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桢(1877-1946),字任材、沧海,号子干,别号篁溪。晚年信奉佛教密宗,法名仁海。广东东莞篁村水围坊(今南城街道胜和村恬甲)人。康有为弟子,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
清光绪三年(1877)生。5岁时在愚甫家垫受启蒙教育。
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广州府学宫孝弟祠康有为馆旁听。
光绪二十二年(1896),经院试考取入正学第十名,成为县学生员(秀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岁考,录东莞县学一等第二名,晋为优行廪生。随后正式成为康有为先生的“万木草堂”弟子,从康、梁受业四年。曾助康纂辑《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参与戊戌变法运动。25岁始卒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伯桢读书毕业,东莞知县刘德
恒主持创办东莞学堂,张伯桢受聘为国文教员。
光绪三十年(1904)和三十三年(1907),两度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专科学校学习。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陈天华、秋瑾等发起的留日中国学生-运动。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东京法政大学法律专科毕业,回国后应聘为两广方言学堂教授,主-学。
宣统二年(1910),赴北京参加廷试,“钦点”七品京官,任法部制勘司主事。并在当时曾参与“-筹备处”起草-草案,任副主稿。
民国元年(1912)至十七年(1928),任中华民国司法部监狱司第一科长(司法部佥事)。
1914年,应聘兼任清史馆名誉协修。
1917年,在北京左安门广东新义园建造袁督师(袁崇焕)庙,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重修袁督师墓,并自称“袁庙祝陀”。
1919年,又在袁督师庙南一里许修建袁督师故居,自建房屋于旁,时人称为“张园”,该园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且陈列名人诗画。张伯桢藉此广交名流。
1926年,康有为曾在“张园”小住。
1928年,民国政府迁往南京,张伯桢辞去一切职务,从此不问政事,息影京华,以著述、鬻文为业,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编著。
1931年,齐白石借居“张园”作画(因齐白石与张伯桢先后受教于湘潭名士王闾运(号湘绮)门下,二人同门师兄弟),并题额“借山居”,此后,多次在此避暑作画,留有“多谢篁溪贤父子,此间风月许平分”诗句。张伯桢著述以表彰乡贤之作为主,尤以袁崇焕史料的辑集、整理与编纂见长,建树较多。“九一八”事变后,曾发表多篇宣扬爱国思想的文章。
1932年,在补刻《袁督师遗集·跋》中称“今日国情与明暗合,安得督师复生于今日同赴国难,以复我失地耶!”1935年,张氏刊刻《沧海丛书》,宣扬袁崇焕的民族气节。
194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临终前,把珍藏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牍墨迹以及有关袁督师的文物、齐白石等名人字画共1300余件,捐赠给北平历史博物馆。1958年,由其子张次溪将“张园”捐献给北京市龙潭湖植物园。
张伯桢一生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编著。著有《张篁溪遗稿》、《南海先生全书》、《南海康先生传》、《焚余草》、《篁溪笔记》、《同盟会革命史料》、《兴中会革命史料》、《宗社党史料》等书。刊刻《沧海丛书》5辑,广收袁崇焕、张家玉等的文学史料。辑有《万木草堂丛书目录》,还有大量诗词、手记等文稿。
广东东莞近代藏书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民国学院教授伦明(1875~1944)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有赞张伯桢诗二首,云:国史久传六代名,回思家学想升平。抱残守缺谈何易,父子继承百世成。
程史无须岳倦翁,自营草屋傍精忠。流光邑乘兼家乘,岂是寻常继述同。
南城街道 南城区辖区面积59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7万,外来人口10.16万,是东莞的新城市中心和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南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广深高速公路、莞太大道、东莞大道、科技路、沿河路纵贯全境,市区二、三、四、五环路横越全区,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2005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 详细++