甘蔗)为师,开始学川剧。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岁时因其唱腔清亮,学习刻苦,演艺日进,即经常上台配戏,在资阳、内江一带享有“双缏达”之称(因当时蓄双缏达发式)。同时,又拜资阳河著名生角黄炳南为师。后因败嗓,困守家中。
民国七年(1918),为生活再度外出搭班,先到合江,后去重庆,得曹俊臣帮助,入翠芳花园唱下四角,后嗓音渐复。有一次,班上的当家卢草廷与班主扯皮,故意临场不到,开出的戏码《龙凤剑》无人唱,曹俊臣便推荐张德成顶戏。张德成演技精湛,嗓音愈唱愈亮,刚劲有力,赢得满场观众喝彩。后辗转演出于重庆各剧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德成演出《一品忠》《杀家告庙》《扬州恨》《柴市节》《三尽忠》表彰民族气节、歌颂民族英雄、反对屈膝投降的剧目,借以唤起群众的抗日热情;演出《方孝孺草诏》,藉以讽刺国民党-政权,受到爱国人士的赞许。并带头捐款一千银元,支援前方抗战。
1942年,郭沫若在重庆组织“戏剧演员协会”,张德成为其联络奔走,联合在渝的京、川、楚、汉、话、曲艺等各剧种力量,宣传抗日。郭沫若观看《方孝孺草诏》演出后,曾赋诗相赠,诗云:棱威一代明成祖,骨鲠千秋方孝儒;纵使舌根能断绝,依然有口在吾徒。
1945年8月底,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中正之邀到重庆谈判,张德成与唐彬如合演《将相和》表示欢迎。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历任重庆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兼省川剧实验学校校长、重庆市戏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市川剧院院长等职。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奖状。
晚年编著《川剧高腔乐府》3卷,深入研究川剧表演艺术理论,对高腔曲牌的源流、规格、性能等有独到论述。
1967年12月16日在重庆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